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生活态度 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 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不同程度地经 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 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 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 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 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 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 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 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 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 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 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 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 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 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 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 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 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 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 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 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 然。佛教丰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 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 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0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