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解释是以象数、义理和训诂为方法。所谓象数方法,即以象数解易。按照係辞廨解说,卦爻符号不仅是 人们用于占筮的标记,也是系辞的重要依据,即倜易减书,先有卦爻符号,后有文辞,文辞依易象符号 而作,所谓观象系辞”。既然卦爻辞本于卦象,表达卦象的意义,那么理解和诠释卦爻辞,则必须揭示 系辞的依据,探寻象辞之间联系。这就是所谓“观象玩辞”。与此相联系的是文字训诂方法。这种方法 是把易学文本置于当时历史背景和话语系统之下解释其字义和语句本来意义,恢复《易》本义和再现 作者原来的生活世界。但这种以象解辞和文字训诂只停留在文字意思和作者本意的层面上,还未涉及 易文本深层意义即圣人之意。义理方法是用已有的儒家观念解说倜易炆辞,或借綢周易》辞来阐 发带有普遍意义思想。易传》为,圣人之意深奥博大,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易文本成书,旨在尽圣 人之言和圣人之意,易学解释在于超越以恢复本义为指归的象数和文字训诂方法,进一步探赜索隐、钩 深致远,探求卦爻象符号所蕴含的圣人之意(就是道或易道),是易学解释目标。故单靠解释者用义理 方法似难以实现易学确立的目标 因为在惕传盾来,真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不是单方面的,即交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 动感动对方,如同天地交感生成万物、君臣心志交感而天下和谐、男女交感繁衍后代一样,是相互吸引 相互作用,离开了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可能产生理解。係系辞猫述了解释者与易文本交互交感而产生 的理解过程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 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 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况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与于此?夫倜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 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此段话本是讲的婤易漩法,是说易文本的特点“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但人通过“参伍以 变,错综其数酌的过程以“神物”(蓍草汭沟通天人,“其受命也如响”确立卦象,占问福祸吉凶,“遂通天 下之故”。显然,圆而神酌的行蓍过程,是从蓍草开始的,没有蓍草这种神物,不可能沟通天人、通达天 下之故,但这个过程绝非单凭“神物蓍草完成的,必须有秉承天地德性的人和现成的易文本作为前提。 换言之,在沟通天人、感通天下之故的行蓍活动中,蓍草、人和易文本三者缺一不可。蓍草是天生的“神 物”,具有灵性却无意识;文本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人是天地氤氲构精而生,为万物之灵长。他不仅是 易的创造者,也是感通万物的关键:“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嗬非其人,道不虚行”。因此,筮占,其实质 就是人以蓍草为媒介,来理解文本和借助于文本感知世界。 惕易传胐这种理解通常称为‘通”。何谓通?係辞》:“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 形而上意义的“通”,说的是宇宙间阴阳不间断地推行、感应、碰撞、交会,而达到圆融无碍。就其解释学 而言,嗵通蹴就是人与易文本交互渗透、融为一体,文本内涵的天地万物之道,与人之性及其原有的观念 吻合,而显现于人的内心世界之中。换言之,人的内心世界所显现的正是文本中那个“显诸仁、藏诸用” 的道,人心与文本互显互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易文本是一部反映会通万物的书,爻象是圣人效法自 然会通而成。“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係系 辞》) 按照锡易传》法,通,是说人与文本交感,表现为知几入神。几,是几微机密,说的是事物萌动吉 凶初显的一种状态。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①之先见者 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係系辞》)惕易传》以颜回为例,说明知几入神:濒氏之子,其庶几乎。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倛其实,係系辞“知几吓仅仅是道德自我反省,而见之于行动,更 重要的是指解释者与易文本“感而遂通”、豁然开朗、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一种神化的状态,即所谓“入 ①通行本无“字,有的版本据蚁书·楚元王传跏凶字。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解释是以象数、义理和训诂为方法。所谓象数方法 ,即以象数解易。按照《系辞 》解说 ,卦爻符号不仅是 人们用于占筮的标记 ,也是系辞的重要依据 ,即《周易 》成书 ,先有卦爻符号 ,后有文辞 ,文辞依易象符号 而作 ,所谓“观象系辞 ”。既然卦爻辞本于卦象 ,表达卦象的意义 ,那么理解和诠释卦爻辞 ,则必须揭示 系辞的依据 ,探寻象辞之间联系。这就是所谓“观象玩辞 ”。与此相联系的是文字训诂方法。这种方法 是把易学文本置于当时历史背景和话语系统之下解释其字义和语句本来意义 ,恢复《周易 》本义和再现 作者原来的生活世界。但这种以象解辞和文字训诂只停留在文字意思和作者本意的层面上 ,还未涉及 易文本深层意义 ,即圣人之意。义理方法是用已有的儒家观念解说《周易 》文辞 ,或借《周易 》文辞来阐 发带有普遍意义思想。《易传 》认为 ,圣人之意深奥博大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而易文本成书 ,旨在尽圣 人之言和圣人之意 ,易学解释在于超越以恢复本义为指归的象数和文字训诂方法 ,进一步探赜索隐、钩 深致远 ,探求卦爻象符号所蕴含的圣人之意 (就是道或易道 ) ,是易学解释目标。故单靠解释者用义理 方法似难以实现易学确立的目标。 因为在《易传 》看来 ,真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 ,不是单方面的 ,即交感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积极主 动感动对方 ,如同天地交感生成万物、君臣心志交感而天下和谐、男女交感繁衍后代一样 ,是相互吸引、 相互作用 ,离开了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可能产生理解。《系辞 》描述了解释者与易文本交互交感而产生 的理解过程 :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 ,将有行也 ,问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响 ,无有远近幽深 ,遂知来物。非天下 之至精 ,其孰能与于此 ? 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 ,通其变 ,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 ,遂定天下之象。非 天下之至变 ,其孰能与于此 ?《易 》无思也 ,无为也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 , 其孰能与于此 ? 夫《易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 ,故能成天 下之务。惟神也 ,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此段话本是讲的《周易 》筮法 ,是说易文本的特点“无思也 ,无为也 ,寂然不动 ”,但人通过“参伍以 变 ,错综其数 ”的过程 ,以“神物 ”(蓍草 )沟通天人 ,“其受命也如响 ”,确立卦象 ,占问福祸吉凶 ,“遂通天 下之故 ”。显然 ,“圆而神 ”的行蓍过程 ,是从蓍草开始的 ,没有蓍草这种神物 ,不可能沟通天人、通达天 下之故 ,但这个过程绝非单凭“神物 ”蓍草完成的 ,必须有秉承天地德性的人和现成的易文本作为前提。 换言之 ,在沟通天人、感通天下之故的行蓍活动中 ,蓍草、人和易文本三者缺一不可。蓍草是天生的“神 物 ”,具有灵性却无意识 ;文本无思无为 ,寂然不动 ;人是天地氤氲构精而生 ,为万物之灵长。他不仅是 易的创造者 ,也是感通万物的关键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苟非其人 ,道不虚行 ”。因此 ,筮占 ,其实质 就是人以蓍草为媒介 ,来理解文本和借助于文本感知世界。 《易传 》把这种理解通常称为“通 ”。何谓通 ?《系辞 》云 :“往来不穷谓之通 ”,“推而行之谓之通 ”。 形而上意义的“通 ”,说的是宇宙间阴阳不间断地推行、感应、碰撞、交会 ,而达到圆融无碍。就其解释学 而言 ,“通 ”就是人与易文本交互渗透、融为一体 ,文本内涵的天地万物之道 ,与人之性及其原有的观念 吻合 ,而显现于人的内心世界之中。换言之 ,人的内心世界所显现的正是文本中那个“显诸仁、藏诸用 ” 的道 ,人心与文本互显互诠。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易文本是一部反映会通万物的书 ,爻象是圣人效法自 然会通而成。“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 ,而观其会通 ,以行其典礼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 ,是故谓之爻。”(《系 辞 》) 按照《易传 》说法 ,通 ,是说人与文本交感 ,表现为知几入神。几 ,是几微机密 ,说的是事物萌动、吉 凶初显的一种状态。“知几 ,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 ,下交不渎 ,其知几乎 ,几者动之微 ,吉凶 ①之先见者 也。君子见几而作 ,不俟终日。”(《系辞 》)《易传 》以颜回为例 ,说明知几入神 :“颜氏之子 ,其庶几乎。 有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也。”其实 ,《系辞 》的“知几 ”不仅仅是道德自我反省 ,而见之于行动 ,更 重要的是指解释者与易文本“感而遂通 ”、豁然开朗、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一种神化的状态 ,即所谓“入 15 ① 通行本无“凶 ”字 ,有的版本据《汉书 ·楚元王传 》加凶字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