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自杀受潜意识内欲望的支配;个人对其自杀的动机,未必完全了解。(3) 自杀之真正对象并非自己,而是别人;是当事人对由爱而变为恨的别人。(4)自 杀是一种象征性行为,是一种变象的欲望满足。 而《现代心理学》在解释"自杀"这一现象时,提出对人类自杀的动机中一种 解释,自杀是源于人类所共有的体内的破坏性冲动力,当引起自杀者做出自杀行 为的外部人和事物过于强大时,人体内的这种破坏性冲动会指向自杀者自身,导 致自杀行为产生。自杀者这时所做出的自杀行为实际上是要杀死导致他自杀的外 部力量,他是通过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来达到毁灭心目中的敌对力量。 1.2自杀的分类 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国立精 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分类为“完全性自杀(CS)、自杀企图(SA)、自 杀观念(SI)”。 Bowse11(1963)把自杀分为“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 重的自杀企图、完全性自杀”。其他分类有:习俗性自杀、慢性自杀、疏忽性自 杀、不完全放意性自杀、精神病性自杀等 我国有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2、大学生自杀的主要特点 1.自杀率趋升 我国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但近年呈上升趋势。一些媒体的不适当描 述和渲染,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度下降等一些因素都可能会诱发大学生的自杀 行为,导致自杀率的上升 2.自杀年龄日趋两极化 根据调查显示,大一和毕业班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大一新生生活经历 较为简单,一旦遇上挫折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导致心理障碍。毕业班的同学面对 各种压力,如就业、考研、爱情等,十分容易产生自杀行为。 3.自杀原因多元化但相对集中化 不同个性、不同年龄和不同情境的人,选择自杀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根据 调查显示,仍有某些相对集中的原因,如失恋、学业失败、家庭贫困、人际关系(2)自杀受潜意识内欲望的支配;个人对其自杀的动机,未必完全了解。(3) 自杀之真正对象并非自己,而是别人;是当事人对由爱而变为恨的别人。(4)自 杀是一种象征性行为,是一种变象的欲望满足。 而《现代心理学》在解释"自杀"这一现象时,提出对人类自杀的动机中一种 解释,自杀是源于人类所共有的体内的破坏性冲动力,当引起自杀者做出自杀行 为的外部人和事物过于强大时,人体内的这种破坏性冲动会指向自杀者自身,导 致自杀行为产生。自杀者这时所做出的自杀行为实际上是要杀死导致他自杀的外 部力量,他是通过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来达到毁灭心目中的敌对力量。 1.2 自杀的分类 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国立精 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分类为“完全性自杀(CS)、自杀企图(SA)、自 杀观念(SI)”。Bowsell(1963)把自杀分为“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 重的自杀企图、完全性自杀”。其他分类有:习俗性自杀、慢性自杀、疏忽性自 杀、不完全放意性自杀、精神病性自杀等。 我国有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2、大学生自杀的主要特点 1. 自杀率趋升 我国大学生自杀率约为 20/10 万,但近年呈上升趋势。一些媒体的不适当描 述和渲染,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度下降等一些因素都可能会诱发大学生的自杀 行为,导致自杀率的上升。 2. 自杀年龄日趋两极化 根据调查显示,大一和毕业班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大一新生生活经历 较为简单,一旦遇上挫折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导致心理障碍。毕业班的同学面对 各种压力,如就业、考研、爱情等,十分容易产生自杀行为。 3. 自杀原因多元化但相对集中化 不同个性、不同年龄和不同情境的人,选择自杀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根据 调查显示,仍有某些相对集中的原因,如失恋、学业失败、家庭贫困、人际关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