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私學教育的發展有密切之關係”。因為不是明確的文獻證據,是間接推論,筆者 拜讀之後,覺得說服力不強 筆者之所以認為陸德明始于東晉晉元帝之說是可信的,是因為: 第一,《經典釋文·序錄》:“余少愛墳典,留意藝文(按:即經籍)。粤以 癸卯之歲,承乏上庠。”也就是說,在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陸德明曾 經擔任國子助教。又據《舊唐書·徐文逹傳》:“時人稱文逹之《左氏》、禇徽之 《禮》、魯達之《詩》、陸徳明之《易》,皆為一時之最。”也就是說,陸德明對 《易》的硏究非常精深,舉世無匹。陸德明具有這兩種專業身份,他對於王弼《易》 何時立於學官的記述應是比較可信的 第二,《晉書·荀崧傳》:“元帝踐阼,征拜尚書僕射。時方修學校,簡省博 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 《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 凡九人。其《儀禮》、《公羊》、《榖梁》及鄭《易》,皆省不置。崧以為不可,乃 上疏曰: 自丧亂以来,儒學尤寡。今處學則闕朝廷之秀,仕朝則廢儒學之俊。……太 學有石經古文先儒典訓。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顔、尹之徒,章句 傳注聚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置十九 人,今《五經》合九人,凖古計今,猶未能半。宜及節省之制,以時施行。今九 人以外,猶宜増四,願陛下萬機餘暇,時垂省覽。宜為鄭《易》置博士一人,鄭 《儀禮》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博士一人,《榖梁》博士一人。……詔曰:《榖 梁》膚淺,不足置博士,餘如奏。會王敦之難,不行。”③ 按:《荀崧傳》中的“置《周易》王氏”,這個“王氏”,是指王肅還是指 王弼,學者看法不一。余嘉錫先生認為這個王氏是指王弼。其《四庫提要辨證 周易正義》云:“東晉博士九人,《周易》唯有王氏。觀陸澄言‘泰元(按:東 晉孝武帝年號)立王肅《易》,以其在玄、弼之間’,則元帝時所立,實是弼注。”‘周 予同先生也認為是指王弼,見其皮錫瑞《經學歷史注》的162頁,只是沒有說明 理由。筆者贊同余嘉錫、周予同先生的看法。為了避免斷章取義,茲更摘引《南 (南朝陳)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頁1。 3(後晋)到响等:《售唐》(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真4943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頁7。 22 私學教育的發展有密切之關係”。因為不是明確的文獻證據,是間接推論,筆者 拜讀之後,覺得說服力不強。 筆者之所以認為陸德明始于東晉晉元帝之說是可信的,是因為: 第一,《經典釋文·序錄》:“余少愛墳典,留意藝文(按:即經籍)。粵以 癸卯之歲,承乏上庠。”①也就是說,在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陸德明曾 經擔任國子助教。又據《舊唐書·徐文逺傳》:“時人稱文逺之《左氏》、褚徽之 《禮》、魯達之《詩》、陸徳明之《易》,皆為一時之最。”②也就是說,陸德明對 《易》的研究非常精深,舉世無匹。陸德明具有這兩種專業身份,他對於王弼《易》 何時立於學官的記述應是比較可信的。 第二,《晉書·荀崧傳》:“元帝踐阼,征拜尚書僕射。時方修學校,簡省博 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 《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 凡九人。其《儀禮》、《公羊》、《榖梁》及鄭《易》,皆省不置。崧以為不可,乃 上疏曰: 自丧亂以来,儒學尤寡。今處學則闕朝廷之秀,仕朝則廢儒學之俊。……太 學有石經古文先儒典訓。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顔、尹之徒,章句 傳注衆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置十九 人,今《五經》合九人,凖古計今,猶未能半。宜及節省之制,以時施行。今九 人以外,猶宜増四,願陛下萬機餘暇,時垂省覽。宜為鄭《易》置博士一人,鄭 《儀禮》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博士一人,《榖梁》博士一人。……詔曰:《榖 梁》膚淺,不足置博士,餘如奏。會王敦之難,不行。”③ 按:《荀崧傳》中的“置《周易》王氏”,這個“王氏”,是指王肅還是指 王弼,學者看法不一。余嘉錫先生認為這個王氏是指王弼。其《四庫提要辨證· 周易正義》云:“東晉博士九人,《周易》唯有王氏。觀陸澄言‘泰元(按:東 晉孝武帝年號)立王肅《易》,以其在玄、弼之間’,則元帝時所立,實是弼注。”④周 予同先生也認為是指王弼,見其皮錫瑞《經學歷史注》的 162 頁,只是沒有說明 理由。筆者贊同余嘉錫、周予同先生的看法。為了避免斷章取義,茲更摘引《南 ①(南朝陳)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9 月),頁 1。 ②(後晋)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5 月),頁 4943。 ③(唐)房玄齡等:《晉書·荀崧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11 月),頁 1976。 ④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5 月),頁 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