宀学刊x2年第4期 生命的忧思与本真的追求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周黄琴 摘要: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消极没落,而是一种积极探讨人生意义与本真生活的哲学。当世人 在错误观念的导引下,纷纷堕入物欲的追逐与观念的紛争之中,以致社会动乱不堪,生命本真的意义完 全被遮蔽与破坏。庄子以其敏锐的泂察力窥视到人类异化发展的趋向,并用批判的手段不断揭露出社 会发展过程中违背人性的方面,试图由此来唤醒人类被遮蔽的本性,使人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家园 关键词:物欲;相对;本真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2)04-0102-06 自有意识以来,人类就不停地探寻着生命的来源与意义,即人从何而来,将归何处以及其意义性。 这一系列的问题曾令无数思想家为之殚精竭虑,而庄子乃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可世人 却曾一度把庄子的生命哲学曲解为消极没落的阿Q精神。然而,当笔者重归《庄子》文本时,则发现它却 给人展现出内容无比丰富、意义极为深远的人生世界图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生存境遇的忧虑 人既是庄子哲学的起点,也是庄子哲学的归宿,甚至可以说,整部《庄子》就是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 哲学。其实,在人类的早期时代,就开启了对生命的思索。当弱小之人面对极其强大的外在之物时,其 不得不把自己的生命寄托给更强大的“天”或“帝”,甚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秩序都是依此而建立起来。 如据《尚书》的记载,汤在征伐前就曾对土兵说:“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 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由此可见,人因信仰而获得安定与救赎。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理性的觉醒,原始宗教的神圣性出现了瓦解,从而导致人的精神世 界陷于迷乱与无序之中。所以,孔子想通过“仁”与“礼”来重构社会的安定,而老子就想用“道”来为社 会重构秩序,可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没有阻止诸侯混战的发生。到战国时,社会陷 入更残酷的混乱之中,真可谓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对此,《庄子》篇有一定的描述,如“今世殊死者相 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2。而且,从《左传》与《史记》的资料记载上看,相对来说,春秋时 的战争,其规模与死伤程度都相对比较小,但战国混战的残忍性是无法比拟的,乃至“一坑便是数十万 人。”这种悲惨的生存境遇无不激起性情中的庄子对生命境遇的忧虑与生命价值的思考。 在庄子看来,忧患无处不在,“人之生也,与忧俱生。”然“寿者憕悟,久优不死,何之苦也!”(《至 乐》)可见,庄子不仅对人生产生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对忧患人生的存在价值也提出了质问。虽然 徐复观曾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忧患意识”,如《易传》早就提出《易经》之作是缘起于人的“忧 收稿日期:2012-05-23 作者简介:周黄琴(1973-),女,湖南株洲人,肇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中山大学中囚晢学博士研究生,肇庆 526061。 102i;; 学州20l2年第4期 生命 的忧 思与本真 的追 求 — — 论 庄子 的人 生哲 学 周黄琴 摘 要 :庄 子的人 生哲学不是 消极没 落,而是一种积极探讨人 生意 义与本 真生 活的哲 学。 当世人 在错误观念 的导引下,纷纷 堕入物欲 的追逐 与观 念的纷争之 中,以致社会 动乱不堪 ,生命本真 的意 义完 全被遮蔽与破 坏。庄 子以其敏锐 的洞察 力窥视到人类异化 发展 的趋 向,并 用批 判的手段 不断揭露 出社 会 发展过程 中违 背人性 的方面,试图 由此来唤醒人 类被遮 蔽的本性 ,使人重新回归到本真的 家园。 关键词 :物欲 ;相对 ;本真 中图分 类号 :B223.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4 —0102—06 自有意识以来 ,人类就不停地探寻着生命的来源与意义 ,即人从何而来 ,将 归何处 以及其意义性。 这一系列的问题曾令无数思想家为之殚精竭虑 ,而庄子乃是中国传统思想 中最为突 出的代表 ,可世人 却 曾一度把庄子的生命哲学曲解为消极没落的阿Q精神 。然而 ,当笔者重归《庄子》文本时 ,则发现它却 给人展现出内容无 比丰富、意义极为深远的人生世界图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 、 生存境遇的忧虑 人既是庄子哲学的起点 ,也是庄子哲学的归宿,甚至可以说,整部《庄子》就是关于人类生存问题 的 哲学。其实 ,在人类 的早期时代 ,就开启 了对生命的思索 。当弱小之人面对极其强大的外在之物 时,其 不得不把 自己的生命寄托给更强大 的“天”或 “帝”,甚 至整个 国家 的社会秩序都 是依此而建立起来。 如据《尚书》的记载 ,汤在征伐前就曾对士兵说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有夏多罪 ,天命殛之 ……夏氏有 罪 ,予畏上帝 ,不敢不正。”…由此可见 ,人 因信仰而获得安定与救赎。 然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理性的觉醒 ,原始宗教的神圣性出现 了瓦解,从 而导致人的精神世 界陷于迷乱与无序之 中。所 以,孔子想通过“仁”与“礼”来重构社会的安定 ,而老子就想用“道”来为社 会重构秩序,可是 ,他们的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也没有阻止诸侯混战的发生。到战 国时,社会 陷 入更残酷的混乱之中,真可谓是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对此 ,《庄子》篇有一定的描述 ,如“今世殊死者相 枕也 ,桁杨者相推也 ,刑戮者相望也”_2J。而且 ,从《左传》与《史记》的资料记载上看 ,相对来说 ,春秋时 的战争 ,其规模与死伤程度都相对比较小 ,但战国混战的残忍性是无法比拟 的,乃至“一坑便是数十万 人。”这种悲惨的生存境遇无不激起性情中的庄子对生命境遇的忧虑与生命价值的思考 。 在庄子看来,忧患无处不在,“人 之生也 ,与忧俱生。”然 “寿者恬 恬,久忧不死 ,何 之苦也 !”(《至 乐》)可见 ,庄子不仅对人生产生出强烈 的忧患意识 ,而且对忧患人生的存在价值也提出了质问。虽然 , 徐复观曾认 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忧患意识”,如《易传》早就提出《易经》之作是缘起于人的“忧 收稿 日期 :2012—05—23 作者简介:周黄琴(1973一),女,湖南株洲人,肇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研 究生,肇庆, 52606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