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期 田家林,等:南京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37 2.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欠缺。南京建设国家综 合性科技中心的基础较好,但存在“国家大科学装置 三、南京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问 数量不足”这一短板,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尚未实现 “零突破”。工信部审定的9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 题的成因 心,没有1家设立在南京。就省内看,南京市省级及 (一)资金链融合度不足以支撑高水平与长周期科 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数量低于无锡和苏州,约是苏州 技研发投入 的一半,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也少于无锡和苏州。 南京资金链融合度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其 3.学科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南京是全 一,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有待持续提升。2018年, 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资源 南京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多,条件好,潜力大,目前拥有高校53所,每万人大 的比例约为5%,低于武汉的6.54%。而深圳近五 学生和研究生数量等多项指标长期位居全省首位, 年来一直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总额达 聚集了丰富的创新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南京有 940亿元,年均增长50%。只有大力度投入才能支 12所大学3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但从学科对产 撑高水平创新。南京应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作为 业的支持来看,42%的“一流学科”与主导产业领域 战略投资,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拿出敢为天下先 无关。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金融和科技 的魄力,对科技投入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第 服务等领域内产业都缺乏优势学科的支持。高校 二,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南京创业投资基金规 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够高,科研成果 模较小,科技金融对产业企业创新的支持机制还有 应用转化率普遍只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应 待健全。科技金融对南京中小企业的支持还远远 用落地在南京的仅有40%,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 不够。 公里”的问题未真正解决。 (二)外部合作能力不足以支撑高水平与高规格创 (二)产业链拉动力不强 新平台建设 1.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慢。虽然南京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 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占 不断发展,开放创新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然趋 比接近60%,高于上海(42.1%)和苏州(28.1%), 势。南京重视创新国际化发展,加速集聚全球创新 传统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较慢,高技术产业占比有 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南京的创新发展还 待进一步提升。作为“软件名城”,南京在软件与信 是不能满足产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需要。南 息服务领域缺少像百度、腾讯、阿里这样的行业领 京在发展国际化总部经济方面表现欠佳,世界500 军型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落户南京的人工智能 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数量不够多。虽然 产业项目较少,规模较小。 南京也在积极链接国际资源,但是尚未建立海外创 2.企业创新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创新型 新中心和国际产业孵化园,国际合作的科技项目也 企业数量不够多,与苏州、深圳相比,南京高新技术 较少。外部合作能力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对 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比较少。二是全市企业创新 接国内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无法吸 研发投入比例偏低,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纳相关领域顶级科学家和团队并与之展开合作,因 R&D投入仅占全市R&D投入的45%,而苏州为 此无法支撑高水平与高规格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85.1%,深圳则高达90.2%。 (三)知识产权管理创新能力不足以支撑高质量科 3.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不高。高新园区是产 技成果转化 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南京高新园区产业布局 知识产权管理的实效性对地方技术创新向产 较为分散,协同程度不高,高新园区之间存在产业 业创新的迈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管 同质现象,如新港高新园、江宁开发区高新园、麒麟 理缺乏实效性,一方面无法有效推动先进思想与领 高新区等都将人工智能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同质 先技术的产生,另一方面也无法支撑高水平与高质 竞争会导致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分散,不利于产业整 量的成果转化,从而使大量科技成果沦为沉没成 体竞争力的提升。园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 本。与很多城市相比,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知识 间的互动和联系也有待加强。 产权管理明显缺乏创新性。第1期 田家林,等:南京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2.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欠缺。南京建设国家综 合性科技中心的基础较好,但存在“国家大科学装置 数量不足”这一短板,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尚未实现 “零突破”。工信部审定的9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 心,没有1家设立在南京。就省内看,南京市省级及 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数量低于无锡和苏州,约是苏州 的一半,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也少于无锡和苏州。 3.学科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南京是全 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资源 多,条件好,潜力大,目前拥有高校53所,每万人大 学生和研究生数量等多项指标长期位居全省首位, 聚集了丰富的创新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南京有 12所大学3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但从学科对产 业的支持来看,42%的“一流学科”与主导产业领域 无关。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金融和科技 服务等领域内产业都缺乏优势学科的支持。高校 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够高,科研成果 应用转化率普遍只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应 用落地在南京的仅有40%,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 公里”的问题未真正解决。 (二)产业链拉动力不强 1.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慢。虽然南京 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占 比接近60%,高于上海(42.1%)和苏州(28.1%), 传统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较慢,高技术产业占比有 待进一步提升。作为“软件名城”,南京在软件与信 息服务领域缺少像百度、腾讯、阿里这样的行业领 军型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落户南京的人工智能 产业项目较少,规模较小。 2.企业创新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创新型 企业数量不够多,与苏州、深圳相比,南京高新技术 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比较少。二是全市企业创新 研发投入比例偏低,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投入仅占全市R&D投入的45%,而苏州为 85.1%,深圳则高达90.2%。 3.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不高。高新园区是产 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南京高新园区产业布局 较为分散,协同程度不高,高新园区之间存在产业 同质现象,如新港高新园、江宁开发区高新园、麒麟 高新区等都将人工智能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同质 竞争会导致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分散,不利于产业整 体竞争力的提升。园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 间的互动和联系也有待加强。 三、南京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问 题的成因 (一)资金链融合度不足以支撑高水平与长周期科 技研发投入 南京资金链融合度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其 一,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有待持续提升。2018年, 南京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的比例约为5%,低于武汉的6.54%。而深圳近五 年来一直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总额达 940亿元,年均增长50%。只有大力度投入才能支 撑高水平创新。南京应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作为 战略投资,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拿出敢为天下先 的魄力,对科技投入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第 二,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南京创业投资基金规 模较小,科技金融对产业企业创新的支持机制还有 待健全。科技金融对南京中小企业的支持还远远 不够。(二)外部合作能力不足以支撑高水平与高规格创 新平台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 不断发展,开放创新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然趋 势。南京重视创新国际化发展,加速集聚全球创新 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南京的创新发展还 是不能满足产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需要。南 京在发展国际化总部经济方面表现欠佳,世界500 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数量不够多。虽然 南京也在积极链接国际资源,但是尚未建立海外创 新中心和国际产业孵化园,国际合作的科技项目也 较少。外部合作能力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对 接国内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无法吸 纳相关领域顶级科学家和团队并与之展开合作,因 此无法支撑高水平与高规格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三)知识产权管理创新能力不足以支撑高质量科 技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管理的实效性对地方技术创新向产 业创新的迈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管 理缺乏实效性,一方面无法有效推动先进思想与领 先技术的产生,另一方面也无法支撑高水平与高质 量的成果转化,从而使大量科技成果沦为沉没成 本。与很多城市相比,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知识 产权管理明显缺乏创新性。 3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