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心脏疾病 第一节:心内手术基础措施 历史回顾 心脏与大血管外科历史较短,但发展较快,1933年首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和主 动脉瓣狭窄切开术后,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逐步开展。1948年成功施行闭式 二尖瓣分离术为心脏外科奠定了基础。1953年临床应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使 心内手术得以发展。随着心电图,心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放射线核素扫描等 心血管检査方法不断改进提高以及人造代用品,如人造血管,人造瓣膜等研制成 功。1960年以后心脏外科的发展更加迅速。1967年心脏移植成功,冠状动脉搭 桥术也迅速发展起来,1982年人工心脏临床试行安置。 我国 1940年:心外手术,心脏缝合术(1944年)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944年) 缩窄性心包尖切除术(1947年) 1954年行闭式二尖瓣分离术 1957年施行低温麻醉 1958年又在体外循环下开展心内直视手术 低温 ●人体耗氧量随着体温的下降而递减,体温每下降1度,耗氧量减少56%,下降至 28度时减少50%,至25度时减少80%。因此,低温可增强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 故临床是一般低温(30%左右)可且断血流安全时限8-10分钟,在此时限内切开 心脏在无血手术视野下进行心内手术,近年来低温方法已很少采用。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是将回心的静脉血从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引出体外,在人工心肺机内 进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后,再由血泵输回体内动脉,因此,血液可不经过心肺 进行气体交换,在体外循环下,可阻断心脏血流,切开心脏,在23小时内进行 心内直视手术 人工心肺机]、 、血泵(人工心) 驱动氧合器内的氧合血输回体内动脉,进行循环,分为转压式血泵和离心泵 可用速度控制转流量在025-7Lmin ●二、氧合器(人工肺)1 心脏疾病 第一节:心内手术基础措施 历史回顾 ⚫ 心脏与大血管外科历史较短,但发展较快,1933年首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和主 动脉瓣狭窄切开术后,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逐步开展。1948年成功施行闭式 二尖瓣分离术为心脏外科奠定了基础。1953年临床应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使 心内手术得以发展。随着心电图,心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放射线核素扫描等 心血管检查方法不断改进提高以及人造代用品,如人造血管,人造瓣膜等研制成 功。1960年以后心脏外科的发展更加迅速。1967年心脏移植成功,冠状动脉搭 桥术也迅速发展起来,1982年人工心脏临床试行安置。 我国 ⚫ 1940年:心外手术,心脏缝合术(1944年) ⚫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944年) ⚫ 缩窄性心包尖切除术(1947年) ⚫ 1954年行闭式二尖瓣分离术 ⚫ 1957年施行低温麻醉 ⚫ 1958年又在体外循环下开展心内直视手术 低温 ⚫ 人体耗氧量随着体温的下降而递减,体温每下降1度,耗氧量减少5-6%,下降至 28度时减少50%,至25度时减少80%。因此,低温可增强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 故临床是一般低温(30%左右)可且断血流安全时限8-10分钟,在此时限内切开 心脏在无血手术视野下进行心内手术,近年来低温方法已很少采用。 [体外循环] ⚫ 体外循环是将回心的静脉血从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引出体外,在人工心肺机内 进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后,再由血泵输回体内动脉,因此,血液可不经过心肺 进行气体交换,在体外循环下,可阻断心脏血流,切开心脏,在2-3小时内进行 心内直视手术。 [人工心肺机]、 ⚫ 一、血泵(人工心) – 驱动氧合器内的氧合血输回体内动脉,进行循环,分为转压式血泵和离心泵, 可用速度控制转流量在0.25-7L/min. ⚫ 二、氧合器(人工肺)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