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五讲:农村人口与土地制度 王汉生 土地制度,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国民财富之源 对农民而言,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最主要的生活保障。因 此,土地占有关系是农村最基本的财产关系,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人们在 总结中国历史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的问题 基本国情矛盾与土地问题 1、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在中国,农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发达,在使土地等资源高度开发的 同时,也客观上支撑了人口的高速增长,从而形成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矛盾一一人地关系高 度紧张。从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化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特点。(参见农业部农村改革 试验区办公室课题组《中国农业的稳定性与农村基夲经营制度硏究》,198年3月打印稿第 3页) 表1:历代人口与耕地的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到,在盛唐时期人均耕地17。8亩,此后逐渐下降,到1949年只有2。7 亩。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大面积垦荒造田,耕地面积一度有所增加,但并没 有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见表2。(同上书第4页) 表2:1949年以来人口与耕地的变化 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中国这一基本国情矛盾。从表3中不难发现,我 国虽然国土面积位居前列,但人均耕地资源是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 平的33%,美国的11。2%,巴西的24。5%,印度的42。2% 表3:人均占地情况的国际比较 这种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得到解决,其对我国农村土 地制度安排仍将发挥重要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农业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正是因为资源秉赋制约,中国历来并无类似 于西方的纯粹“农业”经济问题;我们历来面对的其实主要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而且,由 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土地作为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并非经济理性所讨论的“生 产资料”),只好按人口平均分配,亦即只能体现“非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这也就是说:西 方式的农业经济科学立论的前提和农经微观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效率原则”,在中国不能 作为第一原则来体现。除非人地关系彻底改变。如果此处大胆引入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我们会看到体现中国均平理念的农地初始产权的配置,要么通过战争,要么通过政府“改良”; 而且历来并不存在完整的“私有”产权。这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封建国家公有制经济和中央集权政治的基础第五讲:农村人口与土地制度 王汉生 土地制度,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国民财富之源, 对农民而言,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最主要的生活保障。因 此,土地占有关系是农村最基本的财产关系,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人们在 总结中国历史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的问题。 一、基本国情矛盾与土地问题 1、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在中国,农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发达,在使土地等资源高度开发的 同时,也客观上支撑了人口的高速增长,从而形成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 度紧张。从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化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特点。(参见农业部农村改革 试验区办公室课题组《中国农业的稳定性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1998 年 3 月打印稿第 3 页) 表 1:历代人口与耕地的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到,在盛唐时期人均耕地 17。8 亩,此后逐渐下降,到 1949 年只有 2。7 亩。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大面积垦荒造田,耕地面积一度有所增加,但并没 有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见表 2。(同上书第 4 页) 表 2 :1949 年以来人口与耕地的变化 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中国这一基本国情矛盾。从表 3 中不难发现,我 国虽然国土面积位居前列,但人均耕地资源是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 平的 33%,美国的 11。2%,巴西的 24。5%,印度的 42。2%。 表 3:人均占地情况的国际比较 这种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得到解决,其对我国农村土 地制度安排仍将发挥重要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农业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正是因为资源秉赋制约,中国历来并无类似 于西方的纯粹“农业”经济问题;我们历来面对的其实主要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而且,由 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土地作为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并非经济理性所讨论的“生 产资料”),只好按人口平均分配,亦即只能体现“非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这也就是说:西 方式的农业经济科学立论的前提和农经微观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效率原则”,在中国不能 作为第一原则来体现。除非人地关系彻底改变。如果此处大胆引入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我们会看到体现中国均平理念的农地初始产权的配置,要么通过战争,要么通过政府“改良”; 而且历来并不存在完整的“私有”产权。这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封建国家公有制经济和中央集权政治的基础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