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一节五经 《尚书》附《逸周书》 秦代以前的经传诸子中,凡引《尚书》,皆但称《书》,至汉初抬有《尚 书》之称。《尚书》者,“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孔颖达《尚 书正义》),亦即“上古之书”(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后世因其为 群经之一,故又称之为《书经》。 相传古时《尚书》凡三千余篇,至孔子删定为百篇。按,孔子以《诗》 《书》教弟子,《尚书》曾经孔子编次,当属事实,惟孔子删书之说,恐不 足信 据史传所载,秦火后,山东伏生(亦称伏胜)取出其藏于壁中的《尚书》 十八篇(合《顾命》和《康王之诰》为一篇)。汉文帝时,使晁错就伏生 习《尚书》,伏生亦以此在齐传授生徒,于是此二十八篇始传于世。一说伏 生年老牙缺,口音难懂,由他女儿代传,所以记录下来的错误颇多。伏生传 的《尚书》,系用隶书写成,故名今文《尚书》,经历代学者考订,大致可 靠。《汉书·艺文志》云:“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 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蝌蚪文) 也。”其中的《尚书》较伏生所传者多十六篇(其中的《九共》一篇,分之 则为九篇,所以亦云多二十四篇),称为《古文尚书》。但因当时朝廷不重 视这个古文本,所以到了光武帝时,即失去《武成》一篇;至西晋永嘉年间, 其余的十五篇,亦全亡佚。东晋元帝时,忽有豫章内史梅赜(或作梅颐)献 《古文尚书》五十八篇。这五十八篇,就是伪撰之二十五篇加上《今文尚书》 二十八篇析为三十三篇,并书序共五十九篇。唐代颁布《五经正义》为取士 标准,《书》取伪孔安国《传》,于是该书愈益盛行。到了宋代吴棫作《书 稗传》,始疑这二十五篇及孔安国《传》为伪。朱熹《语录》中也颇有疑辞。 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始明斥其为伪作,但论证还不确切。淸初阎若璩 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列举一百二十八证,以明此二十五篇为伪书,于 是遂成定谳。丁晏作《尚书余论》,更证明这是晋之王肃所伪作。到了现在 这伪《古文尚书》及伪孔安国《尚书传》的公案,总算是经学史上已经解决 的问题。 清代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 合编本。其中属于《今文尚书》的有《尧典》(包括《舜典》,但无《舜典》 篇首的二十八字 皋陶谟》(包括《益稷篇》)、《禹贡》、《甘誓》 (以上为虞夏书)、《汤誓》、《盘庚》(包括上、中、下三篇)、《高宗 肜日》、《西伯勘黎》、《微子》(以上为商书)、《牧誓》、《洪范》、 《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 《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康 王之诰篇》)、《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以上为周 书)共二十八篇,注疏本分为三十三篇。每篇的写成年代各不相同,记录了 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中商周王朝的历史,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反映 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论,而且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阶 级斗争方面的情况,以及古代天文和地理等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今《十 三经注疏》本《尚书》中,除上述诸篇外,另有《大禹谟》、《五子之歌》、第一节 五经 《尚书》附《逸周书》 秦代以前的经传诸子中,凡引《尚书》,皆但称《书》,至汉初抬有《尚 书》之称。《尚书》者,“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孔颖达《尚 书正义》),亦即“上古之书”(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后世因其为 群经之一,故又称之为《书经》。 相传古时《尚书》凡三千余篇,至孔子删定为百篇。按,孔子以《诗》、 《书》教弟子,《尚书》曾经孔子编次,当属事实,惟孔子删书之说,恐不 足信。 据史传所载,秦火后,山东伏生(亦称伏胜)取出其藏于壁中的《尚书》 二十八篇(合《顾命》和《康王之诰》为一篇)。汉文帝时,使晁错就伏生 习《尚书》,伏生亦以此在齐传授生徒,于是此二十八篇始传于世。一说伏 生年老牙缺,口音难懂,由他女儿代传,所以记录下来的错误颇多。伏生传 的《尚书》,系用隶书写成,故名今文《尚书》,经历代学者考订,大致可 靠。《汉书·艺文志》云:“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 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蝌蚪文) 也。”其中的《尚书》较伏生所传者多十六篇(其中的《九共》一篇,分之 则为九篇,所以亦云多二十四篇),称为《古文尚书》。但因当时朝廷不重 视这个古文本,所以到了光武帝时,即失去《武成》一篇;至西晋永嘉年间, 其余的十五篇,亦全亡佚。东晋元帝时,忽有豫章内史梅赜(或作梅颐)献 《古文尚书》五十八篇。这五十八篇,就是伪撰之二十五篇加上《今文尚书》 二十八篇析为三十三篇,并书序共五十九篇。唐代颁布《五经正义》为取士 标准,《书》取伪孔安国《传》,于是该书愈益盛行。到了宋代吴棫作《书 稗传》,始疑这二十五篇及孔安国《传》为伪。朱熹《语录》中也颇有疑辞。 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始明斥其为伪作,但论证还不确切。清初阎若璩 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列举一百二十八证,以明此二十五篇为伪书,于 是遂成定谳。丁晏作《尚书余论》,更证明这是晋之王肃所伪作。到了现在, 这伪《古文尚书》及伪孔安国《尚书传》的公案,总算是经学史上已经解决 的问题。 清代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 合编本。其中属于《今文尚书》的有《尧典》(包括《舜典》,但无《舜典》 篇首的二十八字)、《皋陶谟》(包括《益稷篇》)、《禹贡》、《甘誓》 (以上为虞夏书)、《汤誓》、《盘庚》(包括上、中、下三篇)、《高宗 肜日》、《西伯勘黎》、《微子》(以上为商书)、《牧誓》、《洪范》、 《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 《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康 王之诰篇》)、《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以上为周 书)共二十八篇,注疏本分为三十三篇。每篇的写成年代各不相同,记录了 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中商周王朝的历史,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反映 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论,而且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阶 级斗争方面的情况,以及古代天文和地理等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今《十 三经注疏》本《尚书》中,除上述诸篇外,另有《大禹谟》、《五子之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