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后。他告诉史蒂文森,“如果红色中国在我们来到首都的第一年期间进入联合国 他们 就会把我们两人都弄得筋疲力尽”。25 10月19日,肯尼迪发表特别声明,声称“美国坚决反对中共进入联合国或联合国的任 何机构”。36史蒂文森也在联合国大会拼命鼓噪,于12月1日提出了所谓“重要问题案”, 即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取代台湾当局的位置,必须要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国家的三分之二多数 通过。2712月15日,联合国大会以6票对34票、7票弃权,表决通过了美国牵头的“五 国提案”将中国进入联合国列为“重要问题案”,从而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设置了新 的障碍 中国政府对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人民日报》连续发 表文章,抨击肯尼迪政府是在搞“反华新阴谋”。28至此可以说在肯尼迪任内,美国政府改 变对华政策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消失了 二,陷入绝境的对华政策 国内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肯尼迪有意在他的第二任期(如果他能竞选连任的话)重新审 议对华政策,其根据是肯尼迪在遇刺前不久,曾经在1963年11月14日举行的一次记者招 待会上说:“当红色中国人表示其愿意同美国及其邻国和平相处时,那么很明显,美国就将 重新审议自己的政策。我们并不墨守对红色中国的敌视政策”。肯尼迪遇刺后不久,主管东 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尔斯曼( Roger hillsman)于12月13日发表了经肯尼迪审阅过的长篇讲 话,其中首次提出要对中国采取“不把门关起来”的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国“对 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的变化敞开大门,对那里出现的能够促进我国利益、服务于自由世界和有 益于中国人民的变化,不把门关起来”。29由于肯尼迪被刺身亡,人们无法证实上述观点的 可靠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这时的美国对华政策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而且约翰逊政府也未能采取、确切地说是根本没有能设想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步骤来解决问 从肯尼迪到约翰逊两届美国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方面,都面临着即中苏分裂、中国发展 核武器和越南战争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 1,关于中苏分裂问题 从中苏结盟之日起,美国政府便一直试图使用各种手段,离间和分化中苏关系。肯尼迪 上台后,面对渐行渐远的中苏关系,在继续奉行促使中苏分裂政策的同时,美国政府开始考 虑如何利用中苏分裂。 肯尼迪上台后不久,即下令对中苏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因为乔治·凯南( George F. Kennan)在竞选期间曾经在中苏关系问题上写信向肯尼迪进言,肯尼迪于是请他再度出山 主持有关中苏的研究项目。凯南在1960年8月17日给肯尼迪的信中声称:在最近的将来, 对美国而言“没有比保持中苏之间在观点和政策上的分歧更重要的了”。3到1961年底,该 项目由国务院政策设计室完成了初稿,全文长达77页,题为《中苏分歧与美国的政策》。报 告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阵营正在分裂,中苏分歧表面是意识形态之争,实际上是双方的 “国家利益”的冲突,因此也是难以弥和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中苏分歧符合美国的利益, 但从近期看美国未必会立即获益。因为中苏仍然都将美国视为敌人,而且由于中国的“好战”, 25小阿瑟施莱辛格著、仲宜译:《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59,362 6《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214页。 Paul EZinner,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61 ), p 《人民日报》1961年9月21日,22日,28日。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335--337页 Letter from Kennan to Kennedy, August 17, 1960, attached to George F. Kennan Oral History, Kennedy libra后。他告诉史蒂文森,“如果红色中国在我们来到首都的第一年期间进入联合国……,他们 就会把我们两人都弄得筋疲力尽”。25 10 月 19 日,肯尼迪发表特别声明,声称“美国坚决反对中共进入联合国或联合国的任 何机构”。26史蒂文森也在联合国大会拼命鼓噪,于 12 月 1 日提出了所谓“重要问题案”, 即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取代台湾当局的位置,必须要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国家的三分之二多数 通过。2712 月 15 日,联合国大会以 61 票对 34 票、7 票弃权,表决通过了美国牵头的“五 国提案”,将中国进入联合国列为“重要问题案”,从而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设置了新 的障碍。 中国政府对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人民日报》连续发 表文章,抨击肯尼迪政府是在搞“反华新阴谋”。28至此可以说在肯尼迪任内,美国政府改 变对华政策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消失了。 二,陷入绝境的对华政策。 国内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肯尼迪有意在他的第二任期(如果他能竞选连任的话)重新审 议对华政策,其根据是肯尼迪在遇刺前不久,曾经在 1963 年 11 月 14 日举行的一次记者招 待会上说:“当红色中国人表示其愿意同美国及其邻国和平相处时,那么很明显,美国就将 重新审议自己的政策。我们并不墨守对红色中国的敌视政策”。肯尼迪遇刺后不久,主管东 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尔斯曼(Roger Hillsman)于12月13日发表了经肯尼迪审阅过的长篇讲 话,其中首次提出要对中国采取“不把门关起来”的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国“对 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的变化敞开大门,对那里出现的能够促进我国利益、服务于自由世界和有 益于中国人民的变化,不把门关起来”。29由于肯尼迪被刺身亡,人们无法证实上述观点的 可靠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这时的美国对华政策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而且约翰逊政府也未能采取、确切地说是根本没有能设想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步骤来解决问 题。 从肯尼迪到约翰逊两届美国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方面,都面临着即中苏分裂、中国发展 核武器和越南战争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 1,关于中苏分裂问题。 从中苏结盟之日起,美国政府便一直试图使用各种手段,离间和分化中苏关系。肯尼迪 上台后,面对渐行渐远的中苏关系,在继续奉行促使中苏分裂政策的同时,美国政府开始考 虑如何利用中苏分裂。 肯尼迪上台后不久,即下令对中苏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因为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在竞选期间曾经在中苏关系问题上写信向肯尼迪进言,肯尼迪于是请他再度出山, 主持有关中苏的研究项目。凯南在 1960 年 8 月 17 日给肯尼迪的信中声称:在最近的将来, 对美国而言“没有比保持中苏之间在观点和政策上的分歧更重要的了”。30到 1961 年底,该 项目由国务院政策设计室完成了初稿,全文长达 77 页,题为《中苏分歧与美国的政策》。报 告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阵营正在分裂,中苏分歧表面是意识形态之争,实际上是双方的 “国家利益”的冲突,因此也是难以弥和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中苏分歧符合美国的利益, 但从近期看美国未必会立即获益。因为中苏仍然都将美国视为敌人,而且由于中国的“好战”, 25 小阿瑟.施莱辛格著、仲宜译:《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三联书店 1981 年版,第 359,362 页。 26 《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 214 页。 27 Paul E.Zinner,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61), p 502. 28 《人民日报》1961 年 9 月 21 日,22 日,28 日。 29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 335——337 页。 30Letter from Kennan to Kennedy, August 17, 1960, attached to George F. Kennan Oral History, Kennedy Library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