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外新书评介· 张曙光著《经济冷战:美国对华经济禁运和中苏同盟》 Shu Guang Zhang,Economic Cold War:A mericas Economic Embargo against China and the SingSoviet Alliance,1949-1963 Washington.D.C.and Stanford.Calif.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Stanford Universi- ty Press,2001,xvi+375,Preface 陈 兼 中苏同盟的兴衰,在冷战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苏两国在同盟形成之 时都曾宣称,它们之间的“兄弟般团结”是“永恒的”与“牢不可破的”。然而,不过十年间,中苏同盟关系己 出现了严重裂痕。到60年代末,两国关系甚至达到了反目为仇、兵戎相见的地步。中苏同盟的瓦解对冷战的发 展影响至为深刻。它不仅实质性地改变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冷战中两 大阵营对峙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及制度对立的性质,因而使得冷战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演变为一个同常规 性国际对抗有着更多共同点的历史事件。正是在这里,人们可以发现冷战最终以苏联及其集团的瓦解而结束的 一个重要线索。 正是由于中苏同盟兴衰的重要性,学术界对此从来便是重视的。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 中在意识形态因素、双方对各自国家利益认识与界定的异同、两因国内政治发展对联盟政策的制约以及领导人 的个性等方面。一些学者曾对中苏关系中的经济因素进行过探讨,但几乎没有人将美国对华经济制裁对中苏同 盟关系的影响当做研究的重点。因此,张曙光的新著(以下简称“张著”可以说是这方面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 的著作。 在国际关系史和中美关系史领域,张曙光是旅美中国学者中最有建树者之一,现任马里兰大学美国外交史 教授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早在1992年出版的《過制与战略文化:1949H958年的中美对抗 研究》一书中,他便一反以往国际关系学关于在国际对抗中“遏制”只能是一方的行为特征、而另一方则必然 处于攻势地位的常论,强调指出,冷战初期中美双方其实都不具有对方所理解的那种进攻性和扩张性意图,而 双方的政策设计本质上都有着一种“遏制”对方的非进攻性特征,中美之间冲突与对抗发生的原因在于造成双 方“误读”对方意图的深层文化背景。在《毛泽东的军事浪漫主义:中国与朝鲜战争》一书中,张曙光又通过 分析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以“弱国能够打败强国”为主要特征的战略制定与战争动员,进一步强调了在国际关 系研究中引入“文化”因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①本书是张曙光从“文化因素”视角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进行 研究的新成果。 张著对于美国对华禁运和中苏同盟关系的探讨,是围绕着三个互有联系又互不相同的层面展开的。第一个 层面,是关于美国决策者为什么实行对华经济禁运以及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如何看待禁运并在国内外采取相应 对策的史实描述,第二个层面,是对于禁运对冷战中两大联盟关系美国与西方盟国关系及中苏同盟关系 —所产生影响的分析;第三个层面,则是以上述讨论为基础,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因—尤其 是“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的探讨。 在阐述美国决策者为什么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作出对新中国实行全面经济禁运的决策时,张曙光 着重对他们当时所面临的各种决策选择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中苏同盟缔结及朝鲜战争发 生后,美国决策者便逐步将对华战略纳入了在全球范围遏制“苏联势力及共产主义扩张”的轨道,对新中国实 Shu Guang Zhang,Deterrence and Strategic Culture:ChineseAmerican Confrontations.1949-1958.Ithaca:Cornell U- niversity Press,1992.Shu Guang Zhang,Mao's Military Romanticism:China and the Korean War.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5. ·18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国外新书评介· 张曙光著《经济冷战: 美国对华经济禁运和中苏同盟》 Shu Guang Zhang , Economic Col d W ar : A mericaπs Economic Embargo agai nst Chi na and the S i no2Soviet A lliance , 1949 —1963. Washington , D. C. and Stanford , Calif.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Stanford Universi2 ty Press , 2001 , xvi + 375 , Preface. 陈 兼 中苏同盟的兴衰 , 在冷战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 , 中苏两国在同盟形成之 时都曾宣称 , 它们之间的“兄弟般团结”是“永恒的”与“牢不可破的”。然而 , 不过十年间 , 中苏同盟关系已 出现了严重裂痕。到 60 年代末 , 两国关系甚至达到了反目为仇、兵戎相见的地步。中苏同盟的瓦解对冷战的发 展影响至为深刻。它不仅实质性地改变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 并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冷战中两 大阵营对峙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及制度对立的性质 , 因而使得冷战在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以后演变为一个同常规 性国际对抗有着更多共同点的历史事件。正是在这里 , 人们可以发现冷战最终以苏联及其集团的瓦解而结束的 一个重要线索。 正是由于中苏同盟兴衰的重要性 , 学术界对此从来便是重视的。但在以往的研究中 ,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 中在意识形态因素、双方对各自国家利益认识与界定的异同、两国国内政治发展对联盟政策的制约以及领导人 的个性等方面。一些学者曾对中苏关系中的经济因素进行过探讨 , 但几乎没有人将美国对华经济制裁对中苏同 盟关系的影响当做研究的重点。因此 , 张曙光的新著 (以下简称“张著”) 可以说是这方面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 的著作。 在国际关系史和中美关系史领域 , 张曙光是旅美中国学者中最有建树者之一 , 现任马里兰大学美国外交史 教授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早在 1992 年出版的《遏制与战略文化 : 1949 —1958 年的中美对抗 研究》一书中 , 他便一反以往国际关系学关于在国际对抗中“遏制”只能是一方的行为特征、而另一方则必然 处于攻势地位的常论 , 强调指出 , 冷战初期中美双方其实都不具有对方所理解的那种进攻性和扩张性意图 , 而 双方的政策设计本质上都有着一种“遏制”对方的非进攻性特征 , 中美之间冲突与对抗发生的原因在于造成双 方“误读”对方意图的深层文化背景。在《毛泽东的军事浪漫主义 : 中国与朝鲜战争》一书中 , 张曙光又通过 分析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以“弱国能够打败强国”为主要特征的战略制定与战争动员 , 进一步强调了在国际关 系研究中引入“文化”因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① 本书是张曙光从“文化因素”视角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进行 研究的新成果。 张著对于美国对华禁运和中苏同盟关系的探讨 , 是围绕着三个互有联系又互不相同的层面展开的。第一个 层面 , 是关于美国决策者为什么实行对华经济禁运以及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如何看待禁运并在国内外采取相应 对策的史实描述 ; 第二个层面 , 是对于禁运对冷战中两大联盟关系 ———美国与西方盟国关系及中苏同盟关系 ———所产生影响的分析 ; 第三个层面 , 则是以上述讨论为基础 , 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因 ———尤其 是“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 ———的探讨。 在阐述美国决策者为什么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作出对新中国实行全面经济禁运的决策时 , 张曙光 着重对他们当时所面临的各种决策选择进行了分析。他指出 ,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中苏同盟缔结及朝鲜战争发 生后 , 美国决策者便逐步将对华战略纳入了在全球范围遏制“苏联势力及共产主义扩张”的轨道 , 对新中国实 ·186 · ① Shu Guang Zhang , Deterrence and S trategic Cult ure : Chinese2A merican Conf rontations , 1949 —1958. Ithaca : Cornell U2 niversity Press , 1992. Shu Guang Zhang , Maoπs Military Romanticism : China and the Korean W ar. Lawrence :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 1995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