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林忠军: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杂卦》,“在昭宣后”。60年代又说,“《彖传》和对于坚持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张先生以《系辞》 《象传》的大象,写于秦朝”。“《彖》、《象》二传是秦《文言》有“子曰”说明不是孔子所为,“如果《易传》 汉间作品”,《系辞》、《文言》是经师传《易》的语录十篇都是孔子自著,何以有些章节加上“子曰 遗说的辑录,即从田何到田王孙的口传易说。《说字?显然,孔子自己是不可能加上“子曰’二字的 卦》以下三篇,约在宣、元之间。张先生认为,他的如果《易传》十篇都是传《易》的经师依托孔子而写 这些结论恐不正确。①理由是,司马谈在《论六家的,何以有的章节加上‘曰’,有的章节不加‘子 要指》引过《系辞》文句,②司马迁明确讲过孔子曰’?⑦ 作《易传》诸篇,说明他“见过《彖》、《系辞》、《象》 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进一步印证了张先 《说卦》、《文言》等篇”,故“对于司马迁这句话随意生的观点,即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孔子学《易》、传 否认或随意曲解都是不对的”。③又《淮南子》引《易》事实可靠。帛书《易传》除了《系辞篇》与今本 述过《序卦》文句,陆贾《新语》之《道基》篇和《辩《系辞》内容大致相同外,其他五篇与今本《易传》 惑》篇引述《系辞》,“这些都足以证明《系辞》、《序完全不同,其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学生讨论易学问 卦》在汉初已有。如果认为《系辞》的仼代在史迁题。其中《要》最具有学术价值,专门描述孔子晚 之后,昭宣之间’,《序卦》仨昭宣后’,恐怕是疑古而学《易》情况,记录他对卜筮的理解、他的易学与 太勇,未免主观武断了”。④ 巫祝易学的区分以及易学境界观点等。关于孔子 郭沫若认为,《说卦传》以下三篇应该是秦以“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印证了 前的作品,而《彖》、《象》、《系辞》、《文言》则不能出司马迁关于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的说法; 于秦前,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关于孔子“损益之道”的记载,印证了《淮南子》 门徒在秦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象》在《彖》《说苑》引述不伪;关于“以德而占”的记载,印证 之后。对于《荀子呔略篇》有《彖传》文句,郭沫若《论语》“仁者不忧”和《易》“不占而已”的推断。因 说,“以荀子那样富于独创性的人,我们可以断定此,20世纪有的学者从否认《易传》为孔子之作出 他的话决不会是出于《易传》之剽窃”。张先生指发,继而认为孔子与《易》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说法 出:“我们不能因为荀子是一个富于独创性的思想不攻自破。张先生的观点是可信的 家,就断定《荀子》全书各篇都不会引用旧文。这 帛书《易传》公布后,张先生就帛书《系辞》等 条开端三字是‘易之咸’,这就足以表明,这条正是篇章中所涉及的疑难学术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 引述《周易》中《彖传》的文句而加以发挥。”⑤ 帛书《系辞》中使用了不同于今本的文字,如今本 当时学界流行两种倾向,一种是从否认《易“象”,帛本作“马”;今本“太极”,帛本作“大恒”。 传》为孔子所作,到否认孔子读《易》,其中最主要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张先生通过考察《礼记》中 的证据是以“易”读音“亦”,否定了《论语》中孔子“马”字可以解作筹码之义,肯定帛书《系辞》作 学易说法;一种仍然坚持孔子作《易传》。对于孔“马”,不是错写而是异文。⑧又以《老子》中“象” 子与易无关系的说法,张先生指出有人误读此段字屡见和《左传》中“易象”为根据,认为,《系辞》中 话,即根据《释文》“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的象字应是正文,而帛书的马字乃是异文,可能是 古”之文,将此段话读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辟某人的名讳而改象为马。⑨以《老子》中有恒道 矣”,以证明孔子未学易。他说:“‘鲁读易为亦’,或常道,说明恒字不是误字而是异文。比较《庄 是说鲁将易字读作亦,其本文也作易,作易不误。子》与《系辞》中的太极,将《庄子大宗师》“在太极 郑玄、何晏都肯定‘学易如字’,是正确的。”⑥而之先而不为高”看做“是针对《易系辞》所谓“易有 ①《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93-294页 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92页 ③《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1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1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17页 ⑥《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5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44页 ⑧《初观帛书〈系辞〉》,《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338页 ⑨同上 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杂卦》“, 在昭宣后”。60 年代又说 “, 《彖传》和 《象传》的大象 ,写于秦朝”。“《彖》《、象》二传是秦 汉间作品”《, 系辞》《、文言》是经师传《易》的语录 遗说的辑录 ,即从田何到田王孙的口传易说。《说 卦》以下三篇 ,约在宣、元之间。张先生认为 ,他的 这些结论恐不正确。① 理由是 ,司马谈在《论六家 要指》引过《系辞》文句 , ② 司马迁明确讲过孔子 作《易传》诸篇 ,说明他“见过《彖》《、系辞》《、象》、 《说卦》《、文言》等篇”,故“对于司马迁这句话随意 否认或随意曲解 ,都是不对的”。③ 又《淮南子》引 述过《序卦》文句 ,陆贾《新语》之《道基》篇和《辩 惑》篇引述《系辞》“, 这些都足以证明《系辞》《、序 卦》在汉初已有。如果认为《系辞》的年代‘在史迁 之后 ,昭宣之间’《, 序卦》‘在昭宣后’,恐怕是疑古 太勇 ,未免主观武断了”。④ 郭沫若认为《, 说卦传》以下三篇应该是秦以 前的作品 ,而《彖》《、象》《、系辞》《、文言》则不能出 于秦前 ,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 门徒在秦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 象》在《彖》 之后。对于《荀子·大略篇》有《彖传》文句 ,郭沫若 说“, 以荀子那样富于独创性的人 ,我们可以断定 他的话决不会是出于《易传》之剽窃”。张先生指 出“: 我们不能因为荀子是一个富于独创性的思想 家 ,就断定《荀子》全书各篇都不会引用旧文。这 条开端三字是‘易之咸’,这就足以表明 ,这条正是 引述《周易》中《彖传》的文句而加以发挥。”⑤ 当时学界流行两种倾向 ,一种是从否认《易 传》为孔子所作 ,到否认孔子读《易》,其中最主要 的证据是以“易”读音“亦”,否定了《论语》中孔子 学易说法 ;一种仍然坚持孔子作《易传》。对于孔 子与易无关系的说法 ,张先生指出有人误读此段 话 ,即根据《释文》“学易 ,如字 ,鲁读易为亦 ,今从 古”之文 ,将此段话读为“五十以学 ,亦可以无大过 矣”,以证明孔子未学易。他说“: ‘鲁读易为亦’, 是说鲁将易字读作亦 ,其本文也作易 ,作易不误。 郑玄、何晏都肯定‘学易如字’,是正确的。”⑥ 而 对于坚持孔子作《易传》的说法 ,张先生以《系辞》 《文言》有“子曰”说明不是孔子所为“, 如果《易传》 十篇都是孔子自著 ,何以有些章节加上‘子曰’二 字 ? 显然 ,孔子自己是不可能加上‘子曰’二字的。 如果《易传》十篇都是传《易》的经师依托孔子而写 的 ,何以有的章节加上‘子曰’,有的章节不加‘子 曰’?”⑦ 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 ,进一步印证了张先 生的观点 ,即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孔子学《易》、传 《易》事实可靠。帛书《易传》除了《系辞篇》与今本 《系辞》内容大致相同外 ,其他五篇与今本《易传》 完全不同 ,其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学生讨论易学问 题。其中《要》最具有学术价值 ,专门描述孔子晚 而学《易》情况 ,记录他对卜筮的理解、他的易学与 巫祝易学的区分以及易学境界观点等。关于孔子 “老而好易 ,居则在席 ,行则在囊”的记载 ,印证了 司马迁关于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的说法 ; 关于孔子“损益之道”的记载 ,印证了《淮南子》、 《说苑》引述不伪 ;关于“以德而占”的记载 ,印证了 《论语》“仁者不忧”和《易》“不占而已”的推断。因 此 ,20 世纪有的学者从否认《易传》为孔子之作出 发 ,继而认为孔子与《易》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说法 不攻自破。张先生的观点是可信的。 帛书《易传》公布后 ,张先生就帛书《系辞》等 篇章中所涉及的疑难学术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 帛书《系辞》中使用了不同于今本的文字 ,如今本 “象”,帛本作“马”;今本“太极”,帛本作“大恒”。 学界对此众说纷纭 ,张先生通过考察《礼记》中 “马”字可以解作筹码之义 ,肯定帛书《系辞》作 “马”,不是错写而是异文。⑧ 又以《老子》中“象” 字屡见和《左传》中“易象”为根据 ,认为《, 系辞》中 的象字应是正文 ,而帛书的马字乃是异文 ,可能是 辟某人的名讳而改象为马。⑨ 以《老子》中有恒道 或常道 ,说明恒字不是误字而是异文。比较《庄 子》与《系辞》中的太极 ,将《庄子·大宗师》“在太极 之先而不为高”看做“是针对《易系辞》所谓‘易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同上。 《初观帛书〈系辞〉》《,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338 页。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44 页。 《〈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5 页。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17 页。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15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15 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92 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93 —294 页。 第 6 期 林忠军 :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4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