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D0I:10.19744/.cnki.11-1235/f.2012.04.011 《管理世界》(月刊) 2012年第4期 “借道”MBO:路径创新 还是制度缺失? 一基于双汇MBO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口王欢汤谷良 摘要:2005年起我国政府叫停了大型国企的MB0,但近些年各种“曲线”或“隐性”MB0先后 走入前台,双汇MB0是其中既典型又新颖的一例。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炼了MB0理论 分析框架,通过双汇策例探索性研究验证了总结的理论框架和MB0主要理论主张,文章的重 点是通过探索双汇“借道”外资财务投资者完成MB0及境内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的博弈等过 程,丰富了现有MB0的理论内涵。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本文发掘了双汇成功实施MB0的关键 因素,即与外资各取所需的合作、地方政府的配合以及管理层对境内机构投资者权益诉求的 妥协。透过财务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存在高分红、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MB0典型行为。“借道” MB0体现了国有股权改制中监管制度的缺失,只有通过创新性的制度改进予以屏蔽。 关键词:MB0借道外资利益输送制度缺失单案例研究 一、引言 自1997年5月浦东大众(SH600635,现已更名为大众公用)首开上市公司MB0先例(益 智,2003),众多公司先后启动与实施MB0,此项改革承载国有企业改制、国退民进战略、管理 人员激励等制度使命。但是实操过程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财富转移、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日 益凸显,就此2003年财政部等下达《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表明,“在相关法规制度未 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 2005年《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则直接叫停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股 份向管理层转让①。尽管受到政策限制,管理层的MB0冲动仍无法抑止,各种“曲线”、“隐性” MBO被创造性地运用于绕开政策瓶颈。双汇MBO就是新近发生且较有影响力的路径创新” 案例:2010年11月29日,停牌达8个月之久的双汇发展(SZ000895)宣布资产重组预案出台,公 司股票复牌并连续6个交易日涨停,最高时股价达到96.44元。在重组安排中,备受关注的议 题就是“长期潜伏”的MB0走向台前。双汇MBO借道外资及独特的曲线持股安排②凸显现行 制度哪些弊端?又如何通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予以规范呢?这是写作本案例的动机之一。 理论上MB0包括了收购主体、融资来源与支付方式、估值与定价、信息披露等一系列议 题。西方文献表明MBO具有优化公司股权结构、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融合激励管理层、降 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营绩效等效果(ensen,1986:Kaplan,l989%),这是西方文献的主流。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MB0对企业绩效改进并不十分乐观,可能是由减税和财富转移效应等因素 引起(Lowenstein,1985:Kaplan,1989a)。国内文献这种“财富转移观”占主导,更有甚者认为 MB0在中国只是吞噬国有资产、转移财富的工具(郎咸平,2006)。我们关注的是在限制或“叫 停”的制度背景下,MB0案例是否依然存在财富转移问题?如果存在,又是如何转移的呢?结 合双汇MBO的路径创新”是否能给现行研究文献和MBO理论以新的贡献与启示?双汇MBO *本文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1)”暨“第五届中国人民大学管理论坛”的会议论文。本 文受到教有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A630111)立项资助。 -125-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管理世界》(月刊) 2012 年第 4 期 摘要:2005 年起我国政府叫停了大型国企的 MBO,但近些年各种“曲线”或“隐性”MBO 先后 走入前台,双汇 MBO 是其中既典型又新颖的一例。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炼了 MBO 理论 分析框架,通过双汇案例探索性研究验证了总结的理论框架和 MBO 主要理论主张,文章的重 点是通过探索双汇“借道”外资财务投资者完成 MBO 及境内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的博弈等过 程,丰富了现有 MBO 的理论内涵。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本文发掘了双汇成功实施 MBO 的关键 因素,即与外资各取所需的合作、地方政府的配合以及管理层对境内机构投资者权益诉求的 妥协。透过财务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存在高分红、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 MBO 典型行为。“借道” MBO体现了国有股权改制中监管制度的缺失,只有通过创新性的制度改进予以屏蔽。 关键词:MBO 借道外资 利益输送 制度缺失 单案例研究 一、引言 自 1997 年 5 月浦东大众(SH600635,现已更名为大众公用)首开上市公司 MBO 先例(益 智,2003),众多公司先后启动与实施 MBO,此项改革承载国有企业改制、国退民进战略、管理 人员激励等制度使命。但是实操过程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财富转移、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日 益凸显,就此2003年财政部等下达《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表明,“在相关法规制度未 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 2005年《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则直接叫停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股 份向管理层转让①。尽管受到政策限制,管理层的 MBO 冲动仍无法抑止,各种“曲线”、“隐性” MBO被创造性地运用于绕开政策瓶颈。双汇MBO就是新近发生且较有影响力的“路径创新” 案例:2010年11月29日,停牌达8个月之久的双汇发展(SZ000895)宣布资产重组预案出台,公 司股票复牌并连续 6 个交易日涨停,最高时股价达到 96.44 元。在重组安排中,备受关注的议 题就是“长期潜伏”的 MBO 走向台前。双汇 MBO 借道外资及独特的曲线持股安排②凸显现行 制度哪些弊端?又如何通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予以规范呢?这是写作本案例的动机之一。 理论上 MBO 包括了收购主体、融资来源与支付方式、估值与定价、信息披露等一系列议 题。西方文献表明 MBO 具有优化公司股权结构、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融合激励管理层、降 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营绩效等效果(Jensen,1986;Kaplan,1989b),这是西方文献的主流。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MBO对企业绩效改进并不十分乐观,可能是由减税和财富转移效应等因素 引起(Lowenstein,1985;Kaplan,1989a)。国内文献这种“财富转移观”占主导,更有甚者认为 MBO在中国只是吞噬国有资产、转移财富的工具(郎咸平,2006)。我们关注的是在限制或“叫 停”的制度背景下,MBO案例是否依然存在财富转移问题?如果存在,又是如何转移的呢?结 合双汇MBO的“路径创新”是否能给现行研究文献和MBO理论以新的贡献与启示?双汇MBO “借道”MBO:路径创新 还是制度缺失?* ——基于双汇MBO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王 欢 汤谷良 *本文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1)”暨“第五届中国人民大学管理论坛”的会议论文。本 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630111)立项资助。 - 125 -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2.04.011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