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8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1卷 着考察点逐渐靠近跨中位置,内力的减小幅度愈加 果,土质较好的置换土4所得出的各反应值最小,相 明显;以El-Centro波为例,主梁中点处的弯矩值减 对于分层1,其结构最大位移反应下降了32%,而桩 小了10.1%,而1/4跨以及梁拱交点依次下降 身弯矩及位移也相应减少了10.1%和16.2%,由 6.9%和5.9%.拱肋轴力值的减小则主要表现在主 此可以看出,旨在提高静力桩土相互作用中土抗力 拱1/4跨度位置以及主拱与主梁结合位置,分别达 而进行的置换表层局部场地土的做法也可起到提高 到8.6%和10.8%,剪力响应值的减小在拱顶位置 横向桩基整体抗震性能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 和主拱与主梁的结合位置最为明显,分别达到 基础上塑性铰出现的可能,此外,与均质2所得计 9.5%和12.9%.内力响应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在地 算结果相比,工况1、4下的反应较小,从结构设计的 震作用下桩基础的变形耗散掉了积聚的弹性变形 观点出发,土的分层可以明显改善上部结构的动力 能,从而使得结构的地震响应诚小. 反应峰值,这与Gezates有关置于层状土上的表面 与内力响应不同,在考虑桩土作用时,桩基尽管 基础动力特性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受到周围土体的约束作用,但由于土体刚度较低,导 表5不同分层情况下的结构动力反应 致场地的响应,并影响到传向桥梁结构的运动特性, Table 5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 of different layered soils 故各点的位移响应基本呈现出增大的规律,其中主 主梁 主拱 桩身 桩身弯矩/ 拱中点处的位移响应变化最为明显,增幅达到 工况 位移/m 位移/m 位移/m (kN'm) 15.2%,如图10所示.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后增大了 分层16.38×10-26.19×10-25.17×10-21.83×10 结构的延性,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反应,但也应注意到 均质? 6.52×10-26.47X10-25.78×10-22.01×101 较大的结构位移同样可造成结构的垮塌,故在采用 强度设计准测的同时,应向强调性能设计的基于位 置换土36.67×10-26.59×10-25.97×10-22.19×104 移的设计方法转换,另外,尽管考虑桩土作用后,结 置换土44.34×10-24.79×10-24.33×10-21.65×10 构的内力以及位移响应有一定改变,但就本次分析 而言,其影响所形成的区别不甚明显,其变化控制在 综合分析不同地震动输入条件下桩土固结模型 10%左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计算中并未 以及桩土相互作用模型下结构的地震反应,主梁 将桩基以下的区域视为无限空间,而只是对桩基与 1/4处、梁拱结合处以及柱底在整个地震过程中反 基岩的接触部分以简单的固结处理,从而导致边界 应均非常剧烈,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塑性铰,尽管在考 效应的影响减弱. 虑桩土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内力响应较基础固结模 0.08 式稍有下降,但整体的反应趋势没有发生改变,其中 桩土固结一桩土作用 桥墩底部弯矩历时以及弯矩一曲率曲线如图11所 示,不同的地震动输入尽管各自反应有所不同,但 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该复杂结构,其 上部结构塑性铰的出现较桥墩塑性铰的出现存在一 时间s 定的迟滞性,这主要是因为在设计过程中,上部结 图10主拱中点前20s位移历时曲线 构主要以机动车荷载组合为设计依据,在地震荷载 Fig.10 Displacement time history of the middle of the arch 20s ago 下其基本处于弹性范围内,破坏主要集中在支座和 另外,为探讨分层土体对桩土动力反应的影响, 桥梁下部结构上,造成桥墩率先出现塑性铰,因而合 本文在原始分层1的结果上,对比分析了均质土2、 理控制塑性铰的出现位置、先后次序及转动能力,对 较弱置换土3以及较强置换土4等工况下的结构动 于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力反应,其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上覆土 除此之外,考虑到震后基础检测维修的复杂性 层越弱,则其位移反应越强,主梁以及主拱的位移反 以及高额的成本,在设计中应使桩基础保持在弹性 应较分层1以及均质工况下强,同时桩身内的弯矩 工作范围内,避免塑性较的产生.图12给出了单桩 也明显增加,这是由于土的相对柔弱而产生了高于 桩顶的弯矩历时及弯矩一曲率曲线,由图12可以看 其他土质条件下的不平衡力的结果.针对本计算结 出,桩基仍处于弹性工作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着考察点逐渐靠近跨中位置‚内力的减小幅度愈加 明显;以 E-l Centro 波为例‚主梁中点处的弯矩值减 小了 10∙1%‚而 1/4 跨以及梁拱交点依次下降 6∙9%和5∙9%.拱肋轴力值的减小则主要表现在主 拱1/4跨度位置以及主拱与主梁结合位置‚分别达 到8∙6%和10∙8%‚剪力响应值的减小在拱顶位置 和主拱与主梁的结合位置最为明显‚分别达到 9∙5%和12∙9%.内力响应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在地 震作用下桩基础的变形耗散掉了积聚的弹性变形 能‚从而使得结构的地震响应减小. 与内力响应不同‚在考虑桩土作用时‚桩基尽管 受到周围土体的约束作用‚但由于土体刚度较低‚导 致场地的响应‚并影响到传向桥梁结构的运动特性‚ 故各点的位移响应基本呈现出增大的规律‚其中主 拱中点处的位移响应变化最为明显‚增幅达到 15∙2%‚如图10所示.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后增大了 结构的延性‚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反应‚但也应注意到 较大的结构位移同样可造成结构的垮塌‚故在采用 强度设计准测的同时‚应向强调性能设计的基于位 移的设计方法转换.另外‚尽管考虑桩土作用后‚结 构的内力以及位移响应有一定改变‚但就本次分析 而言‚其影响所形成的区别不甚明显‚其变化控制在 10%左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计算中并未 将桩基以下的区域视为无限空间‚而只是对桩基与 基岩的接触部分以简单的固结处理‚从而导致边界 效应的影响减弱. 图10 主拱中点前20s 位移历时曲线 Fig.10 Displacement time history of the middle of the arch20s ago 另外‚为探讨分层土体对桩土动力反应的影响‚ 本文在原始分层1的结果上‚对比分析了均质土2、 较弱置换土3以及较强置换土4等工况下的结构动 力反应‚其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上覆土 层越弱‚则其位移反应越强‚主梁以及主拱的位移反 应较分层1以及均质工况下强‚同时桩身内的弯矩 也明显增加‚这是由于土的相对柔弱而产生了高于 其他土质条件下的不平衡力的结果.针对本计算结 果‚土质较好的置换土4所得出的各反应值最小‚相 对于分层1‚其结构最大位移反应下降了32%‚而桩 身弯矩及位移也相应减少了10∙1%和16∙2%.由 此可以看出‚旨在提高静力桩土相互作用中土抗力 而进行的置换表层局部场地土的做法也可起到提高 横向桩基整体抗震性能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 基础上塑性铰出现的可能.此外‚与均质2所得计 算结果相比‚工况1、4下的反应较小‚从结构设计的 观点出发‚土的分层可以明显改善上部结构的动力 反应峰值‚这与 Gezates 有关置于层状土上的表面 基础动力特性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表5 不同分层情况下的结构动力反应 Table5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 of different layered soils 工况 主梁 位移/m 主拱 位移/m 桩身 位移/m 桩身弯矩/ (kN·m) 分层1 6∙38×10—2 6∙19×10—2 5∙17×10—2 1∙83×104 均质2 6∙52×10—2 6∙47×10—2 5∙78×10—2 2∙01×104 置换土3 6∙67×10—2 6∙59×10—2 5∙97×10—2 2∙19×104 置换土4 4∙34×10—2 4∙79×10—2 4∙33×10—2 1∙65×104 综合分析不同地震动输入条件下桩土固结模型 以及桩土相互作用模型下结构的地震反应‚主梁 1/4处、梁拱结合处以及柱底在整个地震过程中反 应均非常剧烈‚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塑性铰‚尽管在考 虑桩土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内力响应较基础固结模 式稍有下降‚但整体的反应趋势没有发生改变‚其中 桥墩底部弯矩历时以及弯矩—曲率曲线如图11所 示.不同的地震动输入尽管各自反应有所不同‚但 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该复杂结构‚其 上部结构塑性铰的出现较桥墩塑性铰的出现存在一 定的迟滞性.这主要是因为在设计过程中‚上部结 构主要以机动车荷载组合为设计依据‚在地震荷载 下其基本处于弹性范围内‚破坏主要集中在支座和 桥梁下部结构上‚造成桥墩率先出现塑性铰‚因而合 理控制塑性铰的出现位置、先后次序及转动能力‚对 于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考虑到震后基础检测维修的复杂性 以及高额的成本‚在设计中应使桩基础保持在弹性 工作范围内‚避免塑性铰的产生.图12给出了单桩 桩顶的弯矩历时及弯矩—曲率曲线.由图12可以看 出‚桩基仍处于弹性工作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1084·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1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