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釋中算《法華經釋文》卷下引:“《周易》‘精氣為物’,劉瓛云: 精者,靈也。’”26 四、日本釋信瑞《淨土三部經音義》卷二引“《繫辭》‘精氣為物,遊魂為 變。’劉瓛曰:‘精識無為曰魂。’”27 五、原本《玉篇》殘卷部“參”字下引“《周易》‘參五以變’,劉瓛曰: 參天兩地而倚數也。變三言參者,謂相參也;變五,言明伍也。’”28 六、“聖人以此洗心”,《經典釋文》云:“洗心,劉瓛悉殄反,盡也;王 肅、韓悉禮反;京、荀、虞、董、張、蜀才作‘先’,石經同。”29檢原本《玉 篇》殘卷水部“洒”字下引“《周易》‘聖人以此洒心’,劉瓛曰:‘洒,盡 也。’”30則顧野王所據劉本作“洒”字。 七、原本《玉篇》殘卷卜部“卦”字下引:“《周易》‘包羲始作八卦,觀 變於陰陽而立卦。’劉瓛曰:‘卦之言畫也,謂圖畫之也。’”3 此並劉瓛《繫辭義疏》佚文之可考者。 另考日本古鈔《講周易疏論家義記》殘卷,3中引“‘上九,亢龍有悔。 舊說、劉先生等云:故譬聖德之人,而成亢龍之誡,有類周公之才,使驕且吝, 其餘不足觀也。”又《乾文言》引“劉先生云:《乾文言》意凡有四番,第一正 解言下之旨,第二只明人事之狀,第三只明天時之行;3第四,此旨妙深,復 有蘊義,復為一章總敘其致。故坤之《文言》復如此例,案乾可解,略不重說 疏》無疑。 26日本釋中算《妙法蓮華經釋文》,《大正新修大藏經》本,頁171。 27日本釋信瑞《淨土三部經音義》,卷二,頁13 28《原本玉篇殘卷》,頁511。按《玉篇》殘卷,此文文字多訛衍。“參五”下原衍“在”字: “謂相參也”上,衍“諸”字:又“倚數”之“倚”,原誤“畤”字,今刪正。 29《經典釋文》,卷二,頁27。 30《原本玉篇殘卷》,頁375。 31同上,頁317。 32舊鈔《講周易疏論家義記》殘卷,日本奈良興福寺所藏,有昭和十年京都帝 國大學文學部影印本。其書《隋志》、兩《唐志》、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 書目錄》俱不載,撰人名氏及卷數均無可考。今存釋乾、釋噬嗑、釋賁、釋 咸、釋恆、釋遜、釋睽、釋蹇、釋解凡九卦。其書釋義分科設段,頗類釋家 疏論之體,書中往往雜用佛經中語,蓋孔穎達《周易正義序》所斥:“江南 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 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周易正義》,阮氏南 昌府學刊本,卷首,頁1)《義記》殆即其類。書後狩野直喜氏《跋》,推 測其成書“疑在陳、隋之間,猶不失為六朝舊帙”。 3按《義記》殘卷“明天”下原衍“明”字,今刪5 三、日本釋中算《法華經釋文》卷下引:“《周易》‘精氣為物’,劉瓛云: ‘精者,靈也。’”26 四、日本釋信瑞《淨土三部經音義》卷二引“《繫辭》‘精氣為物,遊魂為 變。’劉瓛 曰:‘精識無為曰魂。’”27 五、原本《玉篇》殘卷 部“參”字下引“《周易》‘參五以變’,劉瓛曰: ‘參天兩地而倚數也。變三言參者,謂相參也;變五,言明伍也。’”28 六、“聖人以此洗心”,《經典釋文》云:“洗心,劉瓛悉殄反,盡也;王 肅、韓悉禮反;京、荀、虞、董、張、蜀才作‘先’,石經同。”29 檢原本《玉 篇》殘卷水部“洒”字下引“《周易》‘聖人以此洒心’,劉瓛曰:‘洒,盡 也。’”30 則顧野王所據劉本作“洒”字。 七、原本《玉篇》殘卷卜部“卦”字下引:“《周易》‘包羲始作八卦,觀 變於陰陽而立卦。’劉瓛曰:‘卦之言畫也,謂圖畫之也。’”31 此並劉瓛《繫辭義疏》佚文之可考者。 另考日本古鈔《講周易疏論家義記》殘卷,32 中引“‘上九,亢龍有悔。’ 舊說、劉先生等云:故譬聖德之人,而成亢龍之誡,有類周公之才,使驕且吝, 其餘不足觀也。”又《乾文言》引“劉先生云:《乾文言》意凡有四番,第一正 解言下之旨,第二只明人事之狀,第三只明天時之行;33 第四,此旨妙深,復 有蘊義,復為一章總敘其致。故坤之《文言》復如此例,案乾可解,略不重說 疏》無疑。 26 日本釋中算《妙法蓮華經釋文》,《大正新修大藏經》本,頁 171。 27 日本釋信瑞《淨土三部經音義》,卷二,頁 13。 28 《原本玉篇殘卷》,頁 511。按《玉篇》殘卷,此文文字多訛衍。“參五”下原衍“在”字; “謂相參也”上,衍“諸”字;又“倚數”之“倚”,原誤“畤”字,今刪正。 29 《經典釋文》,卷二,頁 27。 30 《原本玉篇殘卷》,頁 375。 31 同上,頁 317。 32 舊鈔《講周易疏論家義記》殘卷,日本奈良興福寺所藏,有昭和十年京都帝 國大學文學部影印本。其書《隋志》、兩《唐志》、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 書目錄》俱不載,撰人名氏及卷數均無可考。今存釋乾、釋噬嗑、釋賁、釋 咸、釋恆、釋遯、釋睽、釋蹇、釋解凡九卦。其書釋義分科設段,頗類釋家 疏論之體,書中往往雜用佛經中語,蓋孔穎達《周易正義序》所斥:“江南 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 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周易正義》,阮氏南 昌府學刊本,卷首,頁 1)《義記》殆即其類。書後狩野直喜氏《跋》,推 測其成書“疑在陳、隋之間,猶不失為六朝舊帙”。 33 按《義記》殘卷“明天”下原衍“明”字,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