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借道”MBO:路径创新还是制度缺失? 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借道”外资成为管理层突破国有 业、李晓燕,201O)。MBO(Management Buyouts,管 股权直接转让限制的关键,以及基金等境内机构投 理层收购)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指公司管理层利 资者通过集体行使投票权阻碍管理层的利益输送与 用借贷融资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发行在外的全 财富转移行为。以往的MBO理论并未涉及管理层 部股本,并终止公司上市地位(going private)的行 收购活动中外资扮演的角色,对社会公众股东的角 为。在西方的概念中,强调MBO本身就是排斥股权 色定位也一直只是简单的利益被侵占的“受害者”。 多元化的,并辅以公司下市安排。但“中国特色”的 双汇案例给MBO进程中不同股东之间的制衡和公 MBO并非如此,中国情景下的MBO并不以公司下 司治理纷争这一理论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内涵。这 市为目的,而是管理层(包括一些员工)会成为公司 种股东间的治理纷争是否可通过一些外部监督手段 的第一大股东,并同时实际控制着公司的经营(益 来加以制衡?这是探索研究本案例另一动机。 智,2003)。因此本文在益智文中对“中国特色的 本文通过对双汇MB0案例的剖析验证并补充 MB0”界定的基础上稍作修正:收购者为公司的管 以往的MBO理论框架,同时寻找双汇MBO得以规避 理层、内部员工或由其组建的法人实体,收购较大 管制成功实施的原因是什么,这其中反映的是“路径 比例的公司股权或其控股公司的股权,意在获取公 创新”的进步还是监管缺失的遗憾,以期为MBO监 司控制权或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④。换言之,小 管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供启示。案例研究发现,双 比例的股权激励措施或非取得控制权意图的其他 汇MB0过程中“挤牙膏式”的信息披露方式饱受争 安排不在本文界定的MBO之内。 议:为了配合MBO,高派现和关联交易等转移利益、 (二)MBO理论研究的主要议题 加速回收投资的行为的确存在,但资本市场对于 从现有文献看,中西方学者对于MB0的研究角 MBO消息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双汇MBO是一个具 度存在较大差异。西方的MBO理论着重于MBO的 有分析意义的普遍性的典型案例,案例研究结果基 动因、目标公司的条件或特征、给股东带来的财富 本可以验证以往的理论体系,即MBO市场依然如理 效应(DeAngelo,DeAngelo&Rice,1984)和MB0完 论所言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其“路径创新”和实施过 成后会计业绩和公司价值的变化(Kaplan,1989b) 程中涌现出的新问题又能充实现有理论,具体体现 等方面。由于法律制度、所有权结构、股票发审制 在外资的“桥梁”作用和境内机构投资者的“反抗”力 度、融资、税收等环境差异,我国的MBO与国外存 量。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MBO市场饱受诟病的种 在重大差异。中国和美国的MBO只是名词相同,形 种问题依然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收购过程近似黑 式相似,本质基本没有相同之处(郎咸平,2006)。 箱操作、法律监管不力、内部人控制与财富转移等代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内MBO收购对象主 理问题进一步加剧。双汇MB0的“成功”实施充分 要为政府持有的国有股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 体现了监管制度的失灵,MBO市场(尤其是曲线、隐 施MBO本质上是公司非国有化过程。一般而言,上 性MO)亟须通过制度的到位与创新予以规范。 市公司的其他股东难以通过将所持股份出售给管 本文其余部分的篇章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 理层获取额外收益。第二,西方公司MBO意味着下 献回顾与理论框架:第三部分说明研究方法和数据 市,国内公司MB0后,依然保持上市身份,管理层 来源:第四部分案例概况,介绍双汇“创新式MBO” 可能只是相对控股,成为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母 是怎样炼成的:第五部分通过案例进行理论的验证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就使得公司MB0过程中和 和实践的分析:第六部分透过财务数据获得相关证 MB0以后,管理层与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纷争、关 据:第七部分则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股价信息探究此 联方交易、财富转移、信息不透明等成为中国上市 次MB0的市场反应:最后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公司MBO的特有现象。第三,西方MBO让代理人 (管理者)直接参与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全过程,分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享全部收益和所有风险,极利于减少代理成本和提 (一)MBO概念的界定 升企业价值:但在中国特色的MBO中,管理层只是 案例研究首先要对构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毛基 控股股东,依然无法按照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 -126-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借道”MBO:路径创新还是制度缺失? 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借道”外资成为管理层突破国有 股权直接转让限制的关键,以及基金等境内机构投 资者通过集体行使投票权阻碍管理层的利益输送与 财富转移行为。以往的 MBO 理论并未涉及管理层 收购活动中外资扮演的角色,对社会公众股东的角 色定位也一直只是简单的利益被侵占的“受害者”。 双汇案例给 MBO 进程中不同股东之间的制衡和公 司治理纷争这一理论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内涵。这 种股东间的治理纷争是否可通过一些外部监督手段 来加以制衡?这是探索研究本案例另一动机。 本文通过对双汇 MBO 案例的剖析验证并补充 以往的MBO理论框架,同时寻找双汇MBO得以规避 管制成功实施的原因是什么,这其中反映的是“路径 创新”的进步还是监管缺失的遗憾,以期为 MBO 监 管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供启示。案例研究发现,双 汇 MBO 过程中“挤牙膏式”的信息披露方式饱受争 议;为了配合 MBO,高派现和关联交易等转移利益、 加速回收投资的行为的确存在,但资本市场对于 MBO 消息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双汇 MBO 是一个具 有分析意义的普遍性③的典型案例,案例研究结果基 本可以验证以往的理论体系,即MBO市场依然如理 论所言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其“路径创新”和实施过 程中涌现出的新问题又能充实现有理论,具体体现 在外资的“桥梁”作用和境内机构投资者的“反抗”力 量。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MBO市场饱受诟病的种 种问题依然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收购过程近似黑 箱操作、法律监管不力、内部人控制与财富转移等代 理问题进一步加剧。双汇 MBO 的“成功”实施充分 体现了监管制度的失灵,MBO 市场(尤其是曲线、隐 性MBO)亟须通过制度的到位与创新予以规范。 本文其余部分的篇章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 献回顾与理论框架;第三部分说明研究方法和数据 来源;第四部分案例概况,介绍双汇“创新式 MBO” 是怎样炼成的;第五部分通过案例进行理论的验证 和实践的分析;第六部分透过财务数据获得相关证 据;第七部分则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股价信息探究此 次MBO的市场反应;最后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一)MBO概念的界定 案例研究首先要对构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毛基 业、李晓燕,2010)。MBO(Management Buyouts,管 理层收购)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指公司管理层利 用借贷融资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发行在外的全 部股本,并终止公司上市地位(going private)的行 为。在西方的概念中,强调MBO本身就是排斥股权 多元化的,并辅以公司下市安排。但“中国特色”的 MBO 并非如此,中国情景下的 MBO 并不以公司下 市为目的,而是管理层(包括一些员工)会成为公司 的第一大股东,并同时实际控制着公司的经营(益 智,2003)。因此本文在益智文中对“中国特色的 MBO”界定的基础上稍作修正:收购者为公司的管 理层、内部员工或由其组建的法人实体,收购较大 比例的公司股权或其控股公司的股权,意在获取公 司控制权或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④。换言之,小 比例的股权激励措施或非取得控制权意图的其他 安排不在本文界定的MBO之内。 (二)MBO理论研究的主要议题 从现有文献看,中西方学者对于 MBO 的研究角 度存在较大差异。西方的 MBO 理论着重于 MBO 的 动因、目标公司的条件或特征、给股东带来的财富 效应(DeAngelo,DeAngelo & Rice,1984)和 MBO 完 成后会计业绩和公司价值的变化(Kaplan,1989b) 等方面。由于法律制度、所有权结构、股票发审制 度、融资、税收等环境差异,我国的 MBO 与国外存 在重大差异。中国和美国的MBO只是名词相同,形 式相似,本质基本没有相同之处(郎咸平,2006)。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内 MBO 收购对象主 要为政府持有的国有股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 施MBO本质上是公司非国有化过程。一般而言,上 市公司的其他股东难以通过将所持股份出售给管 理层获取额外收益。第二,西方公司MBO意味着下 市,国内公司 MBO 后,依然保持上市身份,管理层 可能只是相对控股,成为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母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就使得公司 MBO 过程中和 MBO 以后,管理层与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纷争、关 联方交易、财富转移、信息不透明等成为中国上市 公司 MBO 的特有现象。第三,西方 MBO 让代理人 (管理者)直接参与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全过程,分 享全部收益和所有风险,极利于减少代理成本和提 升企业价值;但在中国特色的 MBO 中,管理层只是 控股股东,依然无法按照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 - 126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