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3期 赵宏博等:高炉碱金属富集区域钾、钠加剧焦炭劣化新认识及其量化控制模型 ·339· 钠可能在焦炭中形成塞入式化合物NaCs导致焦炭 高温下形成的微观龟裂增多,所以随着温度的升高 破裂,但是通过此实验未发现NaC生成,吸附钠的 焦炭中的钾钠蒸气在高压下能够更多地进入焦炭的 焦炭也无明显的宏观裂纹,且没有造成焦炭的粉化 气孔,导致焦炭中钾、钠含量都在增加,但焦炭中钾 对于单质钾来说,在和C0一起渗入焦炭后将和焦 的富集量在1000℃以后开始明显大于钠的富集量, 炭灰分中的AL,03和SiO,(二者是焦炭灰分中的主 本文提出的推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此现象.可见在高 要组成部分,约占灰分质量的80%)反应生成钾霞 炉冶炼时选择低灰分的焦炭和降低软熔带厚度对减 石,此类化合物的形成将导致体积膨胀50%,使得 少碱金属的危害是比较有利的 焦炭出现微裂纹,并加剧钾蒸气更多地扩散进焦炭 3.2存在C02条件下钾、钠蒸气对焦炭气化反应 和焦炭中的灰分,形成更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 的影响 累积继续导致微裂纹的产生并形成纵深的裂纹.如 钾、钠都对焦炭气化反应起到了催化作用,催化 此循环导致钾的吸附量明显高于钠,并最终使焦炭 作用机理包括电子迁移理论(催化剂分子为碱金属 在不存在C02时也发生严重的粉化.日本试验高炉 碳酸盐)、氧迁移理论(碱金属单质与吸附氧的结 中发现的不同区域内焦炭灰分中钾钠含量的变化规 合,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增加了活性中心)和层间化 律也很好地验证了本文的分析,如图6所示),在该 合物(KC,NaC,)催化理论,本实验中无碱金 高炉温度小于1000℃以内的炉身区域,钾、钠在焦 属碳酸盐也未发现层间化合物,说明催化机理应属 炭灰分中的富集量基本相等并随炉料的下降而增 于氧迁移催化理论.在体系中等量的钾、钠蒸气存 加,这说明碱金属碳酸盐在炉身中上部的循环富集 在时,钾对焦炭破坏比钠更为严重的原因包括:(1) 使得焦炭中钾、钠含量升高,而在1000℃以上的高 钾在焦炭上的吸附量和扩散程度明显大于钠,催化 温区域,由于高温煤气只能从焦窗中通过且焦炭在 点的增多和催化面积的扩大都会加强催化效果; 温度升高 (2)钾和焦炭中灰分结合后形成钾霞石体积膨胀导 致焦炭中微裂纹增多,使得CO2更容易进入焦炭内 微观龟裂 部加剧气化反应.可见在高炉碱金属富集严重的区 域,钾、钠对焦炭破坏作用的不同需引起治金工作者 钠蒸气 钾盏气 微裂纹扩能 扩散增强 扩散增强 纵深裂纹形成 的重视,高炉操作时要明确区分入炉钾负荷和钠负 荷,尤其是严格控制入炉钾负荷 钾气被灰分吸 收形成押霞石 体积膨胀 3.3钾蒸气量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影响 通过本文2.3的实验可知,当体系中钾蒸气超 钠在焦炭表 钾吸附量明显大 过3%后,焦炭气化反应明显加剧,这是由于随着体 面少量吸附 于钠,焦炭粉化 系中钾蒸气量的增加,焦炭中吸收的化学结合态碱 图5碱金属在焦炭上的不同吸附和破坏过程 也明显增多,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增强,并且 Fig.5 Procedures of absorption and damage of alkali metals on coke 随着钾霞石的生成焦炭裂纹扩展气体通道增加,也 使得C02更容易扩散和反应.图7是体系中钾蒸气 40 量为3%和5%时反应后焦炭微观形貌的比较,可见 o KO 1800 后者比前者形成了更多的气孔·当体系中钾超过 ●Na 30 温度 5%后,焦炭的气化反应基本不再加剧,到8%时CRI P 14002 20 反而略有降低.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反应速率 的增加,生成的C0量越来越多,CO不能及时地从 1000 焦炭的气孔扩散出去,焦炭及气孔表面被大量的C0 覆盖,增加了CO2的扩散阻力,从而使得反应性增 600 6 7 加的趋势减缓:另一方面通过化学分析可知本实验 距护顶高度m 用焦炭灰分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2.6%,灰分中 图6日本试验高炉中焦炭灰分的钾、钠含量随高度和温度的 A山03的平均质量分数为34%,Si02为46%,则 变化仞 200g焦样中形成最大量的钾霞石所需吸附到焦炭 Fig.6 Changes of alkali contents in coke ash in Japanese experi- 中的单质钾为6.552g,本实验钾蒸气量超过5% mental blast fumace (气固体系中钾单质10g,吸附到焦炭上的质量小于第 3 期 赵宏博等: 高炉碱金属富集区域钾、钠加剧焦炭劣化新认识及其量化控制模型 钠可能在焦炭中形成塞入式化合物 NaC8导致焦炭 破裂,但是通过此实验未发现 NaC8生成,吸附钠的 焦炭也无明显的宏观裂纹,且没有造成焦炭的粉化. 对于单质钾来说,在和 CO 一起渗入焦炭后将和焦 炭灰分中的 Al2O3 和 SiO2 ( 二者是焦炭灰分中的主 要组成部分,约占灰分质量的 80% ) 反应生成钾霞 石,此类化合物的形成将导致体积膨胀 50% ,使得 焦炭出现微裂纹,并加剧钾蒸气更多地扩散进焦炭 和焦炭中的灰分,形成更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 累积继续导致微裂纹的产生并形成纵深的裂纹. 如 此循环导致钾的吸附量明显高于钠,并最终使焦炭 在不存在 CO2 时也发生严重的粉化. 日本试验高炉 中发现的不同区域内焦炭灰分中钾钠含量的变化规 律也很好地验证了本文的分析,如图6 所示[7],在该 高炉温度小于 1 000 ℃ 以内的炉身区域,钾、钠在焦 炭灰分中的富集量基本相等并随炉料的下降而增 加,这说明碱金属碳酸盐在炉身中上部的循环富集 使得焦炭中钾、钠含量升高,而在 1 000 ℃ 以上的高 温区域,由于高温煤气只能从焦窗中通过且焦炭在 图 5 碱金属在焦炭上的不同吸附和破坏过程 Fig. 5 Procedures of absorption and damage of alkali metals on coke 图 6 日本试验高炉中焦炭灰分的钾、钠含量随高度和温度的 变化[7] Fig. 6 Changes of alkali contents in coke ash in Japanese experi￾mental blast furnace 高温下形成的微观龟裂增多,所以随着温度的升高 焦炭中的钾钠蒸气在高压下能够更多地进入焦炭的 气孔,导致焦炭中钾、钠含量都在增加,但焦炭中钾 的富集量在 1 000 ℃以后开始明显大于钠的富集量, 本文提出的推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此现象. 可见在高 炉冶炼时选择低灰分的焦炭和降低软熔带厚度对减 少碱金属的危害是比较有利的. 3. 2 存在 CO2 条件下钾、钠蒸气对焦炭气化反应 的影响 钾、钠都对焦炭气化反应起到了催化作用,催化 作用机理包括电子迁移理论( 催化剂分子为碱金属 碳酸盐) 、氧迁移理论( 碱金属单质与吸附氧的结 合,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增加了活性中心) 和层间化 合物( KCx,NaCx ) 催化理论[13--14],本实验中无碱金 属碳酸盐也未发现层间化合物,说明催化机理应属 于氧迁移催化理论. 在体系中等量的钾、钠蒸气存 在时,钾对焦炭破坏比钠更为严重的原因包括: ( 1) 钾在焦炭上的吸附量和扩散程度明显大于钠,催化 点的增多和催化面积的扩大都会加强催化效果; ( 2) 钾和焦炭中灰分结合后形成钾霞石体积膨胀导 致焦炭中微裂纹增多,使得 CO2 更容易进入焦炭内 部加剧气化反应. 可见在高炉碱金属富集严重的区 域,钾、钠对焦炭破坏作用的不同需引起冶金工作者 的重视,高炉操作时要明确区分入炉钾负荷和钠负 荷,尤其是严格控制入炉钾负荷. 3. 3 钾蒸气量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影响 通过本文 2. 3 的实验可知,当体系中钾蒸气超 过 3% 后,焦炭气化反应明显加剧,这是由于随着体 系中钾蒸气量的增加,焦炭中吸收的化学结合态碱 也明显增多,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增强,并且 随着钾霞石的生成焦炭裂纹扩展气体通道增加,也 使得 CO2 更容易扩散和反应. 图 7 是体系中钾蒸气 量为 3% 和 5% 时反应后焦炭微观形貌的比较,可见 后者比前者形成了更多的气孔. 当体系中钾超过 5% 后,焦炭的气化反应基本不再加剧,到 8% 时 CRI 反而略有降低. 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反应速率 的增加,生成的 CO 量越来越多,CO 不能及时地从 焦炭的气孔扩散出去,焦炭及气孔表面被大量的 CO 覆盖,增加了 CO2 的扩散阻力,从而使得反应性增 加的趋势减缓; 另一方面通过化学分析可知本实验 用焦炭灰分的平均质量分数为 12. 6% ,灰 分 中 Al2O3 的平均质量分数为 34% ,SiO2 为 46% ,则 200 g焦样中形成最大量的钾霞石所需吸附到焦炭 中的单质钾为 6. 552 g,本实验钾蒸气量超过 5% ( 气固体系中钾单质 10 g,吸附到焦炭上的质量小于 ·33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