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①有效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到复极化膜电位至-6OmV的时期,该期只有极少量的Na通道开始复 活,不能产生兴奋。 ②相对不应期:膜电位从-6OmV复极到-80mV时期,此期Na通道已基本复活,即兴奋性已逐渐恢 复,但仍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膜电位从-80mV复极到-90mV时期,此期大部分Na通道已经复活,由于膜电位更靠近 阀电位,故兴奋性高于正常。 20 mv 100200300ms 图43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3兴性围期化的结占与临床义 )心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200300ms,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 张早期。这就保证了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实现正常泵血功能 ②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下传到达前,由于异常刺激 (人工或病理性刺激)心脏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在期前 收缩后,由窦房结下传的兴奋往往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而“脱失”,使期前收缩后出现一段较 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朦(compensatory pause)。 图江节伊 图4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二)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autorhythmicity)。组织细胞单位时间(分)内自动发生兴奋的次数,称为自动兴奋的频率,是衡量 组织细胞自动节律性高低的指标。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都有自律性。 1.正常起搏点与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脏节律性活动叫窦性心律。窦房结外的其他部位 为潜在起搏点(也称异位起搏点),由它们控制的心脏活动叫异位节律。 2正常起搏点控制潜在起搏 点的机制 100 结控制。窦房结对 "决定和利影有自律性的因素 ①4期自动除极谏府:4期自动除极速府快自律性就高,反之亦然 ②最大复极电位大小:最大复极电位下降,与钢电位之间的距离加大,自律性就下降:反之自律①有效不应期:从 0 期去极化到复极化膜电位至-60mV的时期,该期只有极少量的Na+ 通道开始复 活,不能产生兴奋。 ②相对不应期:膜电位从-60mV复极到-80mV时期,此期Na+ 通道已基本复活,即兴奋性已逐渐恢 复,但仍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膜电位从-80mV复极到-90mV时期,此期大部分Na+ 通道已经复活,由于膜电位更靠近 阈电位,故兴奋性高于正常。 图 4-3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3.兴奋性周期变化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①心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 200~300ms,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 张早期。这就保证了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实现正常泵血功能。 ②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下传到达前,由于异常刺激 (人工或病理性刺激)心脏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在期前 收缩后,由窦房结下传的兴奋往往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而“脱失”,使期前收缩后出现一段较 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compensatory pause)。 图 4-3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二)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心肌在没 有外来刺 激下自动 发生节律 性兴奋的 特性,称 为自动节 律性,简 称自律 性 (autorhythmicity)。组织细胞单位时间(分)内自动发生兴奋的次数,称为自动兴奋的频率,是衡量 组织细胞自动节律性高低的指标。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都有自律性。 1.正常起搏点与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脏节律性活动叫窦性心律。窦房结外的其他部位 为潜在起搏点(也称异位起搏点),由它们控制的心脏活动叫异位节律。 2.正常起搏点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约 100 次/分),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受窦房结控制。窦房结对 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是通过如下两种机制:①抢先占领(reoccupation)和②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xuppression)。 3.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①4 期自动除极速度:4 期自动除极速度快自律性就高,反之亦然。 ②最大复极电位大小:最大复极电位下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加大,自律性就下降;反之自律 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