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徐松岩:《易传》的政治思想 时而行的同时还应注意“不失时机”。如节卦九二爻辞说“不出用”的统治方法。《易传》中讲“振民育德”,以德教振动万民。德 门庭,凶”。《易传》解释说:“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是治思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礼制。“礼者君子大柄也所以别嫌明 指九二爻应出时不出,失去时机故为凶。因此君子行政还应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国P《象传》 不失时机而行,若应时不出,其结果将与逆时而行一样,出而无云“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安定民志。履即礼也。 吉。第二“顺时而动¨还要求从政者要善于选择时机,善观时变此外,德治还主张君子行“悦民之道”。统治者“在必要时,可以 而动。《系辞》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居于柔下,损刚益柔,以贵下贱,争取被统治者的顺从和拥 有。m这是告诚当权者于捕捉时机而后行。正所谓“君子安护。51君主在必要时“损上益下”“民悦无疆”。但只注重 起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德治是不够的因为“社会是形形色色的单个人组成的,无论在 全也。在择时而动方面,《易传》作者还提出君子行政要注意微哪个时代哪个时候,无才德之人都不可能完全消失。而 彰问题。微与彰是讲事物的变化阶段。“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且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人仍会犯上作乱,这样势必不利于社会 刚万夫之望。尤其要注意苗头,见微而知著,“几者动之微,吉稳定,并危及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辅之以刑,从而使社会 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第三,应变政中的各种矛盾处于平和状态。《易传》中讲求刑罚的地方也很 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持中”。“中”是先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多。如《象传》讲“先王以明罚”,做到“刑罚清而民服”。讲审慎 念。最早提出“中”的是《虞书大禹谟》:“帷精惟一,允执厥执法的有“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御寇’,上下顺也。” 中。四在孔子那里“中衍化为“中庸”,《论语雍也》云:“中 《易传》这种德刑并用的统治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左传》 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熹《论语集注》云:有孔子的一种政治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 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叫明幽他在《中庸章句》中又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引二程之释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 《易传》这种德刑并用的政策就是宽猛相济的方法,体现了 者天下之定理:m由上可见儒家思想中的“中”就是一种不《易传》对矛盾双方不偏不倚,但又注意调整矛盾双方的关系使 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 之平衡,正常消长与平衡转化的“持中”观。德刑并用的统治方 《易传》中同样也有“尚中”思想,它首先表现在对筮法的解法也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并在客观 释上。在六爻卦中,二玉五两爻位分别成为下卦和上卦的中位。上又起到一定利民的效果,因而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 《易传》认为六十四卦一般中位为吉。《系辞》云:“二与四同功而 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道不利远者。其杂卦曰“履,不处也”。又曰履者,礼也谦以制礼 要无咎,其用柔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王弼《周易略例》(附于金景芳《周易讲座》后,吉林大学出版 之等也。二四爻位虽同为阴位,但由于二爻居下卦中位,以柔 社,1987年10月第1版)。 顺中正用事故多美誉。三五爻位虽同为阳位,但由于五爻居 上卦中位,为全卦至尊至贵之位,以刚建中正主事,故多功绩。 参考文献 卦之中位象征事物处于正道。1m讼卦九五爻辞为“讼元易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吉”。《周易正义》解此爻辞为:“处得尊位,为讼之主,用其中正21朱伯,周易知识通缆M济南齐鲁书社,19 以断枉直中则不过,正则不邪,刚无所溺,公无所偏,故讼元[3]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冲中华书局9 吉。从对讼卦的分析不难看出《易传》中有不偏不4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9 倚,无过无不及的思想 S]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 除了上面的含义,《易传》所讲的“中“也有其独特之处。易6]朱岚论易传的政道观与治道观卩,周易研究,198(2)337 7]金景芳周易讲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传》承认宇宙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有两类:一是矛盾双方 [8]蔡沈书经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 的转化有利于人,二是其转化不利于人。为了避免后者就必 灵活处理事物的矛盾注意调整对立双方的关系。《象呋过》10朱熹论语章句M北京中国书店,5 云“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1“栋桡指房梁1朱熹中庸章句[M]北京中国书店,95 弯曲。《易传》称此为大过,意即不中正而应纠正,以保证房屋不(12]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 倒塌。从对大过象传的分析,可见《易传》“尚中”思想包含了要13]李学勤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求人们在处理矛盾时注意随时应变,若“不中侧则纠正为“中”,从11陈路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985 而以促使对立双方正常消长和平稳转化,以使事态向有利于人1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93 的方向发展 [16]春秋三传[M]北京:中国书店,1985 《易传》的“尚中”思想也被作者应用到政治中形成“德刑并 债任编辑:都媛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时而行的同时还应注意“不失时机”。如节卦九二爻辞说“不出 门庭 ,凶”。《易传》解释说“: 不出门庭 ,凶 ,失时极也。”[1](P76) 是 指九二爻应出时不出 ,失去时机 ,故为凶。因此 ,君子行政还应 不失时机而行 ,若应时不出 ,其结果将与逆时而行一样 ,出而无 吉。第二“, 顺时而动”还要求从政者要善于选择时机 ,善观时变 而动。《系辞》说:“君 子 藏 器 于 身 , 待 时 而 动 , 何 不 利 之 有。”[1](P87)这是告诫当权者于捕捉时机而后行。正所谓“君子安 起身而后动 ,易其心而后语 ,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 ,故 全也。”在择时而动方面《, 易传》作者还提出君子行政要注意微 彰问题。微与彰是讲事物的变化阶段。“君子知微知彰 ,知柔知 刚 ,万夫之望。”尤其要注意苗头 ,见微而知著“, 几者动之微 ,吉 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 ,不俟终日。”[1](P88) 第三 ,应变政 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持中”。“中”是先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 念。最早提出“中”的是《虞书·大禹谟》“: 帷精惟一 ,允执厥 中。”[8](P14)在孔子那里“中”衍化为“中庸”《, 论语·雍也》云“: 中 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 民鲜久矣。”[9](P46) 朱熹《论语集注》云: “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10](P26) 他在《中庸章句》中又 引二程之释云“: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 者天下之定理。”[11](P1)由上可见儒家思想中的“中”就是一种不 偏不倚 ,无过不及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 《易传》中同样也有“尚中”思想 ,它首先表现在对筮法的解 释上。在六爻卦中 ,二、五两爻位分别成为下卦和上卦的中位。 《易传》认为六十四卦一般中位为吉。《系辞》云“: 二与四同功而 异位 ,其善不同。二多誉 ,四多惧 ,近也。柔之道不利远者。其 要无咎 ,其用柔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 ,贵贱 之等也。”二、四爻位虽同为阴位 ,但由于二爻居下卦中位 ,以柔 顺中正用事 ,故多美誉。三、五爻位虽同为阳位 ,但由于五爻居 上卦中位 ,为全卦至尊至贵之位 ,以刚建中正主事 ,故多功绩。 “卦之中位 ,象征事物处于正道。”[12](P406) 讼卦九五爻辞为“讼元 吉”。《周易正义》解此爻辞为“: 处得尊位 ,为讼之主 ,用其中正 以断枉直 ,中则不过 ,正则不邪 ,刚无所溺 ,公无所偏 ,故‘讼元 吉’。”[13](P49)从对讼卦的分析不难看出《易传》的“中”也有不偏不 倚 ,无过无不及的思想。 除了上面的含义《, 易传》所讲的“中”也有其独特之处。《易 传》承认宇宙是不断变化的 ,而这种变化有两类:一是矛盾双方 的转化有利于人 ,二是其转化不利于人。为了避免后者 ,就必须 灵活处理事物的矛盾 ,注意调整对立双方的关系。《彖·大过》 云“: 大过 ,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1](P43)“栋桡”指房梁 弯曲。《易传》称此为大过 ,意即不中正而应纠正 ,以保证房屋不 倒塌。从对大过彖传的分析 ,可见《易传》“尚中”思想包含了要 求人们在处理矛盾时注意随时应变 ,若“不中”则纠正为“中”,从 而以促使对立双方正常消长和平稳转化 ,以使事态向有利于人 的方向发展。 《易传》的“尚中”思想也被作者应用到政治中 ,形成“德刑并 用”的统治方法。《易传》中讲“振民育德”,以德教振动万民。德 治思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礼制。“礼者君子大柄也 ,所以别嫌明 微 ,傧鬼神 ,考制度 ,别仁义 ,所以治政安君也。”[14](P124《) 象传》 云“: 上天下泽 ,履。君子以辩上下 ,安定民志。”履即礼也。①(P63) 此外 ,德治还主张君子行“悦民之道”。统治者“在必要时 ,可以 居于柔下 ,损刚益柔 ,以贵下贱 ,争取被统治者的顺从和拥 护。”[15](P643)君主在必要时“损上益下”则“民悦无疆”。但只注重 德治是不够的 ,因为“社会是形形色色的单个人组成的 ,无论在 哪个时代 ,哪个时候 ,无才德之人都不可能完全消失。”[16](P37) 而 且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人仍会犯上作乱 ,这样势必不利于社会 稳定 ,并危及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辅之以刑 ,从而使社会 中的各种矛盾处于平和状态。《易传》中讲求刑罚的地方也很 多。如《象传》讲“先王以明罚”,做到“刑罚清而民服”。讲审慎 执法的有“君子以明慎用刑 ,而不留狱”“,‘御寇’,上下顺也。” 《易传》这种德刑并用的统治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左传》载 有孔子的一种政治论“政宽则民慢 ,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 ,残 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16](P459) 《易传》这种德刑并用的政策就是宽猛相济的方法 ,体现了 《易传》对矛盾双方不偏不倚 ,但又注意调整矛盾双方的关系使 之平衡 ,正常消长与平衡转化的“持中”观。德刑并用的统治方 法也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并在客观 上又起到一定利民的效果 ,因而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 ①杂卦曰“: 履 ,不处也”。又曰 ,履者 ,礼也;谦以制礼。 王弼《周易略例》(附于金景芳《周易讲座》后 ,吉林大学出版 社 ,1987 年 10 月第 1 版) 。 参考文献: [1] 易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朱伯 .周易知识通缆[M].济南:齐鲁书社 ,1993. [3]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1. [4]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1 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5]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6] 朱岚.论易传的政道观与治道观[J ].周易研究 ,1998(2) :36 - 37. [7] 金景芳.周易讲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 [8] 蔡沈.书经集注[M] .北京:中国书店 ,1985. [9] 刘琦.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 [10] 朱熹.论语章句[M].北京:中国书店 ,1985. [11] 朱熹.中庸章句[M].北京:中国书店 ,1985. [12] 中国儒学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13] 李学勤.周易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4] 陈 .礼记集说[M] .北京:中国书店 ,1985. [1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16] 春秋三传[M].北京:中国书店 ,1985. 〔责任编辑:都 媛〕 — 621 — 徐松岩《: 易传》的政治思想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