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A=CVd或C=A/Nd体内药量(A)与血药浓度(C)比值固定,在许多药动学公式中,A与C可以通用,如At=也可用CF。 3.Cp=D]+[DP]血浆中药物有游离型(D)与血浆蛋白结合型(DP),定量测定时需将血浆蛋白沉淀除去,故通常所说的血浆药物浓度 (Cp)是指[D]与DP]的总和。只有透析法或超离心法才可能将二者分离以计算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DP]V([D]+[DP])×IO0%. 4. Avc-Fe.4-c A 曲线下面积(AUC)是一个可用实验方法测定的药动学指标。它反映进入体循环药量的多少。时量曲线某一时间区段下的AUC反映该时间内 的体内药量。AUC是独立于房室模型的药动学参数,常用于估算血浆清除率(CI)。 5.ke=0.693t12=RE/A=CLNd消除速率常数是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而不是单位时间药物消除速率(RE),是决定t12的参数,但其本 身又取决于CI及Vd,故不是独立的药动学指标。 6.Vd=A/Co=A/AUC ke表现分布容积(V)是独立的药动学指标,不是实际的体液容积,取决于药物在体液的分布。Vd大的药物与组织 蛋白结合多,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及组织间液。Vd小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较集中于血浆。V不因A多少而变化。 7,CL=keVd=RE/Cp=A/AUC血浆清除率(CI)是肝肾等清除率的总和,也不是实际的药物消除速率(RE),是另一个独立于A的重要药 动学指标,但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8,th2=0.693/ke=0.693Vd/CL血浆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药动学指标,虽然独立于A,但受C1及Vd双重制约,C1大时 t1/2短,Vd大时t12长。例如庆大霉素C1小(60 ml-min-1),Vd也小(0.25Lkg-1),其t1/2不长(2~3h)。氯喹CI大(700 ml-min-1),Vd也大(185L-kg-1), 其t12并不短(8天)。药物在吸收及分布过程中也有半衰期,分别用t12a及t12a表示。 9.稳态时RA=RE=CSS-CI=CSS-Vd-ke 故 c-哈-0=a.&m RA RA·1.44t Vd CS$是恒速连续给药达到稳态时平均血药浓度,应该和预期的有效浓度相等。必要时可以按达到的CSS与预期的CSS比值调整剂量或给药速度 (RA). 10. Csxe,Csim=Cs-mw·e 分次定时定量给药时,CSS上下波动。当每t1/2给药一次时,其峰值(Cssmax)与谷值(Css-min)的比值为2,缩短给药间隔可以减少CSS波 动。 11. DD D=As=D.+Ase=1=e=0.5=2D. 每t12给药一次时,首次给予加倍剂量,即负荷剂量(D1)可以立即达到CSS. 五、房室模型 以上所述各种药动学公式都是将机体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假设药物在其中转运迅速,瞬时达到分布平衡的条件下推导而得的。实际上机体 绝非如此简单,不仅有血浆、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等间隔,而且各组织细胞间存在若无数的区间。静脉注射药物的时量(对数标尺)关系并非 直线,而是一条由无数区段组成的连续弧线。粗略地看可见早期一段快速下降,后来才逐渐稳定缓慢下降。这是因为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快速 向组织分布,首先进入血注量大的肺、肾、心、脑等器官,然后再向其他组织分布,最后达到平衡(假平衡)。因此设想机体由几个互相连通 的房室(compartment)组成。这个房室不是解剖学上分隔体液的房室,而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多数药物按二房室 模型转运(少数单房室或多房室),中央室大致包括血浆及那些血流量多的器官,周边室包括机体其余部分,界限并不明确。时量曲线因此也 只能大致分为分布相及消除相两个指数衰减区段(图3l0)。其药动学规律与单房室不同,如C=Ae-at+Be-Bt,a及B分别为分布相(A)及消 除相(B)的消除速率常数。而且在分布相中V逐渐增大,ke(a)逐渐减少,t12逐渐延长,因此药动学计算需要特殊处理。即使在消除相, 血药浓度稳定线性下降,各组织浓度及其下降速度也不尽相等,故称假平衡。可见问题非常复杂。 D-As-D.+Ase=D-=D-2D. 1-e=0.5 图3-10二房室模型时量曲线 A分布相(实线)及分布曲线(虚线) B.消除相(实线)与消除曲线(虚线) 正由于问题过于复杂,临床应用诸多不便,实际运算也存在诸多困难。房室模型并非药物固有的药动学指标,机体也无此解剖学间隔,即 使运用电子计算机拟合也不一定获得明确的划分。用同一药物试验,在某些人呈二室模型,另些人可能呈一室或三室模型。同一药物静脉注射 时呈二室模型而口服则呈单一房室模型。在分布相时药物实际上已开始消除,到达消除相时可能已有相当分量的药物已被消除。如果用血管外2.A=C·Vd或C=A/Vd体内药量(A)与血药浓度(C)比值固定,在许多药动学公式中,A与C可以通用,如At=也可用Ct=。 3.Cp=[D]+[DP] 血浆中药物有游离型(D)与血浆蛋白结合型(DP),定量测定时需将血浆蛋白沉淀除去,故通常所说的血浆药物浓度 (Cp)是指[D]与[DP]的总和。只有透析法或超离心法才可能将二者分离以计算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DP]/([D]+[DP])×100%。 4. 曲线下面积(AUC)是一个可用实验方法测定的药动学指标。它反映进入体循环药量的多少。时量曲线某一时间区段下的AUC反映该时间内 的体内药量。AUC是独立于房室模型的药动学参数,常用于估算血浆清除率(Cl)。 5.ke=0.693/t1/2=RE/A=CL/Vd 消除速率常数是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而不是单位时间药物消除速率(RE),是决定t1/2的参数,但其本 身又取决于Cl及Vd,故不是独立的药动学指标。 6.Vd=A/C0=A/AUC ke 表现分布容积(Vd)是独立的药动学指标,不是实际的体液容积,取决于药物在体液的分布。Vd大的药物与组织 蛋白结合多,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及组织间液。Vd小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较集中于血浆。Vd不因A多少而变化。 7.CL=keVd=RE/Cp=A/AUC 血浆清除率(Cl)是肝肾等清除率的总和,也不是实际的药物消除速率(RE),是另一个独立于A的重要药 动学指标,但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8.t1/2=0.693/ke=0.693Vd/CL 血浆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药动学指标,虽然独立于A,但受Cl及Vd双重制约,Cl大时 t1/2短,Vd大时t1/2长。例如庆大霉素Cl小(60ml·min-1), Vd也小(0.25L·kg-1),其t1/2不长(2~3h)。氯喹Cl大(700ml·min-1),Vd也大(185L·kg-1), 其t1/2并不短(8天)。药物在吸收及分布过程中也有半衰期,分别用t1/2a及t1/2α表示。 9.稳态时RA=RE=CSS·Cl=CSS·Vd·ke 故 CSS是恒速连续给药达到稳态时平均血药浓度,应该和预期的有效浓度相等。必要时可以按达到的CSS与预期的CSS比值调整剂量或给药速度 (RA)。 10. 分次定时定量给药时,CSS上下波动。当每t1/2给药一次时,其峰值(Cssmax)与谷值(Css-min)的比值为2,缩短给药间隔可以减少CSS波 动。 11. 每t1/2给药一次时,首次给予加倍剂量,即负荷剂量(D1)可以立即达到CSS。 五、房室模型 以上所述各种药动学公式都是将机体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假设药物在其中转运迅速,瞬时达到分布平衡的条件下推导而得的。实际上机体 绝非如此简单,不仅有血浆、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等间隔,而且各组织细胞间存在着无数的区间。静脉注射药物的时量(对数标尺)关系并非 直线,而是一条由无数区段组成的连续弧线。粗略地看可见早期一段快速下降,后来才逐渐稳定缓慢下降。这是因为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快速 向组织分布,首先进入血注量大的肺、肾、心、脑等器官,然后再向其他组织分布,最后达到平衡(假平衡)。因此设想机体由几个互相连通 的房室(compartment)组成。这个房室不是解剖学上分隔体液的房室,而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多数药物按二房室 模型转运(少数单房室或多房室),中央室大致包括血浆及那些血流量多的器官,周边室包括机体其余部分,界限并不明确。时量曲线因此也 只能大致分为分布相及消除相两个指数衰减区段(图3-10)。其药动学规律与单房室不同,如C=Ae-αt +Be-βt,α及β分别为分布相(A)及消 除相(B)的消除速率常数。而且在分布相中Vd逐渐增大,ke(α)逐渐减少,t1/2逐渐延长,因此药动学计算需要特殊处理。即使在消除相, 血药浓度稳定线性下降,各组织浓度及其下降速度也不尽相等,故称假平衡。可见问题非常复杂。 图3-10 二房室模型时量曲线 A.分布相(实线)及分布曲线(虚线) B.消除相(实线)与消除曲线(虚线) 正由于问题过于复杂,临床应用诸多不便,实际运算也存在诸多困难。房室模型并非药物固有的药动学指标,机体也无此解剖学间隔,即 使运用电子计算机拟合也不一定获得明确的划分。用同一药物试验,在某些人呈二室模型,另些人可能呈一室或三室模型。同一药物静脉注射 时呈二室模型而口服则呈单一房室模型。在分布相时药物实际上已开始消除,到达消除相时可能已有相当分量的药物已被消除。如果用血管外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