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法盲、半法盲状态。通过对1793份问卷的统计表 职业能力教育,使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呈现荒漠化,很 明,“不知道”、“不太清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分 多青少年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据有关部门统计, 别占36.97%和38.05%,二者相加高达75.04%。 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在180例个案访谈中,80%以上的未成年犯不知道 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一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①大多数未成年犯缺乏基 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16%一25.4%,并 本的法律常识,犯罪时不知道或不考虑犯罪行为的后 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青少年学生的亚健康心理导 果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在被法律追究、受到 致对网络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学校也没有正确对待 法律制裁后才“恍然大悟”。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影响,最终导致犯罪。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目前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一 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一旦 些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学校也往往因缺乏足够的重 本应该温暖、美满的家庭产生问题,家庭环境往往成 视和正确的认识,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内容枯燥,形 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问题”家庭通常表现 式单一,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一些学校举办的法制教 为:家庭氛围紧张,整日都伴随着争吵声;家庭中存在 育学习讲座等,也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最 着暴力,崇尚武力至上的观念:还有一些家庭支离破 终流于形式。虽然一些学校和高校对教学课程的设 碎,家庭主要成员缺失。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 置做了相当大的改革以推行素质教育,但多重视实践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敬、互爱、互相信任、互 课程、就业指导,普法课程被边缘化。这种教育模式 相关心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的人道主义 导致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和诚实、忠厚等优良品质。相反,如果家庭成员间相 (四)网络亚文化的影响 互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互不信任的,那么将对孩子的 网络亚文化是指网络中那些消极腐败的、具有反 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漠、 社会因素,与社会认同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网络文 自私,更会妨碍他们形成友爱和善良这类重要的道德 化。网络亚文化通常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 品质。②网络恰恰“弥补”了在现实中得不到家庭情 络陷阱、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等。由于学生群体的认 感和温暖感的青少年,网络中的虚拟家庭、虚拟关爱 知能力不成熟,传统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判断、行为规 和虚拟温暖可使他们的认识发生错位,忘记自己在现 范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再加上网络上源源不断、形 实生活中的角色,盲目相信和依赖网络而疏远家庭, 形色色的海量的信息冲击,网络价值观、网络行为规 形成畸形的人格从而易于引发网络暴力、网络色 范等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有空前的吸引力,现实 情等。 社会在网络面前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越来越的学生 网络的海量信息与在校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对等, 群体对网络亚文化趋向“认同”。他们把网络中的暴 使得青少年的分辩能力和承受能力严重超载,容易引 力、色情、陷阱、不良游戏等文化作为自己在现实中推 起他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无所适从和紊乱。有的青少 崇和追寻的行为方式,有的甚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年在网络的巨大诱惑力之下沉迷于网络,此时家长往 从而导致网络犯罪或者因网络而引发杀人、故意伤 往采取暴力方法、限制自由,强迫孩子远离网络。青 害、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 少年强烈的反叛心理和网络成瘾心理必然会造成其 (五)网络技术安全问题 对网络的更加盲目相信和依赖,为网络犯罪埋下祸 网络是开放、公用的资源共享平台,其准人和利 根,甚至采用极端犯罪的方法解决与家长之间的冲 用条件非常低廉。同时,网络系统的易攻击性,电子 突。另外,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成为滋生青少年网 技术存在的脆弱性、易受干扰性等问题,使得在利用 络犯罪的温床。研究已经证明,青少年学生长期玩血 网络通信中,这些弱点延伸至整个通信网络,较易成 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会诱将自己定位为攻击者的角 为攻击的目标。网络的虚拟性,使参与者的身份、言 色,增强攻击性,从而滋生犯罪的冲动。 行都与现实不同,都经过遮盖、掩饰,犯罪过程高度隐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蔽,为越轨行为提供了条件。除了网络自身的缺陷,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注重就业率的 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也存在的洞。到目前 ①参见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7期。 ②参见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94 万方数据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法盲、半法盲状态。通过对1793份问卷的统计表 明,“不知道”、“不太清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分 别占36.97%和38.05%,二者相加高达75.04%。 在180例个案访谈中,80%以上的未成年犯不知道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①大多数未成年犯缺乏基 本的法律常识,犯罪时不知道或不考虑犯罪行为的后 果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在被法律追究、受到 法律制裁后才“恍然大悟”。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一旦 本应该温暖、美满的家庭产生问题,家庭环境往往成 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问题”家庭通常表现 为:家庭氛围紧张,整日都伴随着争吵声;家庭中存在 着暴力,崇尚武力至上的观念;还有一些家庭支离破 碎,家庭主要成员缺失。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敬、互爱、互相信任、互 相关心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的人道主义 和诚实、忠厚等优良品质。相反,如果家庭成员间相 互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互不信任的,那么将对孩子的 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漠、 自私,更会妨碍他们形成友爱和善良这类重要的道德 品质。②网络恰恰“弥补”了在现实中得不到家庭情 感和温暖感的青少年,网络中的虚拟家庭、虚拟关爱 和虚拟温暖可使他们的认识发生错位,忘记自己在现 实生活中的角色,盲目相信和依赖网络而疏远家庭, 形成畸形的人格从而易于引发网络暴力、网络色 情等。 网络的海量信息与在校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对等, 使得青少年的分辩能力和承受能力严重超载,容易引 起他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无所适从和紊乱。有的青少 年在网络的巨大诱惑力之下沉迷于网络,此时家长往 往采取暴力方法、限制自由,强迫孩子远离网络。青 少年强烈的反叛心理和网络成瘾心理必然会造成其 对网络的更加盲目相信和依赖,为网络犯罪埋下祸 根.甚至采用极端犯罪的方法解决与家长之间的冲 突。另外,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成为滋生青少年网 络犯罪的温床。研究已经证明,青少年学生长期玩血 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会诱将自己定位为攻击者的角 色,增强攻击性,从而滋生犯罪的冲动。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注重就业率的 94 职业能力教育,使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呈现荒漠化,很 多青少年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一 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16%一25.4%,并 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青少年学生的亚健康心理导 致对网络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学校也没有正确对待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影响,最终导致犯罪。 目前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一 些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学校也往往因缺乏足够的重 视和正确的认识,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内容枯燥,形 式单一,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一些学校举办的法制教 育学习讲座等,也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最 终流于形式。虽然一些学校和高校对教学课程的设 置做了相当大的改革以推行素质教育,但多重视实践 课程、就业指导,普法课程被边缘化。这种教育模式 导致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四)网络亚文化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是指网络中那些消极腐败的、具有反 社会因素,与社会认同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网络文 化。网络亚文化通常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 络陷阱、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等。由于学生群体的认 知能力不成熟,传统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判断、行为规 范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再加上网络上源源不断、形 形色色的海量的信息冲击,网络价值观、网络行为规 范等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有空前的吸引力,现实 社会在网络面前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越来越的学生 群体对网络亚文化趋向“认同”。他们把网络中的暴 力、色情、陷阱、不良游戏等文化作为自己在现实中推 崇和追寻的行为方式,有的甚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从而导致网络犯罪或者因网络而引发杀人、故意伤 害、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 (五)网络技术安全问题 网络是开放、公用的资源共享平台,其准入和利 用条件非常低廉。同时,网络系统的易攻击性,电子 技术存在的脆弱性、易受干扰性等问题,使得在利用 网络通信中,这些弱点延伸至整个通信网络,较易成 为攻击的目标。网络的虚拟性,使参与者的身份、言 行都与现实不同,都经过遮盖、掩饰,犯罪过程高度隐 蔽,为越轨行为提供了条件。除了网络自身的缺陷, 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也存在的洞。到目前 ①参见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栽《青少年犯罪问题》20lO年第7期。 ②参见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万方数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