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品等说法。自20世纪末至今日,随着出土新资料天尊地卑’一章应作于惠施“历物’之前,即战国 的发现,孔子与《易传》关系问题的讨论又被掀起,前期”⑥。“要之,《周易辞》,至少《系辞》的若 不少学者根据新出土帛书《易传》等材料,回归司干章节,应先于庄惠,是战国前期的著作。”⑦他 马氏旧说,主张孔子作《易传》。① 在进行翔实考证后,得出结论“总之,我们虽然不 张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建构其晢学体系时,能完全肯定《周易大传》是孔子所作,但可以肯定 目睹了中西文化会通下古史辨派兴盛及其提倡辨《周易大传》的大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三传弟 章学术考辨源流对于传统经学研究方式的冲击。子所编纂的,是战国前期至中后期的著作。”⑧ 受其影响,张先生1931年在《大公报·学副刊》 关于《易传》作者,张先生在《易传与中国文化 上发表了《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一文,后被选的优良传统》文中,提出“《易传》可能是颜氏之 入《古史辨》第四册中,但未直接参加关于《周易》儒'的遗著”。他说,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在这八 经传作者的讨论。他在早期撰写《中国晢学大儒之中,孟氏、孙氏(荀子)声望最著。《易传》中所 纲》、《天人五论》时更多关注的是《易传》范畴和命表现的思想观点,既不同于孟,也不同于荀,而与 题意义及其运用,对于《易传》作者成书年代等问《论语》所记载的孔子学说有一致之处者较多,《系 题未进行考辨,如他在《中国哲学大纲》之《大化论辞上》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 篇》中,将《荀子》置于《易传》之前,在其后《附注》爱’,颇与《论语》所载颜渊的精神境界相似 中,作了更正,他说:“今按《周易·系辞传》的年代以,《易传》与颜氏之儒’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 应早于荀子,此处将《系辞传》置于荀子之后,有系。”⑨虽然张先生未能以铁的证据对其他观点 误。应将《系辞传》提前叙述。”②一直到20世纪 驳斥,但提出《易传》可能是颜氏之儒的遗著 8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才对《易传》争议的问题作不失为一家之说。后来,他仔细阅读《易传》内容 了回应。 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开始赞同高亨的观点,他说 张先生以文献资料为据对于《周易》经传进行“《史记》、《汉书》所记传《易》的经师中,最有名的 了考辨,提出“《周易古经》不能晚于周成王时代,是子弓,荀子多次以子弓与仲尼并称,其所称赞的 是西周前期的作品”③。“《系辞》和《彖传》基本上子弓是否骄臂子弓,亦无确证。高享《周易大传今 是战国时代的作品。”《系辞》“著作年代在老子以注》以为,“《彖传》可能是骄臂子弓所作’,有一定 后,惠子庄子以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关于的根据。《系辞》《文言》亦可能是子弓师徒的著 《文言》和《象传》,没有直接材料。《文言》与《系作。⑩ 辞》相类,《象传》与《彖传》相类,应当是战国中后 在这个问题上张先生驳斥了李镜池和郭沫若 期的作品。从《象传》的内容看,可能较《彖传》晚的观点 些。”④20世纪90年代,张先生仍然坚持战国说 李镜池主张《易传》成书于秦汉期间。如 但进一步细化并推进这一观点,提出“公孙尼是孔1930年所写的《易传探源》一文中认为,《象传》 子的再传弟子或三传弟子,《系辞》文句为公孙尼《象传》“其年代当在秦汉间”,《系辞》、《文言》,“年 所采,当早于公孙尼子”。⑤“《系辞》上篇,至少代当在史迁之后,昭宣之间”;《说卦》、《序卦》与 ①参见李学勤《易传的年代问题》、《出土简帛与易》(见其《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吕绍纲《系辞传 属儒不属道》(见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2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郭沂《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 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见朱伯崑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②《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③《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年版,第288页 ④《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第218 219页 ⑤《(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3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4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5页 ⑨《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589页 ⑩《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5页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品等说法。自 20 世纪末至今日 ,随着出土新资料 的发现 ,孔子与《易传》关系问题的讨论又被掀起 , 不少学者根据新出土帛书《易传》等材料 ,回归司 马氏旧说 ,主张孔子作《易传》。① 张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建构其哲学体系时 , 目睹了中西文化会通下古史辨派兴盛及其提倡辨 章学术考辨源流对于传统经学研究方式的冲击。 受其影响 ,张先生 1931 年在《大公报·文学副刊》 上发表了《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一文 ,后被选 入《古史辨》第四册中 ,但未直接参加关于《周易》 经传作者的讨论。他在早期撰写《中国哲学大 纲》《、天人五论》时更多关注的是《易传》范畴和命 题意义及其运用 ,对于《易传》作者成书年代等问 题未进行考辨 ,如他在《中国哲学大纲》之《大化论 篇》中 ,将《荀子》置于《易传》之前 ,在其后《附注》 中 ,作了更正 ,他说“: 今按《周易·系辞传》的年代 应早于荀子 ,此处将《系辞传》置于荀子之后 ,有 误。应将《系辞传》提前叙述。”② 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发表的文章中 ,才对《易传》争议的问题作 了回应。 张先生以文献资料为据对于《周易》经传进行 了考辨 ,提出“《周易古经》不能晚于周成王时代 , 是西周前期的作品”③。“《系辞》和《彖传》基本上 是战国时代的作品。”《系辞》“著作年代在老子以 后 ,惠子庄子以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关于 《文言》和《象传》,没有直接材料。《文言》与《系 辞》相类《, 象传》与《彖传》相类 ,应当是战国中后 期的作品。从《象传》的内容看 ,可能较《彖传》晚 些。”④ 20 世纪 90 年代 ,张先生仍然坚持战国说 , 但进一步细化并推进这一观点 ,提出“公孙尼是孔 子的再传弟子或三传弟子《, 系辞》文句为公孙尼 所采 ,当早于公孙尼子”。⑤“《系辞》上篇 ,至少 ‘天尊地卑’一章应作于惠施‘历物’之前 ,即战国 前期”⑥。“要之《, 周易·系辞》,至少《系辞》的若 干章节 ,应先于庄惠 ,是战国前期的著作。”⑦ 他 在进行翔实考证后 ,得出结论“: 总之 ,我们虽然不 能完全肯定《周易大传》是孔子所作 ,但可以肯定 《周易大传》的大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三传弟 子所编纂的 ,是战国前期至中后期的著作。”⑧ 关于《易传》作者 ,张先生在《易传与中国文化 的优良传统》一文中 ,提出“《易传》可能是‘颜氏之 儒’的遗著”。他说 ,孔子之后 ,儒分为八“, 在这八 儒之中 ,孟氏、孙氏(荀子)声望最著。《易传》中所 表现的思想观点 ,既不同于孟 ,也不同于荀 ,而与 《论语》所记载的孔子学说有一致之处者较多《, 系 辞上》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 爱’,颇与《论语》所载颜渊的精神境界相似。所 以《, 易传》与‘颜氏之儒’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 系。”⑨ 虽然张先生未能以铁的证据对其他观点 一一驳斥 ,但提出《易传》可能是颜氏之儒的遗著 , 不失为一家之说。后来 ,他仔细阅读《易传》内容 , 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开始赞同高亨的观点 ,他说 : “《史记》《、汉书》所记传《易》的经师中 ,最有名的 是子弓 ,荀子多次以子弓与仲尼并称 ,其所称赞的 子弓是否 臂子弓 ,亦无确证。高亨《周易大传今 注》以为‘,《彖传》可能是 臂子弓所作’,有一定 的根据。《系辞》《文言》亦可能是子弓师徒的著 作。”λυ 在这个问题上张先生驳斥了李镜池和郭沫若 的观点。 李镜池主张《易传》成书于秦汉期间。如 1930 年所写的《易传探源》一文中认为《, 彖传》、 《象传》“其年代当在秦汉间”《, 系辞》《、文言》“, 年 代当在史迁之后 ,昭宣之间”《; 说卦》《、序卦》与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5 页。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589 页。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5 页。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4 页。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3 页。 《〈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43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17 页 ,第 218 — 219 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88 页。 《中国哲学大纲》《, 张岱年全集》第二卷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163 页。 参见李学勤《易传的年代问题》《、出土简帛与易》(见其《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 1992 年版) ,吕绍纲《系辞传 属儒不属道》(见朱伯 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 2 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6 年版) 。郭沂《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 说 ———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见朱伯 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 3 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年版) 。 4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