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岩性油气藏 第19卷第1期 油气藏发现的比例逐年增大,目前己成为增加油气意义不同,因此出现了一些名词上的混乱。例如,有 储量的重要方向3。中国陆相盆地岩相多变,叠合人将“隐蔽油气藏”等同于“非构造油气藏”,又有人 盆地多旋回发育,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据统将其定义为“岩性地层油气藏”,还有的人完全将它 计,中国东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已达到当视为一种特殊机制形成的油气藏。 年发现储量的60%~70%,西部地区各盆地中如鄂12国外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岩性地层油 国外对隐蔽油气藏认识较早。1919年世界上发 气藏的储量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3“隐蔽油气藏”现了第一个非背斜油藏之后,1930年美国人CM 概念属于油气田勘探学的范畴,在油气地质学研究乔伊纳在东德克萨斯发现地层油藏。1934年,威尔 中受到了很大限制,一些学者建议改用“非构造油气逊提出了非构造圈闭( onstructural trap)的概念, 藏”“岩性地层油气藏”“特殊成因类型油气藏”等专指“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集层”内形成 概念术语加以替代使用。本文在回顾了“隐蔽油气的油气藏。莱复生(A. I L evorsen)于1936年提出了 臧”概念的由来后探讨了隐蔽油气藏分类,阐述了在地层圈闭( stratigrap h ic trap)的概念,并发表了题为 实际工作中应用隐蔽油气藏概念术语需要注意的几“地层型油田”的论文。“隐蔽圈闭”( subtle trap) 个问题。 词较早见于莱复生1964年的论文,用其概括构造、 1隐蔽油气藏概念的由来及其应用 地层、流体(水动力)多要素结合形成的复合圈闭,但 因其缺乏严格的含义而未能被广泛使用。随着大批 隐蔽油气藏概念的由来 的非背斜油气藏的发现,1972年哈尔鲍蒂(H.T 隐蔽油气藏( subtle trap)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 Halbouty)重新启用“ subtle trap'的概念,用其概指 (1880提出的。他提出这一概念的根本原因是在地层圈闭、不整合圈闭、古地形圈闭。同年美国人E 寻找背斜油气藏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受背斜控制形 K Robert主编了《地层油气藏》一书,分为勘探方 态各异、成因不明、难以预测的非背斜油气藏。 法、勘探实例2册,首次提出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问 19世纪中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地质学家们题。1974年美国人 Dan ieIA. Busch出版了第一部隐 注意到了油气分布于背斜高点这一现象, White蔽圈闭勘探技术方面的专著《砂岩地层圈闭——勘 (1861)通过做简易的物理模拟实验后提出了著名的探技术》(周祖轩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1976 背斜找油气理论。他认识到,比重较轻的石油在地下年 C. EB. Conybeare出版了《砂岩体油气田地貌 岩层的水介质中受浮力作用始终趋向于自深向浅运学》,其中以相当篇幅讨论了隐蔽油气田。1980年 移,它们遇到致密的盖层后将通过侧向运移汇集到AAPG和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制定召开“关于寻 构造高点形成背斜油气藏。1875年,背斜理论传到找隐蔽圈闭应用原理讨论会”计划。1981年AAPG 欧洲及世界各地并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背斜控在旧金山举行年会,开展了隐蔽油气藏专题研讨会 油气理论与背斜找油气方法的历史地位从此被确立宣读了18篇论文,由M.T. Halbouty主编出版了 下来。 《寻找隐蔽油气藏》专著。1982年学术界给出了隐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找到了大量蔽油气藏的新定义,同年萨维特( C. H. Savit)也撰 背斜油气藏的同时也找到了一些与背斜油气藏地质文对隐蔽圈闭作出了新的解释8,他认为隐蔽圈闭 特征完全不同的油气藏。它们主要表现在:油气并不是指用当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 富集在构造高点部位,或油水边界不受构造等高线圈闭 控制,亦或不存在统一的底水面。由于这类油气藏形13国内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态各异、分布规律不清、在地震剖面上难以判识,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隐蔽油气藏的研 此被笼统地称之为“隐蔽油气藏”,英文表达为究。1980年张渝昌发表了“从盆地演化看江苏油气 'Subtle reservo ir叽s。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后也远景”的论文首次谈论了我国具体盆地隐蔽油气藏 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1 的勘探问题。1980年,杨俊杰在甘肃省石油学会 从严格意义上讲,隐蔽油气藏( Subtle reservoˉ第二年会上发表了“陕甘宁盆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 ir)属于油气田勘探或油气勘探学的范畴,其意义和油田形成条件及其油藏序列的探讨”,首次研究了我 内容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和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国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机理问题。1983年,由中国石 在发生变化。不同学者对这一术语的理论和赋予的油学会和黑龙江省石油学会联合主办,在江苏无锡 c1994-2007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w.cnki.ner油气藏发现的比例逐年增大, 目前已成为增加油气 储量的重要方向[ 2, 3 ]。中国陆相盆地岩相多变, 叠合 盆地多旋回发育, 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据统 计, 中国东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已达到当 年发现储量的60%~ 70% , 西部地区各盆地中如鄂 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岩性地层油 气藏的储量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 4, 5 ]。“隐蔽油气藏” 概念属于油气田勘探学的范畴, 在油气地质学研究 中受到了很大限制, 一些学者建议改用“非构造油气 藏”、“岩性地层油气藏”、“特殊成因类型油气藏”等 概念术语加以替代使用。本文在回顾了“隐蔽油气 藏”概念的由来后探讨了隐蔽油气藏分类, 阐述了在 实际工作中应用隐蔽油气藏概念术语需要注意的几 个问题。 1 隐蔽油气藏概念的由来及其应用 1. 1 隐蔽油气藏概念的由来 隐蔽油气藏(sub tle trap ) 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 (1880) 提出的[ 6 ]。他提出这一概念的根本原因是在 寻找背斜油气藏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受背斜控制、形 态各异、成因不明、难以预测的非背斜油气藏。 19 世纪中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地质学家们 注意到了油气分布于背斜高点这一现象, W h ite (1861) 通过做简易的物理模拟实验后提出了著名的 背斜找油气理论。他认识到, 比重较轻的石油在地下 岩层的水介质中受浮力作用始终趋向于自深向浅运 移, 它们遇到致密的盖层后将通过侧向运移汇集到 构造高点形成背斜油气藏。1875 年, 背斜理论传到 欧洲及世界各地并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 背斜控 油气理论与背斜找油气方法的历史地位从此被确立 下来。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 人们在找到了大量 背斜油气藏的同时也找到了一些与背斜油气藏地质 特征完全不同的油气藏。它们主要表现在: 油气并不 富集在构造高点部位, 或油水边界不受构造等高线 控制, 亦或不存在统一的底水面。由于这类油气藏形 态各异、分布规律不清、在地震剖面上难以判识, 因 此被笼统地称之为“隐蔽油气藏”, 英文表达为 “Sub tle R eservo ir”[ 1, 6~ 8 ]。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后也 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9~ 13 ]。 从严格意义上讲, 隐蔽油气藏(Sub tle R eservo2 ir) 属于油气田勘探或油气勘探学的范畴, 其意义和 内容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和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发生变化。不同学者对这一术语的理论和赋予的 意义不同, 因此出现了一些名词上的混乱。例如, 有 人将“隐蔽油气藏”等同于“非构造油气藏”, 又有人 将其定义为“岩性地层油气藏”, 还有的人完全将它 视为一种特殊机制形成的油气藏。 1. 2 国外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国外对隐蔽油气藏认识较早。1919 年世界上发 现了第一个非背斜油藏之后, 1930 年美国人C. M. 乔伊纳在东德克萨斯发现地层油藏。1934 年, 威尔 逊提出了非构造圈闭 (non structu ral trap ) 的概念, 专指“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集层”内形成 的油气藏。莱复生(A. I. L evo rsen) 于1936 年提出了 地层圈闭(stratigraph ic trap ) 的概念, 并发表了题为 “地层型油田”的论文。“隐蔽圈闭”(sub tle trap ) 一 词较早见于莱复生 1964 年的论文, 用其概括构造、 地层、流体(水动力) 多要素结合形成的复合圈闭, 但 因其缺乏严格的含义而未能被广泛使用。随着大批 的非背斜油气藏的发现, 1972 年哈尔鲍蒂 (H. T. H albou ty) 重新启用“sub tle trap”的概念, 用其概指 地层圈闭、不整合圈闭、古地形圈闭。同年美国人E. K. Robert 主编了《地层油气藏》一书, 分为勘探方 法、勘探实例 2 册, 首次提出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问 题。1974 年美国人D an ielA. Bu sch 出版了第一部隐 蔽圈闭勘探技术方面的专著《砂岩地层圈闭——勘 探技术》(周祖轩译,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0)。1976 年 C. E. B. Conybeare 出版了《砂岩体油气田地貌 学》, 其中以相当篇幅讨论了隐蔽油气田。1980 年 AA PG 和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制定召开“关于寻 找隐蔽圈闭应用原理讨论会”计划。1981 年AA PG 在旧金山举行年会, 开展了隐蔽油气藏专题研讨会, 宣读了 18 篇论文, 由M. T. H albon ty 主编出版了 《寻找隐蔽油气藏》专著[ 8 ]。1982 年学术界给出了隐 蔽油气藏的新定义, 同年萨维特 (C. H. Savit) 也撰 文对隐蔽圈闭作出了新的解释[ 7, 8 ] , 他认为隐蔽圈闭 是指用当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 圈闭。 1. 3 国内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我国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重视隐蔽油气藏的研 究。1980 年张渝昌发表了“从盆地演化看江苏油气 远景”的论文首次谈论了我国具体盆地隐蔽油气藏 的勘探问题[ 9 ]。1980 年, 杨俊杰在甘肃省石油学会 第二年会上发表了“陕甘宁盆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 油田形成条件及其油藏序列的探讨”, 首次研究了我 国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机理问题。1983 年, 由中国石 油学会和黑龙江省石油学会联合主办, 在江苏无锡 2 岩 性 油 气 藏 第19 卷 第1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