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山东建筑大学:《结构力学》第十一章 渐进法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185.5KB,团购合买
现代工程结构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静定结构,其中大多数是梁和刚架(组合结构), 如:教学楼,图书馆、外招、科学馆、电教馆等。 基本解法:力法,位移法但是我们发现:无论是力法或位移法,如果未知量数目在 三个以内,算起来比较容易,三个一五个,有点费劲,五个以上一十个,比较困难,而 十个以至更多未知量,很困难或无法用力法或位移法计算,而工程实际结构,也就是横 向三跨七层刚架4×7+7=35个(位移法)7×3×3=63个(力法)纵向连续梁,七跨或 八跨,也有7、8个未知量。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十一章渐进法 第一节引言 现代工程结构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静定结构,其中大多数是梁和刚架(组合结构), 如:教学楼,图书馆、外招、科学馆、电教馆等。 基本解法:力法,位移法但是我们发现:无论是力法或位移法,如果未知量数目在 三个以内,算起来比较容易,三个一五个,有点费劲,五个以上一十个,比较困难,而 十个以至更多未知量,很困难或无法用力法或位移法计算,而工程实际结构,也就是横 向三跨七层刚架4×7+7=35个(位移法)7×3×3=63个(力法)。纵向连续梁,七跨或 八跨,也有7、8个未知量。 用力法及位移法求解十分困难,逼的人们又想其它方法,于是近几十年来,在力法 几位移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许多实用的计算方法:(渐进法,数值法)。 力矩分配法:适用于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AND多跨连续梁 力矩分配法和位移法联合应用:有侧移刚架(线位移较多时,也很麻烦)主要用在单 层多跨刚架 无剪力分配法:一些特殊的有侧移刚架。 迭代法:多层多跨刚架 力矩分配法和位移法联合求解:单层多跨刚架,有侧移 电算:(矩阵位移法OR有限元法) 手算:1、精确力法、位移法、混合法缺点:当未知量较多时 2、渐进法力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迭代法、反弯点(D值法)、弯矩二次 分配法、联合法优点:避免求解联立方程组,但又能满足工程需要 电算:矩阵力法、矩阵位移法、矩阵混合法 力矩分配法 无剪力分配法:单层多跨对称刚架(工业厂房)和一些特殊的有侧移刚架 和力矩分配法类似的渐进法 迭代法:多层刚架(多个线位移),有、无侧移刚架均可。(有铰接点,简式刚架 复式刚架和变截面杆件组成的刚架。) 这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均是位移法,在计算中采用逐次修正的步骤,一轮一轮的提 高计算精度。机械→简单。 其他对于多层多跨刚架近似方法: 分层法:多层多跨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反弯点法:水平荷载,层数不多的多层多跨刚架; D值法:水平荷载作用下层数较多的高层多跨刚架 弯矩二次分配法:竖向荷载作用下多层多跨刚架;

第十一章 渐进法 第一节 引言 现代工程结构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静定结构,其中大多数是梁和刚架(组合结构), 如:教学楼,图书馆、外招、科学馆、电教馆等。 基本解法:力法,位移法但是我们发现:无论是力法或位移法,如果未知量数目在 三个以内,算起来比较容易,三个—五个,有点费劲,五个以上—十个,比较困难,而 十个以至更多未知量,很困难或无法用力法或位移法计算,而工程实际结构,也就是横 向三跨七层刚架 4×7+7=35 个(位移法)7×3×3=63 个(力法)。纵向连续梁,七跨或 八跨,也有 7、8 个未知量。 用力法及位移法求解十分困难,逼的人们又想其它方法,于是近几十年来,在力法 几位移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许多实用的计算方法:(渐进法,数值法)。 力矩分配法:适用于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AND 多跨连续梁 力矩分配法和位移法联合应用:有侧移刚架(线位移较多时,也很麻烦)主要用在单 层多跨刚架 无剪力分配法:一些特殊的有侧移刚架。 迭代法:多层多跨刚架 力矩分配法和位移法联合求解:单层多跨刚架,有侧移 电算:(矩阵位移法 OR 有限元法) 手算:1、精确 力法、位移法、混合法 缺点:当未知量较多时 2、渐进法 力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迭代法、反弯点(D 值法)、弯矩二次 分配法、联合法 优点:避免求解联立方程组,但又能满足工程需要 电算:矩阵力法、矩阵位移法、矩阵混合法 力矩分配法:; 无剪力分配法:单层多跨对称刚架(工业厂房)和一些特殊的有侧移刚架 和力矩分配法类似的渐进法 迭代法:多层刚架(多个线位移),有、无侧移刚架均可。(有铰接点,简式刚架, 复式刚架和变截面杆件组成的刚架。) 这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均是位移法,在计算中采用逐次修正的步骤,一轮一轮的提 高计算精度。机械→简单。 其他对于多层多跨刚架近似方法: 分层法:多层多跨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反弯点法:水平荷载,层数不多的多层多跨刚架; D 值法:水平荷载作用下层数较多的高层多跨刚架; 弯矩二次分配法:竖向荷载作用下多层多跨刚架;

第二节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理论基础是位移法,解题方法是渐进法。 杆端M的正负和位移法相同 1、转动刚度(劲度系数)S:不同杆件对于杆端转动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杆件AB的 A端(或称近端)产生单位转角时,A端所需施加的力矩值 与杆件线刚度I及远端支承条件有关 远端为固定支座:S=4i 铰支座:S=3 定向支座:SA=i 自由端:SA=0 注:将A端看成可转动不可移动的刚结点,SAB就代表当刚结点产生单位转角时杆端A 引起的杆端弯矩。 2、传递系数C:当杆件AB仅在A端有转角时,引起B端的弯矩MBA称为传递弯矩 远端为固定支座:CAB=1/2 铰支座、自由端:C=0 定向支座:CAB 3、弯矩分配系数u:只有一个结点角位移,且在相应结点作用作用一个外力偶的超静定 基本未知量Z1 转角位移方程: 位移法基本方程: 求Z→各杆端弯矩:近端e、远端f →M图 MAB=3i8Z1=SB.Z1 MAC=iCZ1=ScZi Mn =4inzi=sn.z 根据平衡条件 MaBtMac+MAD=M S M ss, M Map Sos 注:1、M将汇交于A结点各杆的转动刚度的比例分配给各杆的A端,转动刚度越大, 所承担的弯矩越大

第二节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理论基础是位移法,解题方法是渐进法。 杆端 M 的正负和位移法相同。 1、转动刚度(劲度系数)S:不同杆件对于杆端转动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杆件 AB 的 A 端(或称近端)产生单位转角时,A 端所需施加的力矩值 与杆件线刚度 I 及远端支承条件有关: 远端为固定支座: S i AB = 4 铰支座: S i AB = 3 定向支座: S i AB = 自由端: SAB = 0 注:将 A 端看成可转动不可移动的刚结点,SAB 就代表当刚结点产生单位转角时杆端 A 引起的杆端弯矩。 2、传递系数 C:当杆件 AB 仅在 A 端有转角时,引起 B 端的弯矩 MBA 称为传递弯矩。 AB BA AB M M C = 远端为固定支座: CAB =1/ 2 铰支座、自由端: CAB = 0 定向支座: CAB = −1 MBA CAB MAB = . 3、弯矩分配系数 u:只有一个结点角位移,且在相应结点作用作用一个外力偶的超静定 结构 (E) 基本未知量 Z1 转角位移方程: 位移法基本方程: 求 Z1各杆端弯矩:近端 e、远端 f M 图 1 1 MAB = 3iAB.Z = SAB.Z 1 1 M AC = iAC .Z = S AC .Z 1 1 MAD = 4iAD.Z = SAD.Z 根据平衡条件: M AB+M AC+M AD =M S Aj Z = M 1 M S S M Aj AB AB  = M S S M Aj AD AD  = M S S M Aj AC AC  = 注:1、M 将汇交于 A 结点各杆的转动刚度的比例分配给各杆的 A 端,转动刚度越大, 所承担的弯矩越大

弯矩分配系数 Mu=l4M分配弯矩记为M4 4、根据传递系数:MB=0MCa=-McMm=1/2MnDM/A:传递弯矩 推 任意荷载下单结点的超静定梁、刚架: 单结点刚架 采用叠加法 采用位移法计算时:1z1+R1p=0 自由项:Rp=M2+M+M=∑M刚臂反力矩:等于汇交于结点的各杆杆端固 端弯矩的代数和,即各固端弯矩所不能平衡的差额,又称…不平衡力矩。 系数:h1=412+313+14=S2+S3+S4=∑S,汇交于结点的各杆端劲度系数的总 Z 各近端弯矩:由叠加M=Mp+M1Z1 M2=M5+S251=M5+n1(∑M M13=M}3+S3 ∑MzM+a3(∑M) MM+53x1=M1+n∑M)固端弯矩与分配弯矩之和、分系数 远端弯矩: M2=M21+C12S2 f1+C122(-∑M)

2、  = k Ak Aj Aj S S  -弯矩分配系数 M AJ = u Aj .M 分配弯矩 记为 u M Aj 3、 = A u Aj 1 4、根据传递系数: MBA = 0 MCA = −M AC MDA 2MAD =1/ C M jA :传递弯矩 推广 二、任意荷载下单结点的超静定梁、刚架: 1、单结点刚架: 采用叠加法 采用位移法计算时: r11Z1 + R1P = 0 自由项: = + + = F j F F F R1P M12 M13 M14 M1 刚臂反力矩:等于汇交于结点的各杆杆端固 端弯矩的代数和,即各固端弯矩所不能平衡的差额,又称…不平衡力矩。 系数: = + + = S + S + S =S j r i i i 11 4 12 3 13 14 12 13 14 1 汇交于结点的各杆端劲度系数的总 和  − = − = j F j P S M r R Z 1 1 11 1 1 各近端弯矩:由叠加 M = M P + M1Z1 (  )   = + − − = + F j F j F F j M u M S M M M S 12 12 1 1 1 12 12 12. . (  )   = + − − = + F j F j F F j M u M S M M M S 13 13 1 1 1 13 13 13. . (  )   = + − − = + F j F j F F j M u M S M M M S 14 14 1 1 1 14 14 14. . 固端弯矩与分配弯矩之和、分配系数 远端弯矩: (  )   = + − − = + F j F j F F j M C u M S M M M C S 21 12 12 1 1 1 21 21 12 12 . . .

M1=M+Cn51MM+Cn1(∑M M1=M2+Cn5∑S=M5+C1n1∑M)固端弯矩与传递弯矩之和、传 M 递系数 2、根据上述结构,总结过程: ①、固定结点:加入刚臂,此时各杆端有固端弯矩,而结点上有不平衡弯矩,它暂时由 刚臂承受; ②、放松结点:取消刚臂,让结点转动。相当于在结点上加入一个反号的不平衡力矩, 于是不平衡力矩被消除而结点获得平衡。此反号的不平衡力矩将按劲度系数大小的比例 分配给各近端,于是各近端弯矩等于固端弯矩与分配弯矩之和,而远端弯矩等于固端弯 矩与传递弯矩之和 例1:单结点连续梁 例2:单结点无侧移刚架:

(  )   = + − − = + F j F j F F j M C u M S M M M C S 31 13 13 1 1 1 31 31 13 13 . . . . (  )   = + − − = + F j F j F F j M C u M S M M M C S 41 14 14 1 1 1 41 41 14 14 . . . . 固端弯矩与传递弯矩之和、传 递系数 2、根据上述结构,总结过程: ①、固定结点:加入刚臂,此时各杆端有固端弯矩,而结点上有不平衡弯矩,它暂时由 刚臂承受; ②、放松结点:取消刚臂,让结点转动。相当于在结点上加入一个反号的不平衡力矩, 于是不平衡力矩被消除而结点获得平衡。此反号的不平衡力矩将按劲度系数大小的比例 分配给各近端,于是各近端弯矩等于固端弯矩与分配弯矩之和,而远端弯矩等于固端弯 矩与传递弯矩之和。 例 1:单结点连续梁 例 2:单结点无侧移刚架:

第三节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对于只有一个结点角位移,一次放松就可消除刚臂,因此结果为精确解。对具有两个以 上结点角位移的连续梁和刚架,可以采用逐个结点轮流放松的办法,把各结点约束力矩 轮流进行分配、传递,直到各结点约束力矩小到可略去不计。再叠加。 例1:三跨等截面连续梁叙述求解思路 q1、q2两个独立结点角位移 、求解思路 1、位移法求解有两个未知量φ=Z,φ=Zx,用附加刚臂将结点1、2加以固定,求得 固端弯矩为 Ms,=Pab(I+b) P·l=90.0(kN.m) M=122=30m M(CB=ql2=250.0KN·m McD=-Pab2/12=-187.5KNm MC=Pa2b/12=112.5KN·m 2、求得1、2两处的不平衡力矩: fb,=300-600=-300KN·m ∑M5=600-450=150KN·m 也就是:加了两个附加刚臂限定1、2转动,相当于在1、2两截面加了两个约束力 矩M=M,而原结构1、2处无外力矩作用且有转角,所以必须消除这两个不平衡力 矩,应放松1、2结点,使它们发生与实际结构相同的角位移。 位移法中:同时放松两个结点,一次恢复到原来的变形位置,并用叠加法得位移法 典型方程,联立解q1,q2 力矩分配法能否照猫画虎呢? 看,同时放松1、2,消除不平衡力矩∑M、∑M2 ∑M按分配系数反号分给10、12端,12端并传给21端及23端:∑M2按分配

第三节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对于只有一个结点角位移,一次放松就可消除刚臂,因此结果为精确解。对具有两个以 上结点角位移的连续梁和刚架,可以采用逐个结点轮流放松的办法,把各结点约束力矩 轮流进行分配、传递,直到各结点约束力矩小到可略去不计。再叠加。 例 1:三跨等截面连续梁叙述求解思路 1、2两个独立结点角位移 一、求解思路: 1、位移法求解有两个未知量1=Z1,2=Z2,用附加刚臂将结点 1、2 加以固定,求得 固端弯矩为: 90.0( ) 16 3 2 ( ) 2 P l KN m l Pab l b M f BA =  =  + = M ql KN m f BC = − = −250.0  12 1 2 M ql KN m f CB = = 250.0  12 1 2 M Pab l KN m f CD = − / = −187.5  2 2 M Pa b l KN m f DC = / = 112.5  2 2 2、求得 1、2 两处的不平衡力矩: M KN m F j  = 300 − 600 = −300  1 M KN m F j  = 600 − 450 =150  2 也就是:加了两个附加刚臂限定 1、2 转动,相当于在 1、2 两截面加了两个约束力 矩 f C f M B = M ,而原结构 1、2 处无外力矩作用且有转角,所以必须消除这两个不平衡力 矩,应放松 1、2 结点,使它们发生与实际结构相同的角位移。 位移法中:同时放松两个结点,一次恢复到原来的变形位置,并用叠加法得位移法 典型方程,联立解1,2 力矩分配法能否照猫画虎呢? 看,同时放松 1、2,消除不平衡力矩  F M1 j 、 F M2 j  F M1 j 按分配系数反号分给 10、12 端,12 端并传给 21 端及 23 端;  F M2 j 按分配

系数反号分给21、23端,21端又传给12端及01端。 这样一来乱,同时进行也乱,是分还是传?1处分了以后平衡,又传来一个弯矩, 还不平衡,2处分了以后平衡,也又传来一个弯矩,也不平衡。达不到消除不平衡力矩 的目的,此路不通。所以在力矩分配法中采用逐个结点依次(先后)放松的办法,使各 结点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变形位置 依次类推,轮流去掉结点B和结点C的约束,逐步逼近到实际状态。由于每次只放 松一个结点,故每一步均为单结点的分配和传递运算,即可用力矩分配法进行 3、第一次循环:只先放松1,消除1处不平衡力矩,也就是∑M反号分配给10、 12端(分配系数)传给01、21端(传递系数),1点暂时平衡,重新固定;单独放松2 此时2的不平衡力矩∑M2+(第一次传来的弯矩),反号分配给21、23端,传给12、 32端,2点暂时平衡,重新固定 第二次循环:再看2,由于又传来弯矩,又产生不平衡力矩. 如此循环下去,可使各结点上的不平衡力矩越来越小,而使所得结果逐渐趋近于真 实解。实际上:只需要对各结点进行两到三个循环的运算,就能达到较好精度。 4、最后的杆端弯矩:每个杆端的最后杆端弯矩=该杆端固定端+每次分配或传递的弯 矩(弯矩增量) 5、校核:超静定结构最后解答应同时满足1),2) 1)静力平衡条件,力矩分配法每次分配总使各结点保持平衡,故总能满足. 2)变形条件:可校核汇交于每一个刚结点处各杆端的角位移q是否相同,依据这 条件,由转角位移方程便可导出变形条件的校核公式 如果:汇交于刚结点i的杆之一ik是两端固定的单跨超静定梁:ik杆βu=0(无侧 M4=411+2i194+M M6=2i11+4i194+M →9,=(Mk-M)-(Mk-M)=△M-△M后 汇交于刚结点i有很多杆:ik,ij 由ik杆o如上。 △M--△M 由ⅱj杆: 所有q应该相等:(△Mk-△M4):(△M4-△Mn) (近端弯矩增量-0.5远端弯矩)≡i:i

系数反号分给 21、23 端,21 端又传给 12 端及 01 端。 这样一来乱,同时进行也乱,是分还是传?1 处分了以后平衡,又传来一个弯矩, 还不平衡,2 处分了以后平衡,也又传来一个弯矩,也不平衡。达不到消除不平衡力矩 的目的,此路不通。所以在力矩分配法中采用逐个结点依次(先后)放松的办法,使各 结点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变形位置。 依次类推,轮流去掉结点 B 和结点 C 的约束,逐步逼近到实际状态。由于每次只放 松一个结点,故每一步均为单结点的分配和传递运算,即可用力矩分配法进行。 3、第一次循环:只先放松 1,消除 1 处不平衡力矩,也就是  F M1 j 反号分配给 10、 12 端(分配系数)传给 01、21 端(传递系数),1 点暂时平衡,重新固定;单独放松 2, 此时 2 的不平衡力矩  F M2 j +(第一次传来的弯矩),反号分配给 21、23 端,传给 12、 32 端,2 点暂时平衡,重新固定; 第二次循环:再看 2,由于又传来弯矩,又产生不平衡力矩... 如此循环下去,可使各结点上的不平衡力矩越来越小,而使所得结果逐渐趋近于真 实解。实际上:只需要对各结点进行两到三个循环的运算,就能达到较好精度。 4、最后的杆端弯矩:每个杆端的最后杆端弯矩=该杆端固定端+每次分配或传递的弯 矩(弯矩增量) 5、校核:超静定结构最后解答应同时满足 1),2) 1)静力平衡条件,力矩分配法每次分配总使各结点保持平衡,故总能满足... 2)变形条件:可校核汇交于每一个刚结点处各杆端的角位移是否相同,依据这一 条件,由转角位移方程便可导出变形条件的校核公式: 如果:汇交于刚结点 i 的杆之一 ik 是两端固定的单跨超静定梁:ik 杆βik=0(无侧 移) f ik ik i ik k Mik M = 4i  + 2i  + f ki ik i ik k M ki M = 2i  + 4i  +  i k ki f ki ki f i = Mi k − Mi k − M − M = M − M 2 1 ( ) 2 1  ( ) 汇交于刚结点 i 有很多杆:ik,ij... 由 ik 杆i如上。 由 ij 杆: ij ij ji i i M M 3 2 1  −   = 所有I应该相等: ) 2 1 ) : ( 2 1 (Mik − M ki Mij − M ji (近端弯矩增量-0.5 远端弯矩)=iik:iii:

这就是变形条件的校核公式,也适于一端固定,一端铰支。也就是:对任一刚结点 i,求出汇交于i的所有杆的△M24M)的值,若和相应的线刚度成比例,变形满 足 例:B结点:BA、BC两杆 (△MBA-2 C结点:CB、CD两杆 △MBc):(△McD-=△MDc)=ic:lcp 上面校核变形适用于等截面杆件组成的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的步骤:P190。 6、注意:首次宜从不平衡力矩较大的结点开始放松,分配,传递,收敛速度加快 7、总结力矩分配法解题步骤 1)固端弯矩:各转角位移对应刚结点分配及传递系数 2)放松一转角,分配、传递( only one) 3)放松另一转角(固定刚放松的),分配,传递 4)多个依次 5)第二轮循环 6)第三、四……循环 7)叠加最后弯矩=每个杆端 8)校核等截面杆件组成的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Mk △M6):(△M、1 △Mn) 例2:无侧移刚架计算 无侧移,一般等截面直杆转角位移方程( 三……杆,φi相同) 力矩分配法+对称性的利用:对称结构 1、正对称荷载 1)分配系数 2)变形校核,原来变形校核公式只适用于两端固定

这就是变形条件的校核公式,也适于一端固定,一端铰支。也就是:对任一刚结点 i,求出汇交于 i 的所有杆的 ) 2 1 (Mik − M ki 的值,若和相应的线刚度成比例,变形满 足。 例:B 结点:BA、BC 两杆 BA AB BC CB AB BC M M M M ) i : i 2 1 ) : ( 2 1 ( −   −  = C 结点:CB、CD 两杆 CB BC CD DC BC CD M M M M ) i : i 2 1 ) : ( 2 1 ( −   −  = 上面校核变形适用于等截面杆件组成的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的步骤:P190。 6、注意:首次宜从不平衡力矩较大的结点开始放松,分配,传递,收敛速度加快。 7、总结力矩分配法解题步骤: 1)固端弯矩:各转角位移对应刚结点分配及传递系数 2)放松一转角,分配、传递(only one) 3)放松另一转角(固定刚放松的),分配,传递 4)多个依次 5)第二轮循环 6)第三、四……循环 7)叠加最后弯矩=每个杆端 8)校核 等截面杆件组成的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 :......... : :........ 2 1 ) : ( 2 1 ( i k ki i j j i i k i j M − M M − M = i i 例 2:无侧移刚架计算 无侧移,一般等截面直杆转角位移方程(一,二,三……杆,i 相同) 力矩分配法+对称性的利用:对称结构 1、正对称荷载 1)分配系数 2)变形校核,原来变形校核公式只适用于两端固定

端固定一端绞支;两端固定;如一端固定一端滑动,公式类似系数不同 2、反对称对称荷载 转动刚度和劲度系数 变形校核 两个表格合在一起叠加出最后内力,选一部分作图 力矩分配法→地基不均匀沉陷;作为非结点荷载→固端弯矩 注意:相对转动位移正负号一定要区别清

一端固定一端绞支;两端固定;如一端固定一端滑动,公式类似系数不同 2、反对称对称荷载 转动刚度和劲度系数 变形校核 两个表格合在一起叠加出最后内力,选一部分作图 力矩分配法地基不均匀沉陷;作为非结点荷载固端弯矩 注意:相对转动位移正负号一定要区别清

第四节力矩分配法与位移法的联合应用 (有侧移刚架):单层多跨(主要) 叠加法、位移法:(等效变换的方式有很多) 原结构:基本结构 叠加,成比例 121+R=0 M1:力矩分配法:隔离体平衡→r1 M,:力矩分配法:隔离体平衡→R →Z1后再叠加 →多个侧移,也可以采用叠加法 第六节无剪力分配法 单跨多层对称刚架(多跨多层,迭代法) 正对称荷载,无侧移,半刚架法→力矩分配法 反对称荷载,有侧移,半刚架法→无剪力分配法 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方法的步骤和概念 、适用条件 2、主要步骤 3、重要区别及做法:柱的转动刚度,转动刚度系数;传递系数;固端力矩(弯矩) 4、推广到单跨三层(二层)举例说明 一个例子加深一下过程→34 先作好所有过程图,最后M图可以直接画

第四节 力矩分配法与位移法的联合应用 (有侧移刚架):单层多跨(主要) 叠加法、位移法:(等效变换的方式有很多) 原结构:基本结构 叠加,成比例 0 ' 11 1 ' r11Z + R p = ' M 1 :力矩分配法:隔离体平衡 ' 11 r ' M p :力矩分配法:隔离体平衡 ' R  Z11 后再叠加 多个侧移,也可以采用叠加法 第六节 无剪力分配法 单跨多层对称刚架(多跨多层,迭代法) 正对称荷载,无侧移,半刚架法力矩分配法 反对称荷载,有侧移,半刚架法无剪力分配法 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方法的步骤和概念 1、适用条件 2、主要步骤 3、重要区别及做法:柱的转动刚度,转动刚度系数;传递系数;固端力矩(弯矩) 4、推广到单跨三层(二层)举例说明 一个例子加深一下过程3.4 先作好所有过程图,最后 M 图可以直接画

第五节无剪力分配法 1、对比图:一梁一柱无侧移 梁一柱有侧移,全过程,作M图 放松:无剪力分配法 2、主要区别:(结点力偶作用下) 1)转动刚度 2)分配和传递系数 3)固端力矩 3、推广到单跨多层反对称荷载作用 1)固端弯矩 两种方法:1)直接用公式 2)一端公式一端滑动 2)转动刚度、传递系数 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悬臂杆 3)横梁,一端固定一端铰支的方法 书上例题,简单的。 无剪力分配法 1、无侧移刚架,一柱一梁 有侧移刚架,一柱一梁。 多种方法: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与位移法联合应用、无剪力分配法 只要三点区别:固定端弯矩、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 应用条件:梁:两端无相对线位移;柱:剪力静定杆件 →多层结构(先画图表示) 三、无剪力分配法的推广应用(原理不多讲) 多跨多层刚架→单跨多层刚架叠加。 115无剪力分配法 今天,我们继续讨论无剪力分配法(计算原理前面已讲过,主要的再强调一下) 应用条件:(单跨对称刚架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

第五节 无剪力分配法 1、 对比图:一梁一柱无侧移 一梁一柱有侧移,全过程,作 M 图 放松:无剪力分配法 2、 主要区别:(结点力偶作用下) 1) 转动刚度 2) 分配和传递系数 3) 固端力矩 3、 推广到单跨多层反对称荷载作用 1) 固端弯矩 两种方法:1)直接用公式 2)一端公式一端滑动 2) 转动刚度、传递系数 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悬臂杆 3) 横梁,一端固定一端铰支的方法 书上例题,简单的。 无剪力分配法 1、无侧移刚架,一柱一梁。 有侧移刚架,一柱一梁。 多种方法: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与位移法联合应用、无剪力分配法 只要三点区别:固定端弯矩、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 应用条件:梁:两端无相对线位移;柱:剪力静定杆件 多层结构(先画图表示) 三、无剪力分配法的推广应用(原理不多讲) 多跨多层刚架单跨多层刚架叠加。 11-5 无剪力分配法 今天,我们继续讨论无剪力分配法(计算原理前面已讲过,主要的再强调一下) 一、 1、应用条件:(单跨对称刚架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 图: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