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研究先秦《周易》版本和《周易》版本演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周易》通行本出自汉代费氏古文本。在汉代,《周易》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立于官 学的今本《易》,即由汉初田何传授,施、孟、梁丘等人使用的《周易》版本;一个是民间流传 的古本《易》,是由费直传授,东汉马融、郑玄、荀爽等人使用的本子。根据《汉书》记载,由 于《周易》为卜筮之书,免于秦代焚书之灾,这两种版本除了书写不同,其重要差别只在于 其一脱去“无咎”和“悔亡”。《汉书·艺文志》云: 及秦爝书,而易为卜筮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亍宝、元,有施、孟、梁 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刈向以中古文《妈经γ校施、孟、梁丘经, 或脱去“无咎”“海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 东汉后,古文经流行,《后汉书·儒林列传》云:“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 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受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 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在古文易流行之时,官方经过了几次大的校书,章帝亲自在白虎 观召开包括易学在内的经学讨论会,“考详异同”。并下诏令高才教授古文经传,“虽不立 学官,然省础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后汉书·儒林传》)2安 帝博选诸儒及五经博士刘珍、马融等于东观,校订包括《易经》在内的五经及其它文献,“整 齐脱误,是正文字”。据今人金德建考证,此次校书是把今文本校定成古文本。(第261 页)3而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用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 使天下咸取则焉”。但此次校刊的熹平石经是今文。经过汉儒整理和校勘,《周易》今古文 版本不会有差别,唐代取王弼易为官学而为之疏,古文《周易》定为学界一尊。在疑古惑经 影响下,宋儒有改经之习惯,但经清阮元等人校勘,《周易》古本成为今之标准本或通行本。 很少人对于《周易》版本提出质疑,直到民国疑古之风兴起,学者对于个别文辞无法解释时 怀疑《周易》经文有缺漏文字存在,遗憾的是未见到出土的文献。前几年马王堆帛书《周 易》出土,成为学界能见到最早《周易》版本,《周易》版本问题又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帛书 《周易》的不同卦序和不同文字引发学界热烈争论。但是对于版本中许多问题很难说清 楚,近期公布战国楚简《周易》,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周易》版本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战国楚简《周易》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符、卦名,还是卦爻辞,整体内容和文辞意义 没有很大的差别。就符号构成而言,战国楚简与今本、帛书、阜阳简在写法上存在差别,战 国楚简本符号是由八一构成,今本符号是由--构成,而帛本符号是由一构成,阜阳 简符号是由∧一构成。虽然写法不尽相同,但其意义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同意王明钦、 廖名春先生等人的看法。王明钦在研究了数字卦和王家台《归藏》符号后指出:“如果说 商周到战国时期,仍属于数字卦,其中‘一’、‘六’、‘八”仍表示着数字的意义,那么到了秦 汉时期,它们就已经从表示数字的意义上脱离出来,变成了单纯表阴阳的符号。马王堆帛 书《周易》以一表示阳爻,以北表示阴爻,若这两种符号仍代表一’和‘八的意义,其占断 之辞就不可能出现‘初九’、‘六二’等语,而相应的应该是‘初一’、‘八二’等等。因此,这里 的八,当与王家台秦简和阜阳汉简中的∧、八一样,都是代表阴爻的符号。可以说,秦汉时 期八卦符号中的一与∧、八\(或八)就是今本《周易》通行的阳爻一和阴爻-的前身。∧和 八的区别本身很小,∧的两笔略分开就成了八,而将八的两笔拉平便成了-”廖名春先 生也有同论:“这和书写形式是有关的。竹简或帛书上的行栏很窄,像今本那样,写作--, 中间断开的部分容易模糊而连成直线,易与阳爻一混淆,而作∧或,与阳爻易于区别具有重要意义 , 为我们研究先秦《周 易 》版本 和《周易 》版本 演变提供 了有力 的证据 。 《周 易 》通行本 出 自汉代 费 氏古文本 。 在汉代 ,《周易 》主要有 两个版本 , 一个是 立于官 学 的今 本《易 》 , 即 由汉初 田何传授 , 施 、 孟 、 梁丘 等人 使用 的《周 易 》版 本 一个 是 民 间 流传 的古本《易 》 , 是 由费直传授 , 东汉 马融 、 郑玄 、 荀 爽 等人 使用 的本 子 。 根 据《汉 书 》记 载 , 由 于《周易 》为 卜盆之 书 , 免于秦代焚 书之灾 , 这 两种 版本 除 了 书写不 同 , 其重 要 差 别 只 在 于 其一脱 去 “ 无咎 ”和 “ 悔亡 ” 。 《汉 书 · 艺文志 》云 及秦烙 书 , 而 易为 卜丝 之 事 , 传 者不 绝 。 汉 兴 , 田 何 传之 , 讫 于 宣 、 元 , 有施 、 孟 、 梁 丘 、 京 氏 列 于 学官 , 而 民 间 有 费 、 高二 家之说 。 刘 向 以 中古 文《易经 》校施 、 孟 、 梁丘 经 , 或 脱去 “ 无 咎 ”“ 悔亡 ” 。 惟 费氏 经 与 古 文 同 。 东汉后 , 古 文经流行 ,《后汉 书 · 儒林列传 》云 “ 建 武 中 , 范 升传孟 氏 易 , 以 授 杨 政 , 而 陈元 、 郑众 皆传费 氏易 , 其后 马融亦 为其传 。 融 受 郑玄 , 玄 作《易 注 》 , 荀 爽 又作《易传 》 , 自 是费 氏兴 , 而京 氏遂 衰 。 ”在古文 易流行之时 , 官方 经 过 了几次 大 的校 书 , 章帝 亲 自在 白虎 观召 开包括易学在 内的经学讨论会 , “ 考详异 同 ” 。 并 下 诏 令 高才教 授古 文 经传 , “ 虽 不 立 学官 , 然 皆摧高第 为讲郎 , 给事近署 , 所 以 网罗 遗逸 , 博存众家 。 ,’《后 汉 书 · 儒林传 》 〕安 帝博选诸儒及 五经博士刘 珍 、 马 融等于东观 , 校 订包括《易 经 》在 内的五经及其它文献 , “ 整 齐脱误 , 是正 文 字 ” 。 据 今 人 金 德 建 考 证 , 此 次校 书是 把 今 文 本 校 定成 古 文 本 。 第 页 而灵帝 “ 诏 诸儒正定 五 经 , 刊 于 石碑 , 用 古 文 、 篆 、 隶 三 体 书法 以 相 参 检 , 树 之学 门 , 使天 下咸取则 焉 ” 。 但此 次校 刊 的熹平石经是 今文 。 经过汉儒整 理 和校 勘 ,《周易 》今古文 版本不会有差别 , 唐代取王 弼 易为官学而为之疏 , 古 文《周 易 》定 为学界一 尊 。 在 疑古 惑经 影 响下 , 宋儒 有改经之习惯 , 但 经清 阮元等人 校勘 ,《周 易 》古本成 为今之标 准本或通 行本 。 很少人对 于《周易 》版本提 出质疑 , 直 到 民 国疑古之风兴起 , 学者对 于个别 文辞无 法解 释 时 怀疑《周易 》经文有 缺 漏 文字 存 在 , 遗 憾 的是 未 见 到 出 土 的文 献 。 前 几 年 马 王 堆 帛书《周 易 》出土 , 成 为学界能见 到最早《周 易 》版本 ,《周易 》版本 问题 又成为学界关注 的焦点 , 帛书 《周 易 》的不 同卦序 和不 同文 字 引发 学 界 热 烈争 论 。 但是 对 于 版本 中许 多 问 题很 难 说 清 楚 , 近期公 布战 国楚 简《周易 》 , 对 于我们进一 步研究《周易 》版本 问题提供 了新 的证据 。 战 国楚简《周易 》与今本《周易 》无论是 卦 符 、 卦名 , 还 是 卦艾 辞 , 整 体 内容 和 文辞 意义 没有很 大 的差 别 。 就符号构成而 言 , 战 国楚 简 与今本 、 帛书 、 阜 阳简在写法上存在差别 , 战 国楚 简本符号是 由八一构成 , 今本 符号是 由 一 构成 , 而 帛本符号是 由 “ ‘ 一构成 , 阜 阳 简符号是 由 八一 构成 。 虽 然 写法不尽相 同 , 但 其 意义 完全 一致 。 因此我 们 同意 王 明钦 、 廖名春先生等人 的看法 。 王 明钦 在研究 了数 字 卦 和 王家 台《归 藏 》符号 后 指 出 “ 如果 说 , 商周 到战 国时期 , 仍属 于数字 卦 , 其 中 ‘ 一 ’ 、 ‘ 六 ’ 、 ‘ 八 ’仍 表 示 着数字 的意义 , 那 么 到 了秦 汉 时期 , 它们就 已 经从表示数字 的意义 上脱离 出来 , 变成 了单纯表 阴 阳 的符号 。 马王 堆 帛 书《周 易 》以一表示 阳艾 , 以 “ 表示 阴交 , 若这 两种 符 号仍代 表 ‘ 一 ’和 ‘ 八 ’ 的意 义 , 其 占断 之辞就不可 能 出现 ‘ 初九 ’ 、 ‘ 六二 ’等语 , 而相应 的应该是 ‘ 初一 ’ 、 ‘ 八二 ’等等 。 因此 , 这里 的八 , 当与王 家 台秦简和阜 阳汉 简 中的 八 、 八一样 , 都是代表 阴交 的符号 。 可 以说 , 秦汉 时 期八卦符号 中的一与 八 、 八 或八 就是 今 本《周 易 》通行 的 阳艾一和 阴交一的前 身 。 八和 八 的区 别本身很小 , 八的两笔 略分开就成 了八 , 而将八 的两 笔拉平便成 了一 。 ”川 廖名 春先 生 也有 同论 “ 这 和书写形式是有关 的 。 竹简或 帛书上 的行栏 很 窄 , 像今本 那样 , 写作一 , 中间断开 的部分容易模糊 而连成直线 , 易与 阳交一混 淆 , 而作 八 或 ‘ , 与 阳艾 易 于 区 别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