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一件事物对一个人所具有的意义,是由这个人赋予事物的一种心理添加物( psychic accretion)。这种心理添加物被认为是这个人的精神、心灵或心理组织的组成成份的一种表 达。这些组成成份是一些诸如感觉、感情、观念、记忆、动机和态度之类的东西。一个事物 的意义只不过是对与该事物的知觉相联系而被调动起来的既定心理要素的表达;这样,人们 便通过把产生意义的特殊心理要素分离出来来解释一个事物的意义。在有些古老和古典的心 理学实践中一一通过识别进入对客体的知觉中的各种感觉来分析其意义一一我们可以看到 这一点;或者在当代的研究实践中一一把一件事物(如卖淫)的意义,追溯到观察这种事物 的人的态度上去—一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把事物的意义暂存于心理要素的做法,将意义 的形成过程限制在唤起和汇集产生这种意义的既定心理要素的任何过程。这样的过程从本质 上来说是心理的,包括知觉、认知、抑制、感情转移和联想 关于意义的来源,符号互动论具有与上述两种主流观点迥然不同的看法。它不认为意义 发自具有意义的事物的内在固有构造( intrinsic makeup),也不认为意义源于人的各种心理 要素的结合。与这些观点不同,它认为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过程。一个事物对某人所具有 的意义,是从他人就这一事物而对该人采取行动的各种方式中产生的。正是他们的行动界定 了该事物对这个人的意义。因此,符号互动论认为意义是社会产物,是人们互动时通过定义 活动而形成的创造物。这种观点使符号互动论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立场,其深远的含义将在 后面予以讨论。 上面提到的第三个前提进一步把符号互动论与其它理论区分开来。尽管事物的意义在社 会互动的背景下形成、并由行动者从这一互动中引申出来,但如果认为人们对意义的使用只 是对这样引申出来的意义的一种应用( application),那就错了。这一错误严重损害了许多学 者的工作,否则他们本来是会依循符号互动论这种研究方法的。他们没有看到一个人在行动 中对意义的使用涉及一个释义的过程。就这个方面而言,他们与上述两种主流观点的持有者 那些把意义暂存于具有意义的事物的客观构造的人,和那些认为意义是心理要素之表达 的人一一如出一辙。所有持这三种观点的人都认为人在行动中对意义的运用只不过是对已确 立的意义的唤起和应用。这样一来,三者都没能看到行动者对意义的运用是通过一个释义的 过程才产生的。这一过程有两个明确的步骤。首先,行动者对自己指出他的行动所针对的事 物,他必须向自己指出那些具有意义的事物。这种指出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了的社会过程,因 为行动者在与自己互动。这种与自己的互动并不是心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一个人与 自己交流的过程。其次,由于这种与自己交流的过程,释义变成了对意义的操纵。行动者根 据他被置于其中的情境和他的行动方向而对意义进行选择( select)、审度( check)、搁置 ( suspend)、重组( regroup)和转化( transform)。因此,释义不应该被视为只是对已确立 的意义的一种自发应用,而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意义被使用和被修正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意义被当作指导和形成行动的工具。必须看到,意义是通过一个自我互动(slf- Interaction) 的过程而在行动中发挥作用的 在这里,我的目的既不是讨论分别将意义暂存于事物、心理和社会行动之中这三种观点 的优劣,也不是详述意义在行动者形成其行动的过程中受到灵活操纵这一主张。与这些目的 不同,我只是想指出,基于这三个前提,符号互动论必然会发展出一种很独特的、有关人类 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分析方案。我现在要概括论述的正是这一方案 符号互动论建立在一些基本观念,或者——像我喜欢称呼它们的那样一—“根本意象” ( root images)上。这些根本意象指出并描绘了以下问题的性质:人类群体或社会,社会互 动,客体,作为行动者的人,人类行动,以及行动向度( lines)的相互联系。这些根本意象 共同表现了符号互动论观察人类社会与行为的方式。它们构成了研究和分析的框架。让我简 要地逐一描述一下这些根本意象2 认为,一件事物对一个人所具有的意义,是由这个人赋予事物的一种心理添加物(psychic accretion)。这种心理添加物被认为是这个人的精神、心灵或心理组织的组成成份的一种表 达。这些组成成份是一些诸如感觉、感情、观念、记忆、动机和态度之类的东西。一个事物 的意义只不过是对与该事物的知觉相联系而被调动起来的既定心理要素的表达;这样,人们 便通过把产生意义的特殊心理要素分离出来来解释一个事物的意义。在有些古老和古典的心 理学实践中——通过识别进入对客体的知觉中的各种感觉来分析其意义——我们可以看到 这一点;或者在当代的研究实践中——把一件事物(如卖淫)的意义,追溯到观察这种事物 的人的态度上去——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把事物的意义暂存于心理要素的做法,将意义 的形成过程限制在唤起和汇集产生这种意义的既定心理要素的任何过程。这样的过程从本质 上来说是心理的,包括知觉、认知、抑制、感情转移和联想。 关于意义的来源,符号互动论具有与上述两种主流观点迥然不同的看法。它不认为意义 发自具有意义的事物的内在固有构造(intrinsic makeup),也不认为意义源于人的各种心理 要素的结合。与这些观点不同,它认为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过程。一个事物对某人所具有 的意义,是从他人就这一事物而对该人采取行动的各种方式中产生的。正是他们的行动界定 了该事物对这个人的意义。因此,符号互动论认为意义是社会产物,是人们互动时通过定义 活动而形成的创造物。这种观点使符号互动论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立场,其深远的含义将在 后面予以讨论。 上面提到的第三个前提进一步把符号互动论与其它理论区分开来。尽管事物的意义在社 会互动的背景下形成、并由行动者从这一互动中引申出来,但如果认为人们对意义的使用只 是对这样引申出来的意义的一种应用(application),那就错了。这一错误严重损害了许多学 者的工作,否则他们本来是会依循符号互动论这种研究方法的。他们没有看到一个人在行动 中对意义的使用涉及一个释义的过程。就这个方面而言,他们与上述两种主流观点的持有者 ——那些把意义暂存于具有意义的事物的客观构造的人,和那些认为意义是心理要素之表达 的人——如出一辙。所有持这三种观点的人都认为人在行动中对意义的运用只不过是对已确 立的意义的唤起和应用。这样一来,三者都没能看到行动者对意义的运用是通过一个释义的 过程才产生的。这一过程有两个明确的步骤。首先,行动者对自己指出他的行动所针对的事 物,他必须向自己指出那些具有意义的事物。这种指出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了的社会过程,因 为行动者在与自己互动。这种与自己的互动并不是心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一个人与 自己交流的过程。其次,由于这种与自己交流的过程,释义变成了对意义的操纵。行动者根 据他被置于其中的情境和他的行动方向而对意义进行选择(select)、审度(check)、搁置 (suspend)、重组(regroup)和转化(transform)。因此,释义不应该被视为只是对已确立 的意义的一种自发应用,而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意义被使用和被修正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意义被当作指导和形成行动的工具。必须看到,意义是通过一个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 的过程而在行动中发挥作用的。 在这里,我的目的既不是讨论分别将意义暂存于事物、心理和社会行动之中这三种观点 的优劣,也不是详述意义在行动者形成其行动的过程中受到灵活操纵这一主张。与这些目的 不同,我只是想指出,基于这三个前提,符号互动论必然会发展出一种很独特的、有关人类 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分析方案。我现在要概括论述的正是这一方案。 符号互动论建立在一些基本观念,或者——像我喜欢称呼它们的那样——“根本意象” (root images)上。这些根本意象指出并描绘了以下问题的性质:人类群体或社会,社会互 动,客体,作为行动者的人,人类行动,以及行动向度(lines)的相互联系。这些根本意象 共同表现了符号互动论观察人类社会与行为的方式。它们构成了研究和分析的框架。让我简 要地逐一描述一下这些根本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