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下编"金元明清词论”对金元至清代的词论发展历程、重要词论家 的词论观点及其贡献也作了比较深入的清理 五、理论阐发型硏究开始起步。旧式词学硏究大多专写评点式的词话或只重文献的实证 硏究,理论的建构与硏究一直是个薄弜的环节,刘扬忠曾在《关键在于理论的建构和超 越--关于词学学术史的初步反思》一文中对加强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作过强烈的呼吁。 (12)到九十年代,词学理论硏究或理论建构开始取得进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词 学理论体系的探讨有较大的突破。如刘庆云的《词话十论》(岳麓书社,1990年)就显 示出以现代文艺学原理构架词学理论体系的硏究意向。作者从缘起论、特色论、功用 论、作家论、写作论、借鉴论、风格论、流派论、流变论、鉴赏论十个方面对古代词学 理论进行爬罗剔抉,梳理脉络,分类剖析,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硏究方法来构建词 学理论硏究的整体框架,还对词学理论与批评的具体性、精警性、形象性、抒情性以及 审美范畴的模糊性等特点进行了归纳。朱崇才的《词话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介绍了历代词话的基本状况、存在形式和历史发展过程,从词的本质与起源、价值 与功能、风格与流派、品格与境界、音律与格律、作家与作品、创作与技巧等七个方面 对历代词话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作者试图以伦理型文化与消费性文化之间的矛盾 以及由此而来的词学价值观的矛盾作为叙述主线来贯穿整个词话史,并剖析在此矛盾基 础上所产生的众多词学话题,以及这些矛盾对历代词话之发展与深入的推动和制约,可 谓是别具通观眼光。张惠民的《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由审 美理想问题入手来考察宋代词学创作论问题,实际上对宋代词学有无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理论价值如何?对当时的创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正面的 回答。作者深入论述了一些重大的词学理论问题,如关于以诗为词的本体认识问题;宋 代词学中词体风格论及其再评价问题;寄托说、“雅正"说、“清空¨说等代表性理论形态 所包含的文化传统与审美精神问题等等。这种从审美理想入手所迸行的剖析,可以说既 做到了彰幽显微,又显得奏刀畴然。昊恵娟的《唐宋词审美观照》(学林出版社,1999 年)从审美学的角度入手剖析唐宋词,在学术理念上与张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虽 未明确地建构唐宋词学理论体系,但其论词境,析词心,言词情,说词乐,溯流变,述 风格,均以词体的本质特征和词的抒情性为核心,其内在的词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意向却 也是有迹可寻的 六、一些词学综论性的著作络绎而出,大大推动了新时期以来的词学形式理论的硏究。 特别是一些词学名家,或修订旧著,或推出新作,或综论其治词学的心得体会,为词学 形式理论(词律、词韵、词谱、体制、格律、句法等)的硏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龙 榆生的《词曲概论》(上海古籍岀版社,1980年),上编论源流,探讨词的起源、词 的发展和演变以及自唐代到清代重要词人的艺术成就、地位及其影响;下编论法式,探 讨声韵对词曲的作用,根据同声相应、异声相从和奇偶相生、轻重相权诸法则,广举例 证,阐明词曲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该著 作为作者毕生治词学的结晶,在词曲史硏究、声律学研究和词曲写作方面的学术价值不 容小觑。王力的《诗词格律》叙述词律,介绍词牌、词调、词谱、词韵、对仗等知识, 深入浅出,言约意丰,在词的格律的普及上极受读者欢迎。吴丈蜀的《词学概说》(中 华书局,1983年),辨起源,述流派,别体裁,论调谱,言格律,言简意赅,也具有较 强的普及价值。宛敏灏的《词学概论》(上海古籍岀版社,1987年)对词之体制、词调 由来与繁衍、词之章法与句法、音律的择腔与择律、词谱的编订及其用途、词韵的创 始及其发展、词话的产生和内容等诸多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并对宋元以来的词学粗举 大要地作了简介。马兴荣的《词学综论》(齐鲁书社,1989年)综论词的起源、词的平 仄、对仗及词韵的发展流变,并附录有词学简要书目,也极有学术价值。唐圭璋《词学 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分辑佚、考证、校勘、论述四类综论词学,汇集了 作者毕生治词学的心得体会,其中颇多个人的见解,如认为王国维《人间词话》忽视情 韵而专倡境界”,提出所谓"隔”与不隔ν等,皆属偏颇、非公之论,且王氏轻诋南宋诸家 亦非实事求是之论,等等。詹安泰的《詹安泰词学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则明显继承了晚清以来词家治学的传统,同时又有意自成一家之言。(13)从体例内容 上看,近代词家多专门之作,或考音律,或事品藻,或立宗派,或示阶梯,詹氏此书却 将以上数事融为一体,总成一书,兼而论之,既谈“学词之能事”,又论词学之能事",既 为读者指示学词门径,又进行词学的研究,实是“学词与词学"的入室之论。作者在下编 《宋词研究》第六章中将宋词的风格归纳为“寘率、“疏快"、婉约ˆ、崎奇艳`、“豪放、骚 雅"、“密丽'诸种,对词学风格学的探讨也很有启发作用。可惜第七章¨理论批评”章只列《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下编“金元明清词论”对金元至清代的词论发展历程、重要词论家 的词论观点及其贡献也作了比较深入的清理。 五、理论阐发型研究开始起步。旧式词学研究大多专写评点式的词话或只重文献的实证 研究,理论的建构与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的环节,刘扬忠曾在《关键在于理论的建构和超 越---关于词学学术史的初步反思》一文中对加强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作过强烈的呼吁。 (12)到九十年代,词学理论研究或理论建构开始取得进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词 学理论体系的探讨有较大的突破。如刘庆云的《词话十论》(岳麓书社,1990年)就显 示出以现代文艺学原理构架词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意向。作者从缘起论、特色论、功用 论、作家论、写作论、借鉴论、风格论、流派论、流变论、鉴赏论十个方面对古代词学 理论进行爬罗剔抉,梳理脉络,分类剖析,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构建词 学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还对词学理论与批评的具体性、精警性、形象性、抒情性以及 审美范畴的模糊性等特点进行了归纳。朱崇才的《词话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介绍了历代词话的基本状况、存在形式和历史发展过程,从词的本质与起源、价值 与功能、风格与流派、品格与境界、音律与格律、作家与作品、创作与技巧等七个方面 对历代词话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作者试图以伦理型文化与消费性文化之间的矛盾 以及由此而来的词学价值观的矛盾作为叙述主线来贯穿整个词话史,并剖析在此矛盾基 础上所产生的众多词学话题,以及这些矛盾对历代词话之发展与深入的推动和制约,可 谓是别具通观眼光。张惠民的《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由审 美理想问题入手来考察宋代词学创作论问题,实际上对宋代词学有无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理论价值如何?对当时的创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正面的 回答。作者深入论述了一些重大的词学理论问题,如关于“以诗为词”的本体认识问题;宋 代词学中词体风格论及其再评价问题;“寄托”说、“雅正”说、“清空”说等代表性理论形态 所包含的文化传统与审美精神问题等等。这种从审美理想入手所进行的剖析,可以说既 做到了彰幽显微,又显得奏刀騞然。吴惠娟的《唐宋词审美观照》(学林出版社,1999 年)从审美学的角度入手剖析唐宋词,在学术理念上与张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虽 未明确地建构唐宋词学理论体系,但其论词境,析词心,言词情,说词乐,溯流变,述 风格,均以词体的本质特征和词的抒情性为核心,其内在的词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意向却 也是有迹可寻的。 六、一些词学综论性的著作络绎而出,大大推动了新时期以来的词学形式理论的研究。 特别是一些词学名家,或修订旧著,或推出新作,或综论其治词学的心得体会,为词学 形式理论(词律、词韵、词谱、体制、格律、句法等)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龙 榆生的《词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上编论源流,探讨词的起源、词曲 的发展和演变以及自唐代到清代重要词人的艺术成就、地位及其影响;下编论法式,探 讨声韵对词曲的作用,根据同声相应、异声相从和奇偶相生、轻重相权诸法则,广举例 证,阐明词曲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该著 作为作者毕生治词学的结晶,在词曲史研究、声律学研究和词曲写作方面的学术价值不 容小觑。王力的《诗词格律》叙述词律,介绍词牌、词调、词谱、词韵、对仗等知识, 深入浅出,言约意丰,在词的格律的普及上极受读者欢迎。吴丈蜀的《词学概说》(中 华书局,1983年),辨起源,述流派,别体裁,论调谱,言格律,言简意赅,也具有较 强的普及价值。宛敏灏的《词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对词之体制、词调 之由来与繁衍、词之章法与句法、音律的择腔与择律、词谱的编订及其用途、词韵的创 始及其发展、词话的产生和内容等诸多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并对宋元以来的词学粗举 大要地作了简介。马兴荣的《词学综论》(齐鲁书社,1989年)综论词的起源、词的平 仄、对仗及词韵的发展流变,并附录有词学简要书目,也极有学术价值。唐圭璋《词学 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分辑佚、考证、校勘、论述四类综论词学,汇集了 作者毕生治词学的心得体会,其中颇多个人的见解,如认为王国维《人间词话》忽视情 韵而专倡“境界”,提出所谓“隔”与“不隔”等,皆属偏颇、非公之论,且王氏轻诋南宋诸家 亦非实事求是之论,等等。詹安泰的《詹安泰词学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则明显继承了晚清以来词家治学的传统,同时又有意自成一家之言。(13)从体例内容 上看,近代词家多专门之作,或考音律,或事品藻,或立宗派,或示阶梯,詹氏此书却 将以上数事融为一体,总成一书,兼而论之,既谈“学词之能事”,又论“词学之能事”,既 为读者指示学词门径,又进行词学的研究,实是“学词”与“词学”的入室之论。作者在下编 《宋词研究》第六章中将宋词的风格归纳为“真率”、“疏快”、“婉约”、“奇艳”、“豪放”、“骚 雅”、“密丽”诸种,对词学风格学的探讨也很有启发作用。可惜第七章“理论批评”一章只列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