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六十夜,我终于静下心来,随着随意的体会而慢慢看完这本书 对于一位非佛门子弟的读者来说,深夜里翻阅这本智慧之书,恐怕是一种享受 吧,「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生成,即使是当下这一念,诚如我们所经验的 也立刻变成过去了。」我指的享受,也就是这种抛开了过去和未来的考量,体会到「当 下」是唯一真正的拥有,甚至是等同于中阴观念中的死亡状态 诚如索甲仁波切说的,因为死亡带来的改变,才开始体悟自己的心性。这是多 么吊诡的一件事,因为死亡才有活着的感觉。然而,一切事物不也是这样吗?逻辑 的聪明睿智虽然迷人而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阅读着《西藏生死书》,其实是 一连串的吊诡的考验,不断地瓦解着自我的线性逻辑,也不断地打破所有我执的概 念。 某一程度而言,这样的思考模式是我所熟悉的。在从事的心理治疗专业里,自 己最受影响的几个西方理论家,包括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精神分析家温尼寇特 (D.W. Winnicott)所提的「吊诡」,或是义大利系统理论家族治疗家帕拉柔莉 ( Palazoli)所提的「反吊诡」,都充满了东方的思考色彩。然而,索甲仁波切却是 更随意拈来,一切棒喝都是轻轻的文字就达到的效果。 在医院里,我们教导年轻的住院医师学习自我放松的方法,包括自我暗示和生 物回馈。刚刚沉浸在科学理性里的医师,正饥渴着有效率的逻辑知识,其实是不容 易体会这种「做」的功夫,特别是将放松等同于效率的吊诡思考。我会建议他们读 这本书的:不过,就算他们嗤之以鼻,我想自己也不会在意。毕竟,自己在更年轻 时,也曾如此自信过。 索甲仁波切在书的最后一章,自述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 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 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死亡是什么?生命中的一切又是什么?读完《西藏生死书》我虽然没有懂更多, 却明白自己所不懂的其实还相当的多呢。(摘自1997年2月《光华杂志》) 《西藏生死书》的冥想 余德慧 在活着的时候接受死亡,与其说只是「想想罢了」,不如说是「修练」的功夫 平时在平安无事的日子里,我们根本不可能想到死亡即将来临,而总是在「成住坏 空」的因循时刻里,毫无准备地等着死神降临。 因为接受死亡太难,所以《西藏生死书》就成了提醒的暮鼓晨钟,每天床前读 几页,可以作为「成住坏空」的警觉。可是,在警觉中,我们慢慢有了改变,首先 我们很奇妙地看到自己做的事情,在隐隐约约之间有种脱离,在任何事情忙完之后, 秋云、夕阳、街头的寬虹灯静静地在眼前流泄,即使在白天也有一种夜晚的心情六十夜,我终于静下心来,随着随意的体会而慢慢看完这本书。 对于一位非佛门子弟的读者来说,深夜里翻阅这本智慧之书,恐怕是一种享受 吧,「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生成,即使是当下这一念,诚如我们所经验的, 也立刻变成过去了。」我指的享受,也就是这种抛开了过去和未来的考量,体会到「当 下」是唯一真正的拥有,甚至是等同于中阴观念中的死亡状态。 诚如索甲仁波切说的,因为死亡带来的改变,才开始体悟自己的心性。这是多 么吊诡的一件事,因为死亡才有活着的感觉。然而,一切事物不也是这样吗?逻辑 的聪明睿智虽然迷人而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阅读着《西藏生死书》,其实是 一连串的吊诡的考验 ,不断地瓦解着自我的线性逻辑,也不断地打破所有我执的概 念。 某一程度而言,这样的思考模式是我所熟悉的。在从事的心理治疗专业里,自 己最受影响的几个西方理论家,包括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精神分析家温尼寇特 ( D.W.Winnicott )所提的「吊诡」,或是义大利系统理论家族治疗家帕拉柔莉 ( Palazoli )所提的「反吊诡」,都充满了东方的思考色彩。然而,索甲仁波切却是 更随意拈来,一切棒喝都是轻轻的文字就达到的效果。 在医院里,我们教导年轻的住院医师学习自我放松的方法,包括自我暗示和生 物回馈。刚刚沉浸在科学理性里的医师,正饥渴着有效率的逻辑知识,其实是不容 易体会这种「做」的功夫,特别是将放松等同于效率的吊诡思考。我会建议他们读 这本书的:不过,就算他们嗤之以鼻,我想自己也不会在意。毕竟,自己在更年轻 时,也曾如此自信过。 索甲仁波切在书的最后一章,自述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 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 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死亡是什么?生命中的一切又是什么?读完《西藏生死书》我虽然没有懂更多, 却明白自己所不懂的其实还相当的多呢。(摘自 1997 年 2 月《光华杂志》) 《西藏生死书》的冥想 余德慧 在活着的时候接受死亡,与其说只是「想想罢了」,不如说是「修练」的功夫。 平时在平安无事的日子里,我们根本不可能想到死亡即将来临,而总是在「成住坏 空」的因循时刻里,毫无准备地等着死神降临。 因为接受死亡太难,所以《西藏生死书》就成了提醒的暮鼓晨钟,每天床前读 几页,可以作为「成住坏空」的警觉。可是,在警觉中,我们慢慢有了改变,首先 我们很奇妙地看到自己做的事情,在隐隐约约之间有种脱离,在任何事情忙完之后, 秋云、夕阳、街头的霓虹灯静静地在眼前流泄,即使在白天也有一种夜晚的心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