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994年学校进行按类教学改革,重新调整课程结构。按分析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将 原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门课合并,经调整、充实后更新为分析化学和谱学导论两门课 均列为化学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分析化学课程以定量分析内容为重点,课程由吴性良主 持,制订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分析化学讲义。按《分析化学(上)》(周学时为2)以定量化 学分析内容为重点,《分析化学(下)》(周学时为3)以仪器分析内容为重点,于1996年 开始教学执行。先后有吴性良、马林、朱万森、徐华华等参加讲课。 2002年学校进行全面学分制改革,设立了一年级理科平台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分析化学被列为专业基础课,周学时定为2+2,先后由吴性良、马林主持课程。为此,根 据复旦大学2002年本科教学方案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分析化学(I)》(周学时为2) 内容为化学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分析化学(Ⅱ)》(周学时为2)内容为光学分析 法、分离分析法以及化学计量学部分,并对《分析化学》讲义再次修订,2004年6月由化 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自2000年开始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002年起在教学中全面使用课程电子教案,采用PPT与板书相结合,更新了课程教学面 目,收到很好效果。教材《分析化学原理》的出版,电子教案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公布,使 学生在课前可获得更多的课程教学信息,为深入改革教学方法,打下了基础。 2004年莱,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由本申请的教学队伍承担,马林、刘宝红主持,采用吴 性良、朱万森、马林编写的《分析化学原理》为基本教材。 4-2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 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是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授课对象涉 及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系、材料系、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为学生以后从事无 机和有机合成、物质和生命的物化表征与分析奠定知识基础和认识方法。面对研 究型大学培养综合性、研究型与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本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 习知识—-提出问题—锻炼能力—-提高素养。通过对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理 论、化学分析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光谱法等的系统学习,掌握获取物 质化学组成、含量、状态信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测量原理,建 立起认识物质的严格的“量”的概念,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 用范围及局限性,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知识模块结构 按学期分设2门课程 分析化学()——每周2学时,共34~36学时。其中 绪论(分析化学总体介绍),2学时左右; 定量分析引论(包括误差理论、化学计量学初步),6学时左右 化学分析法,14学时左右 电化学分析法,12学时左右 分析化学(D)——每周2学时,共3436学时。其中: 光学分析法,20学时左右; 分离方法与色谱分析法,12学时左右 其他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与复杂物质分析等等,4学时左右。1994年学校进行按类教学改革,重新调整课程结构。按分析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 将 原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门课合并,经调整、充实后更新为分析化学和谱学导论两门课, 均列为化学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分析化学课程以定量分析内容为重点,课程由吴性良主 持, 制订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分析化学讲义。按《分析化学(上)》(周学时为2)以定量化 学分析内容为重点,《分析化学(下)》(周学时为3)以仪器分析内容为重点,于1996年 开始教学执行。先后有吴性良、马林、朱万森、徐华华等参加讲课。 2002年学校进行全面学分制改革, 设立了一年级理科平台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分析化学被列为专业基础课,周学时定为2+2,先后由吴性良、马林主持课程。为此,根 据复旦大学2002年本科教学方案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分析化学(Ⅰ)》(周学时为2) 内容为化学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分析化学(Ⅱ)》(周学时为2)内容为光学分析 法、分离分析法以及化学计量学部分,并对《分析化学》讲义再次修订,2004年6月由化 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自2000年开始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至 2002年起在教学中全面使用课程电子教案,采用PPT与板书相结合,更新了课程教学面 目,收到很好效果。教材《分析化学原理》的出版, 电子教案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公布,使 学生在课前可获得更多的课程教学信息,为深入改革教学方法, 打下了基础。 2004年莱,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由本申请的教学队伍承担,马林、刘宝红主持,采用吴 性良、朱万森、马林编写的《分析化学原理》为基本教材。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 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是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授课对象涉 及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系、材料系、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为学生以后从事无 机和有机合成、物质和生命的物化表征与分析奠定知识基础和认识方法。面对研 究型大学培养综合性、研究型与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本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 习知识—-提出问题---锻炼能力—-提高素养。通过对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理 论、化学分析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光谱法等的系统学习, 掌握获取物 质化学组成、含量、状态信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测量原理,建 立起认识物质的严格的“量”的概念,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 用范围及局限性,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知识模块结构: 按学期分设2门课程 分析化学(I) —— 每周2学时,共34~36学时。其中: 绪论(分析化学总体介绍),2学时左右; 定量分析引论(包括误差理论、化学计量学初步),6学时左右; 化学分析法,14学时左右; 电化学分析法,12学时左右; 分析化学(II) —— 每周2学时,共34~36学时。其中: 光学分析法,20学时左右; 分离方法与色谱分析法,12学时左右; 其他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与复杂物质分析等等,4学时左右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