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系数反号分给21、23端,21端又传给12端及01端。 这样一来乱,同时进行也乱,是分还是传?1处分了以后平衡,又传来一个弯矩, 还不平衡,2处分了以后平衡,也又传来一个弯矩,也不平衡。达不到消除不平衡力矩 的目的,此路不通。所以在力矩分配法中采用逐个结点依次(先后)放松的办法,使各 结点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变形位置 依次类推,轮流去掉结点B和结点C的约束,逐步逼近到实际状态。由于每次只放 松一个结点,故每一步均为单结点的分配和传递运算,即可用力矩分配法进行 3、第一次循环:只先放松1,消除1处不平衡力矩,也就是∑M反号分配给10、 12端(分配系数)传给01、21端(传递系数),1点暂时平衡,重新固定;单独放松2 此时2的不平衡力矩∑M2+(第一次传来的弯矩),反号分配给21、23端,传给12、 32端,2点暂时平衡,重新固定 第二次循环:再看2,由于又传来弯矩,又产生不平衡力矩. 如此循环下去,可使各结点上的不平衡力矩越来越小,而使所得结果逐渐趋近于真 实解。实际上:只需要对各结点进行两到三个循环的运算,就能达到较好精度。 4、最后的杆端弯矩:每个杆端的最后杆端弯矩=该杆端固定端+每次分配或传递的弯 矩(弯矩增量) 5、校核:超静定结构最后解答应同时满足1),2) 1)静力平衡条件,力矩分配法每次分配总使各结点保持平衡,故总能满足. 2)变形条件:可校核汇交于每一个刚结点处各杆端的角位移q是否相同,依据这 条件,由转角位移方程便可导出变形条件的校核公式 如果:汇交于刚结点i的杆之一ik是两端固定的单跨超静定梁:ik杆βu=0(无侧 M4=411+2i194+M M6=2i11+4i194+M →9,=(Mk-M)-(Mk-M)=△M-△M后 汇交于刚结点i有很多杆:ik,ij 由ik杆o如上。 △M--△M 由ⅱj杆: 所有q应该相等:(△Mk-△M4):(△M4-△Mn) (近端弯矩增量-0.5远端弯矩)≡i:i系数反号分给 21、23 端,21 端又传给 12 端及 01 端。 这样一来乱,同时进行也乱,是分还是传?1 处分了以后平衡,又传来一个弯矩, 还不平衡,2 处分了以后平衡,也又传来一个弯矩,也不平衡。达不到消除不平衡力矩 的目的,此路不通。所以在力矩分配法中采用逐个结点依次(先后)放松的办法,使各 结点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变形位置。 依次类推,轮流去掉结点 B 和结点 C 的约束,逐步逼近到实际状态。由于每次只放 松一个结点,故每一步均为单结点的分配和传递运算,即可用力矩分配法进行。 3、第一次循环:只先放松 1,消除 1 处不平衡力矩,也就是  F M1 j 反号分配给 10、 12 端(分配系数)传给 01、21 端(传递系数),1 点暂时平衡,重新固定;单独放松 2, 此时 2 的不平衡力矩  F M2 j +(第一次传来的弯矩),反号分配给 21、23 端,传给 12、 32 端,2 点暂时平衡,重新固定; 第二次循环:再看 2,由于又传来弯矩,又产生不平衡力矩... 如此循环下去,可使各结点上的不平衡力矩越来越小,而使所得结果逐渐趋近于真 实解。实际上:只需要对各结点进行两到三个循环的运算,就能达到较好精度。 4、最后的杆端弯矩:每个杆端的最后杆端弯矩=该杆端固定端+每次分配或传递的弯 矩(弯矩增量) 5、校核:超静定结构最后解答应同时满足 1),2) 1)静力平衡条件,力矩分配法每次分配总使各结点保持平衡,故总能满足... 2)变形条件:可校核汇交于每一个刚结点处各杆端的角位移是否相同,依据这一 条件,由转角位移方程便可导出变形条件的校核公式: 如果:汇交于刚结点 i 的杆之一 ik 是两端固定的单跨超静定梁:ik 杆βik=0(无侧 移) f ik ik i ik k Mik M = 4i  + 2i  + f ki ik i ik k M ki M = 2i  + 4i  +  i k ki f ki ki f i = Mi k − Mi k − M − M = M − M 2 1 ( ) 2 1  ( ) 汇交于刚结点 i 有很多杆:ik,ij... 由 ik 杆i如上。 由 ij 杆: ij ij ji i i M M 3 2 1  −   = 所有I应该相等: ) 2 1 ) : ( 2 1 (Mik − M ki Mij − M ji (近端弯矩增量-0.5 远端弯矩)=iik:iii: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