6數學傅播十六卷三期民81年9月 比較中西古代對今天稱作歐氏算法的討論和 學,我們不妨說:“數學史就是數學本身。”所 它的應用。 以,吸收和運用數學史,旣充寶了自己,也豐 富了教學。 (36)Euclid的“Elements”卷七、卷九部份 對於運用數學史於教學的建議,最常碰 和C.F.Gauss的Disquisitiones Arith- 到的消極反應有雨種:(1)“我要教的是現代 meticae”(1801年)第一節部份 介貂今天稱作算術基本定理,分析它的證明。 人用的數學,管它古代人怎麼做數學呢?那 些老古董頂多拿來作點辍而已,它並不是眞 (37)從歷史看函數概念的發展,由静態(表 正的數學。即使你說從數學史能窺探數學的 值)至動態(幾何化)再至計算(代數化)然 本質和意義,那又與我何干?我不是研究哲學 後回復至静態(射)的“螺旋式”發展,頗有 的,我只想把數學致好吧。”(2)“雖然我承認 返璞歸眞的味道。(見M.K.Siu,Concept 數學史既有盆又有趣,但我那兒來這份閒情 of Function:Its History and Teaching, 逸緻去運用它?罩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内教懂 Revised Version,HKU Research Report 這一大群程度参差的學生規定的髁程範圍裡 HKUM-91-10,1991) 的數學,已夠忙的 這雨種反應貌似不同,實則反映了同一 4,數學史真的有幫助嗎? 件事:在數學教育中,我們往往只強調實用 從上一節所舉的事例中,讀者大概能意 知藏這一個目標。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數學 會到我心目中的“可運用的數學史”是指什麼 髁程綱要,內容和使用字眼或許不相同,但籠 吧?它不單指人物、軼事、誰何時發現什 統扼要地說,它們的目標都可以分爲三方面, 麼、·,它也不等於專門數學史家的研究工 即是:(1)思雜副練、(2)實用知藏、(3)文化素 作。固然,我們絕不排除這些材料,它們是不 養。但往往我們只注重(2),把數學罩罩作爲 可缺少的幫助。我是以一個數學工作者和數 一種技能、一種工具去講授。這樣做的話,縱 學教師的身份看待數學史,不論是原著、二 使傳授了知藏,亦必掩蓋了數學作爲文化活 手材料、論述或者故事、傳記,都是我們的營 動的面目。學生不易瞭解數學有它的生命和 養品,值得我們學習、消化、運用。通過這些 發展、有它的過去和未來:學生容易把數學看 材料,我們看到多姿多彩的數學意念如何產 成是一堆現成的公式和定理,雖然完美無誤 生,明白到它們如何演變成爲今天熟悉的形 但也是僵硬不變而且刻板枯燥;學生見到的 式,也從這些發展演變當中認識到創造這些 儘是技巧堆砌和邏輯遊戲,予人閉門造車的 知識的人,產生這些人和這些知藏的客觀條 印象。難怪只有極少數學生被數學吸引了,也 件,還有這些知藏的社會作用和它對文化的 有少數一些學生爲了日後需要使用這種工具 影響。十八世紀德國文豪Goethe說過:“一 姑且把它捱過去,其餘絕大部份學生都與數 門科學的歷史就是那門科學本身。”用諸於數 學疏離,或者厭惡害怕它,或者對它持冷漠態6 數學傳播 十六卷三期 民81年9月 比較中西古代對今天稱作歐氏算法的討論和 它的應用。 (36) Euclid 的 “Elements” 卷七、 卷九部份 和 C. F. Gauss 的 “Disquisitiones Arithmeticae” (1801年) 第一節部份 介紹今天稱作算術基本定理, 分析它的證明。 (37) 從歷史看函數概念的發展, 由靜態 (表 值) 至動態 (幾何化) 再至計算 (代數化) 然 後回復至靜態 (射) 的“螺旋式”發展, 頗有 返璞歸真的味道。(見 M. K. Siu, Concept of Function : Its History and Teaching, Revised Version, HKU Research Report HKUM-91-10, 1991 ) 4. 數學史真的有幫助嗎? 從上一節所舉的事例中, 讀者大概能意 會到我心目中的“可運用的數學史”是指什麼 吧? 它不單指人物、 軼事、 誰何時發現什 麼、· · ·, 它也不等於專門數學史家的研究工 作。 固然, 我們絕不排除這些材料, 它們是不 可缺少的幫助。 我是以一個數學工作者和數 學教師的身份看待數學史, 不論是原著、 二 手材料、 論述或者故事、 傳記, 都是我們的營 養品 ,值得我們學習、 消化、 運用。 通過這些 材料, 我們看到多姿多彩的數學意念如何產 生, 明白到它們如何演變成為今天熟悉的形 式, 也從這些發展演變當中認識到創造這些 知識的人, 產生這些人和這些知識的客觀條 件, 還有這些知識的社會作用和它對文化的 影響。 十八世紀德國文豪 Goethe 說過:“一 門科學的歷史就是那門科學本身。”用諸於數 學, 我們不妨說:“數學史就是數學本身。”所 以, 吸收和運用數學史, 既充實了自己, 也豐 富了教學。 對於運用數學史於教學的建議, 最常碰 到的消極反應有兩種:(1) “我要教的是現代 人用的數學, 管它古代人怎麼做數學呢? 那 些老古董頂多拿來作點綴而已, 它並不是真 正的數學。 即使你說從數學史能窺探數學的 本質和意義, 那又與我何干? 我不是研究哲學 的, 我只想把數學教好吧。” (2) “雖然我承認 數學史既有益又有趣, 但我那兒來這份閒情 逸緻去運用它? 單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教懂 這一大群程度參差的學生規定的課程範圍裡 的數學, 已夠忙的!” 這兩種反應貌似不同, 實則反映了同一 件事: 在數學教育中, 我們往往只強調實用 知識這一個目標。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數學 課程綱要, 內容和使用字眼或許不相同, 但籠 統扼要地說, 它們的目標都可以分為三方面, 即是:(1) 思維訓練、(2) 實用知識、(3) 文化素 養。但往往我們只注重 (2), 把數學單單作為 一種技能、 一種工具去講授。 這樣做的話, 縱 使傳授了知識, 亦必掩蓋了數學作為文化活 動的面目。 學生不易瞭解數學有它的生命和 發展、 有它的過去和未來; 學生容易把數學看 成是一堆現成的公式和定理, 雖然完美無誤 但也是僵硬不變而且刻板枯燥; 學生見到的 儘是技巧堆砌和邏輯遊戲, 予人閉門造車的 印象。難怪只有極少數學生被數學吸引了, 也 有少數一些學生為了日後需要使用這種工具 姑且把它捱過去, 其餘絕大部份學生都與數 學疏離, 或者厭惡害怕它, 或者對它持泠漠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