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现金余额变化引起物价变化的传导中介。决定系数K的因素与决定V的因素也有 许多相同的地方,特别是支付习惯。其他因素还有,资产的报酬率、工业一体化 程度、货币替代品的状况,以及“消费者和生产者制定计划时的确定性信心”等。 其次,我们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两者的区别上。现金交易数量说强调的是 支出的流量分析,研究的是“飞翔的货币”(Money on The Wing),它的着眼点 在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和整个社会商品交易总额同货币需求的关系,是一种宏 观分析。而现金余额说或剑桥方程用的是存量分析方法,着重在货币的持有而不 是支出,可以说它研究的是“栖息的货币”。虽然现金余额说的结论同现金交易 说一样,都同现实经济相背离,但现金余额说作为一种开拓性理论却具有里程碑 式的重要意义。它第一次把人们对货币需求的研究视角,从宏观领域转移到微观 经济主体上,开创了从个人的资产选择角度来探讨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这也为 以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三大货币需求动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同 时,在分析过程中,它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而不只是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工具 进行研究,扩大了货币的职能范围。因而,剑桥方程具有更大的解释能力。 具体来说,现金余额方程式中的“现金需求”概念与交易方程式中的“流通 速度”概念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当人们谈到货币流通速度时,很容易把它看成是机械的。相比之下,当 谈到人们期望持有的货币占收入的份额为K时,人们就会想到这是一种人为选择 的结果。因此,我们把K视为是同支配我们持有其他耐用品一样的一种影响因素, 即认为它取决于收入和商品费用。 (2)剑桥经济学家属于新古典学派,他们对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 出并解释了“边际相等原理”。K是这一原理在货币领域的一个运用,人们对货 币余额的需求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那一点。 (3)“现金需求”的概念可以引导人们进一步探求货币需求的动机。除了方 便交易外还有没有其他动机使得人们愿意待有货币?在什么情况下,哪些因素会 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动等。循着这个思路,货币理论有了全新的发展。 (4)“货币需求”的概念有助于考察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是一个 更基本的概念,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阐述有关变量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解释为什 么宏观经济运行从不均衡到达均衡时,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量同方向同比例的变 1010 现金余额变化引起物价变化的传导中介。决定系数 K 的因素与决定 V 的因素也有 许多相同的地方,特别是支付习惯。其他因素还有,资产的报酬率、工业一体化 程度、货币替代品的状况,以及“消费者和生产者制定计划时的确定性信心”等。 其次,我们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两者的区别上。现金交易数量说强调的是 支出的流量分析,研究的是“飞翔的货币”(Money on The Wing),它的着眼点 在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和整个社会商品交易总额同货币需求的关系,是一种宏 观分析。而现金余额说或剑桥方程用的是存量分析方法,着重在货币的持有而不 是支出,可以说它研究的是“栖息的货币”。虽然现金余额说的结论同现金交易 说一样,都同现实经济相背离,但现金余额说作为一种开拓性理论却具有里程碑 式的重要意义。它第一次把人们对货币需求的研究视角,从宏观领域转移到微观 经济主体上,开创了从个人的资产选择角度来探讨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这也为 以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三大货币需求动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同 时,在分析过程中,它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而不只是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工具 进行研究,扩大了货币的职能范围。因而,剑桥方程具有更大的解释能力。 具体来说,现金余额方程式中的“现金需求”概念与交易方程式中的“流通 速度”概念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当人们谈到货币流通速度时,很容易把它看成是机械的。相比之下,当 谈到人们期望持有的货币占收入的份额为 K 时,人们就会想到这是一种人为选择 的结果。因此,我们把 K 视为是同支配我们持有其他耐用品一样的一种影响因素, 即认为它取决于收入和商品费用。 (2) 剑桥经济学家属于新古典学派,他们对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 出并解释了“边际相等原理”。 K 是这一原理在货币领域的一个运用,人们对货 币余额的需求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那一点。 (3)“现金需求”的概念可以引导人们进一步探求货币需求的动机。除了方 便交易外还有没有其他动机使得人们愿意待有货币?在什么情况下,哪些因素会 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动等。循着这个思路,货币理论有了全新的发展。 (4)“货币需求”的概念有助于考察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是一个 更基本的概念,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阐述有关变量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解释为什 么宏观经济运行从不均衡到达均衡时,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量同方向同比例的变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