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结果,是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对社会的个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 个人修养提供动力。 3、社会实践是检验人生修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人生修养的水平或成果,是指人生修养所具备的功夫和境界,这种功夫和境界如何,不能单凭 自身的感觉和自我评价,必须通过社会实践,通过他人才能证实。这就是说,人生修养的功夫必然 转化为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思想道德能力,必须在他从事社会实践的具体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 4、社会实践是人生修养的根本目的。我们所提倡的人生修养,既不是将自己“修行”成“跳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凡脱俗的佛门高僧,也不是将自己“修炼”成为长生不老,装神弄鬼 的仙家道人,而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显示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为人 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人生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和实践过多种人生修养的方法。其中儒家所提倡和奉行的修养方法 影响最大,践履者最多,基本上符合人生修养的规律,被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人的修养实践证明是行 之有效的,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这里介绍一些古人最主要的修养方法。 1、学习的方法 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与愚昧无 知、不学无术相联系的。古希腊人有句名言:“知识即美德”。知识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总结 自己亲身实践的经验,得出来的知识叫“直接知识”,毛泽东称之为“真知”。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十 分有限的,因为个人的人生、能力、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去“亲口尝 尝”。另一条是学习,向书本学,向古人学,向外国学,向先进学,学习的来的知识叫“间接知 识”。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美德 关于学习,儒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孔子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大师,他十分强调人的学习。他 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同时又承认有“学而知之者”,就连他自己也是“学而知之 者”。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的一生是“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他不仅主张向书本学习,而且主张向实践学习,向其他人学习,指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常师”。 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认为人的“仁、义、礼、智”是先天就有的“良能”,可以不通过学 习就存在,但这个“良能”能不能在自己身保存并发挥出来,就看你学习和修养的功夫了。他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更加强调后天 的学习,通过学习,改掉自己先天的弱点。他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孔孟以后 的历代大儒,包括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都是十分重视学习 的。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使自己提高修养层次的最主要的方法之 2、“反身内省”的方法 这一方法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提法有:“克己”、“自讼”、“内省”等。这一方法旨在发挥人的 自觉性、自律性、主动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用人生标准对自己进行衡量、检查、反省,主动找出 自己的坏思想、坏念头、坏行为、坏毛病,并主动加以批评和克制。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的完善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他对颜渊说:“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主张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苛求别人,“躬 自厚而薄责小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依此孔子提出了“反身内省”的修养方法,他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 就应该反身内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过错,一旦发现了,就应该不怕改,“过则无惮改”。知过而 77 的结果,是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对社会的个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 个人修养提供动力。 3、社会实践是检验人生修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人生修养的水平或成果,是指人生修养所具备的功夫和境界,这种功夫和境界如何,不能单凭 自身的感觉和自我评价,必须通过社会实践,通过他人才能证实。这就是说,人生修养的功夫必然 转化为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思想道德能力,必须在他从事社会实践的具体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 4、社会实践是人生修养的根本目的。我们所提倡的人生修养,既不是将自己“修行”成“跳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凡脱俗的佛门高僧,也不是将自己“修炼”成为长生不老,装神弄鬼 的仙家道人,而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显示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为人 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人生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和实践过多种人生修养的方法。其中儒家所提倡和奉行的修养方法 影响最大,践履者最多,基本上符合人生修养的规律,被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人的修养实践证明是行 之有效的,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这里介绍一些古人最主要的修养方法。 1、学习的方法 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与愚昧无 知、不学无术相联系的。古希腊人有句名言:“知识即美德”。知识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总结 自己亲身实践的经验,得出来的知识叫“直接知识”,毛泽东称之为“真知”。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十 分有限的,因为个人的人生、能力、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去“亲口尝 一尝”。另一条是学习,向书本学,向古人学,向外国学,向先进学,学习的来的知识叫“间接知 识”。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美德。 关于学习,儒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孔子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大师,他十分强调人的学习。他 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同时又承认有“学而知之者”,就连他自己也是“学而知之 者”。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的一生是“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他不仅主张向书本学习,而且主张向实践学习,向其他人学习,指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常师”。 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认为人的“仁、义、礼、智”是先天就有的“良能”,可以不通过学 习就存在,但这个“良能”能不能在自己身保存并发挥出来,就看你学习和修养的功夫了。他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更加强调后天 的学习,通过学习,改掉自己先天的弱点。他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孔孟以后 的历代大儒,包括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都是十分重视学习 的。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使自己提高修养层次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2、“反身内省”的方法 这一方法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提法有:“克己”、“自讼”、“内省”等。这一方法旨在发挥人的 自觉性、自律性、主动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用人生标准对自己进行衡量、检查、反省,主动找出 自己的坏思想、坏念头、坏行为、坏毛病,并主动加以批评和克制。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的完善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他对颜渊说:“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主张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苛求别人,“躬 自厚而薄责小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依此孔子提出了“反身内省”的修养方法,他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 就应该反身内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过错,一旦发现了,就应该不怕改,“过则无惮改”。知过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