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五章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自发性和不对应性已被波动测验、涂布试验和影印培养实验这三个著名的实验所证实 大肠杆菌 稀释培养物 培养前先分成50小管) 在同一大管中作整体培养 日合 (3)(2)(64)(1X0)(103)(1)(21)(7)(1)(7)(4)(5)(4)(7)5)(3)6)(4)(5) (抗噬菌体菌落数) 〔抗噬菌体菌落数) 来自分别的50个小管的50个平板 来自同一大管的50个平板 5.2.10变量试验示意图 1943年,鲁里亚( Luria)和德尔波留克 (Delbr uck)根据统计学原理,设计了变量试验 ( fluctuation test),又称为波动测验或彷徨试验,见图5.2.10。试验的要点是:取对噬 菌体T敏感的大肠杄菌对数期肉汤培养物,用新鲜培养液稀释成浓度为10°/毫升的细菌悬 液,然后在甲、乙两试管内各装10毫升。接着把甲管中的菌液先分装在50支小试管中(每 管装0.2毫升),保温24-36小时后,即把各小试管的菌液分别倒在50个预先涂有T1的平 板上,经培养后计算各皿上所产生的抗噬菌体的菌落数。乙管中10毫升菌液不经分装先整 管保温24-36小时,然后分成50份加到同样涂有噬菌体的平板上,适当培养后,分别计算 各皿上产生的抗性菌落数。结果指出,来自甲管的50皿中,各皿间抗性菌落数相差悬殊 而来自乙管的则各皿数目基本相等。这说明大肠杆菌抗噬菌体性状突变,不是由于环境因 素——噬菌体诱导岀来的,而是在它们接触噬菌体前,在某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随机地自 发产生的。噬菌体在这里仅起到淘汰原始的未突变的敏感菌和甄别抗噬菌体突变型的作用 1949年,纽康布( Newcombe)曾设计了一种与变量试验相似,但方法更为简便的证实 同一观点的实验,这就是涂布试验( Newcombe experiment)。与变量试验不同,他用的是 固体平板培养法。先在12只培养皿上各涂以数目相等(5×103)的对T1噬菌体敏感的大肠 杆菌,经过5小时的培养,它们约繁殖了12.3代,于是在皿上长出大量微菌落(这时每个 菌落约含5,100个细菌)。取其中6皿直接喷上T噬菌体,另6皿则先用灭菌玻璃棒把上面 得到微菌落重新均匀涂布一次,然后同样喷上相应的T。培养过夜后,计算这两组培养皿 上所形成的抗噬菌体菌落数。结果发现,在涂布过的一组中,共有抗性菌落353个,要比 未经涂布过的(仅28个菌落)高得多,见图5.2.11。这也意味着该抗性突变株发生在未接第五章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14 自发性和不对应性已被波动测验、涂布试验和影印培养实验这三个著名的实验所证实。 5.2.10 变量试验示意图 1943 年,鲁里亚(Luria)和德尔波留克(Delbrück)根据统计学原理,设计了变量试验 (fluctuation test),又称为波动测验或彷徨试验,见图 5.2.10。试验的要点是:取对噬 菌体 T1 敏感的大肠杆菌对数期肉汤培养物,用新鲜培养液稀释成浓度为 103 /毫升的细菌悬 液,然后在甲、乙两试管内各装 10 毫升。接着把甲管中的菌液先分装在 50 支小试管中(每 管装 0.2 毫升),保温 24-36 小时后,即把各小试管的菌液分别倒在 50 个预先涂有 T1 的平 板上,经培养后计算各皿上所产生的抗噬菌体的菌落数。乙管中 10 毫升菌液不经分装先整 管保温 24-36 小时,然后分成 50 份加到同样涂有噬菌体的平板上,适当培养后,分别计算 各皿上产生的抗性菌落数。结果指出,来自甲管的 50 皿中,各皿间抗性菌落数相差悬殊, 而来自乙管的则各皿数目基本相等。这说明大肠杆菌抗噬菌体性状突变,不是由于环境因 素——噬菌体诱导出来的,而是在它们接触噬菌体前,在某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随机地自 发产生的。噬菌体在这里仅起到淘汰原始的未突变的敏感菌和甄别抗噬菌体突变型的作用。 1949 年,纽康布(Newcombe )曾设计了一种与变量试验相似,但方法更为简便的证实 同一观点的实验,这就是涂布试验(Newcombe experiment)。与变量试验不同,他用的是 固体平板培养法。先在 12 只培养皿上各涂以数目相等(5104)的对 T1 噬菌体敏感 的大肠 杆菌,经过 5 小时的培养,它们约繁殖了 12.3 代,于是在皿上长出大量微菌落(这时每个 菌落约含 5,100 个细菌)。取其中 6 皿直接喷上 T1 噬菌体,另 6 皿则先用灭菌玻璃棒把上面 得到微菌落重新均匀涂布一次,然后同样喷上相应的 T1。培养过夜后,计算这两组培养皿 上所形成的抗噬菌体菌落数。结果发现,在涂布过的一组中,共有抗性菌落 353 个,要比 未经涂布过的(仅 28 个菌落)高得多,见图 5.2.11。这也意味着该抗性突变株发生在未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