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其次是《康仑报告》实际上已经成为后来美国朝野人士考虑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在后 来一段时间里,美国各方人士曾经多次提出改变对华政策的设想和建议,但是他们都没有超 出《康仑报告》设计的框架。此外,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参与策划这一项目的人包括了很有影 响的民主党参议员,如富布赖特和后来担任总统的肯尼迪( John F Kennedy)。报告的撰写人 包括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斯卡拉宾诺( Robert A Scalapino)等。这些人在政界和思想界都有 着重大的或独特的影响,所以报告所包含的一些重要想法必然会被传播并保留 根据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计划,《康仑报告》出台后准备继续就对华政策问题举行听证 会,以便就对华政策展开讨论。不过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显然不存在重新考虑对华政策 的任何条件,加之1958年的台湾海峡危机结束不久,美国内对中国的敌意相当强烈,所以 国务院决定不派人参加听证会。11月间《纽约时报》登载了《康仑报告》的内容,结果引 起台湾方面的强烈反应。最后由美国国务卿赫脱( Christian A Herter)亲自出面发表声明, 并且国务院还专门出版了有关台湾问题的小册子,表示美国确实“无意改变现行政策”,这 才将事态平息下去。5 在196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对华政策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辩论的重要议题之一。从 两党争论的情况看,双方均无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作重大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党方 面为了竞选政治的需要,试图在对华政策方面作些文章。不过他们的观点差不多就是《康仑 报告》的设想。 4月间,美国的《外交季刊》发表了民主党的政策委员会主席、曾经当选参议员、后来 在肯尼迪政府中担任副国务卿的切斯特·鲍尔斯 Chester Bowels)的长篇文章《重新考虑中国 问题》。鲍尔斯在文章中提出,美国应根据中国的现实和美国的利益制定对华政策。目前的 中国政权已经“稳固”,而且实力日增。美国在处理有关地区性的事务(如东南亚问题)和 全球性事务(如裁军问题)时,如没有中国参与,其成效值得怀疑。至于如何解决中美之间 的台湾问题,鲍尔斯提出了所谓的“中台国( China- Formosa nation)方案”,其内容包括台 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大陆沿海岛屿中立化以及台湾成立独立的“中台国”。6 鲍尔斯的文章很可能反映了民主党方面在对华政策上的主流意见。在总统竞选进入白热 化的阶段,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指责共和党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分不清轻重缓急。他一方面继 续指责中国推行“敌视”美国和“好战”的对策,同时也公开表示,希望同中国“建立和平 的关系”,并称民主党希望同中国“和平相处是正确的”。7他在10月7日和13日的电视辩 论中提出,美国应该只保卫台湾,放弃金门、马祖和其他一些大陆沿海岛屿。共和党候选人 尼克松则批评肯尼迪是在中国的“讹诈面前屈膝投降”,而他本人决不会把任何地方的“ 寸土地让给共产党”。8肯尼迪抨击共和党的对华政策并不完全是竞选时期的灵机一动,除了 他的竞选班子的建议外,他本人在195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批评过美国的对华政策 过于僵硬和倾向使用武力。9 不过就如同美国选举政治通常表现出来的一样,肯尼迪和他的政策班子在竞选时期就对 华政策发表的言论并没有在贏得大选后付诸行动。根据尼克松的回忆,肯尼迪在竞选期间便 通过助手向他表示过,不希望在涉及对华政策的问题上过多纠缠。10肯尼迪这样做很可能是 5陈志奇:《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台湾中华日报社1981年版,第189191页 6 Chester Bowels, "The China Problem Reconsidered" Foreign Afairs, Vol38, no. 3, April 1960, pp 476-48 7《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对华政策等问题》,《参考资料》,1960年7月17日。 理查德·尼克松著、伍任译:《尼克松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上册第283—-284页。 Newsweek October 24, 1960, p 16 ° John F. Kennedy,“ A Democrat Looks at Foreign policy", oreign Afairs, October1957,转引自 Gordon H Chang著、梅寅生译:《敌乎?友乎一一美国分化中苏联盟内幕》,(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版,第209 《尼克松回忆录》,上册,第284页其次是《康仑报告》实际上已经成为后来美国朝野人士考虑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在后 来一段时间里,美国各方人士曾经多次提出改变对华政策的设想和建议,但是他们都没有超 出《康仑报告》设计的框架。此外,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参与策划这一项目的人包括了很有影 响的民主党参议员,如富布赖特和后来担任总统的肯尼迪(John F.Kennedy)。报告的撰写人 包括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斯卡拉宾诺(Robert A.Scalapino)等。这些人在政界和思想界都有 着重大的或独特的影响,所以报告所包含的一些重要想法必然会被传播并保留。 根据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计划,《康仑报告》出台后准备继续就对华政策问题举行听证 会,以便就对华政策展开讨论。不过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显然不存在重新考虑对华政策 的任何条件,加之 1958 年的台湾海峡危机结束不久,美国内对中国的敌意相当强烈,所以 国务院决定不派人参加听证会。11 月间《纽约时报》登载了《康仑报告》的内容,结果引 起台湾方面的强烈反应。最后由美国国务卿赫脱(Christian A.Herter)亲自出面发表声明, 并且国务院还专门出版了有关台湾问题的小册子,表示美国确实“无意改变现行政策”,这 才将事态平息下去。5 在 1960 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对华政策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辩论的重要议题之一。从 两党争论的情况看,双方均无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作重大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党方 面为了竞选政治的需要,试图在对华政策方面作些文章。不过他们的观点差不多就是《康仑 报告》的设想。 4 月间,美国的《外交季刊》发表了民主党的政策委员会主席、曾经当选参议员、后来 在肯尼迪政府中担任副国务卿的切斯特·鲍尔斯(Chester Bowels)的长篇文章《重新考虑中国 问题》。鲍尔斯在文章中提出,美国应根据中国的现实和美国的利益制定对华政策。目前的 中国政权已经“稳固”,而且实力日增。美国在处理有关地区性的事务(如东南亚问题)和 全球性事务(如裁军问题)时,如没有中国参与,其成效值得怀疑。至于如何解决中美之间 的台湾问题,鲍尔斯提出了所谓的“中台国(China-Formosa Nation)方案”,其内容包括台 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大陆沿海岛屿中立化以及台湾成立独立的“中台国”。6 鲍尔斯的文章很可能反映了民主党方面在对华政策上的主流意见。在总统竞选进入白热 化的阶段,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指责共和党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分不清轻重缓急。他一方面继 续指责中国推行“敌视”美国和“好战”的对策,同时也公开表示,希望同中国“建立和平 的关系”,并称民主党希望同中国“和平相处是正确的”。7他在 10 月 7 日和 13 日的电视辩 论中提出,美国应该只保卫台湾,放弃金门、马祖和其他一些大陆沿海岛屿。共和党候选人 尼克松则批评肯尼迪是在中国的“讹诈面前屈膝投降”,而他本人决不会把任何地方的“一 寸土地让给共产党”。8肯尼迪抨击共和党的对华政策并不完全是竞选时期的灵机一动,除了 他的竞选班子的建议外,他本人在 1957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批评过美国的对华政策 过于僵硬和倾向使用武力。9 不过就如同美国选举政治通常表现出来的一样,肯尼迪和他的政策班子在竞选时期就对 华政策发表的言论并没有在赢得大选后付诸行动。根据尼克松的回忆,肯尼迪在竞选期间便 通过助手向他表示过,不希望在涉及对华政策的问题上过多纠缠。10肯尼迪这样做很可能是 5 陈志奇:《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台湾中华日报社 1981 年版,第 189——191 页。 6 Chester Bowels, “The China Problem Reconsidered”, Foreign Affairs, Vol.38, no.3, April 1960, pp. 476-487. 7 《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对华政策等问题》,《参考资料》,1960 年 7 月 17 日。 8 理查德·尼克松著、伍任译:《尼克松回忆录》,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上册第 283——284 页。Newsweek, October 24, 1960, p 16. 9 John F. Kennedy, “A Democrat Looks at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October 1957,转引自 Gordon H.Chang 著、梅寅生译:《敌乎?友乎——美国分化中苏联盟内幕》,(台北)金禾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09 页。 10 《尼克松回忆录》,上册,第 284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