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李秋零教授指出,康德的论证基于两个预设,一是西方自苏格拉底以降的人不会故意 作恶的传统,二是至善的根本在于德福结合或者德福相配,由此康德逐步将道德引向 宗教。他逐一批评这两个预设的不合理性,第一个预设是虚无飘渺的,在日常生活中 极易证伪,第二个预设同样独有独断论的危险,因为我们“不能否认为恶之人甚至自 知其为恶之人同样对幸福持有'希望”,如此,则实在是“恶福相配”。李秋零教授以中 国儒家经典中乐道的颜回为例,说明人的道德意志不是幸福的原因,在构建道德理想 的过程中诉求宗教也并非唯一的选择。“康德一方面拒绝宗教为道德法则提供根据, 另一方面又力图使道德法则具有神圣性,从而必然使他的哲学具有这种内在的张力。” 这种做法也并未得到后世基督教神学家的认同。在这个意义上,不妨将康德这一强命 题转换为一个弱命题:道德必然依赖宗教。 在当代哲学家中强化道德对宗教的依赖性的哲学家首推马克斯·韦伯,他看到某些宗 教观念对于一种经济精神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或者说一种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 (thos),一般来说是一个最难把握的问题。“韦伯乐于探索这一难题的答案,他反 对把资本主义发展视为道德卑劣的产物的评价,对其给予伦理上的认可,为人们诉求 财富和推动资本运行提供了宗教上的合法性,指出持守道德信念与合理限制消费之于 现代文明的必要价值,提出了以新教伦理的形象出现的天职观。“个人道德活动所能 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正是这一点必然使日常的 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这样,职业思想便 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和新教理:上帝认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 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 李秋零教授指出,康德的论证基于两个预设,一是西方自苏格拉底以降的人不会故意 作恶的传统,二是至善的根本在于德福结合或者德福相配,由此康德逐步将道德引向 宗教。他逐一批评这两个预设的不合理性,第一个预设是虚无飘渺的,在日常生活中 极易证伪,第二个预设同样独有独断论的危险,因为我们“不能否认为恶之人甚至自 知其为恶之人同样对幸福持有‘希望’”,如此,则实在是“恶福相配”。李秋零教授以中 国儒家经典中乐道的颜回为例,说明人的道德意志不是幸福的原因,在构建道德理想 的过程中诉求宗教也并非唯一的选择。“康德一方面拒绝宗教为道德法则提供根据, 另一方面又力图使道德法则具有神圣性,从而必然使他的哲学具有这种内在的张力。” 这种做法也并未得到后世基督教神学家的认同。在这个意义上,不妨将康德这一强命 题转换为一个弱命题:道德必然依赖宗教。 在当代哲学家中强化道德对宗教的依赖性的哲学家首推马克斯·韦伯,他看到“某些宗 教观念对于一种经济精神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或者说一种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 (ethos),一般来说是一个最难把握的问题。”韦伯乐于探索这一难题的答案,他反 对把资本主义发展视为道德卑劣的产物的评价,对其给予伦理上的认可,为人们诉求 财富和推动资本运行提供了宗教上的合法性,指出持守道德信念与合理限制消费之于 现代文明的必要价值,提出了以新教伦理的形象出现的天职观。“个人道德活动所能 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正是这一点必然使日常的 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这样,职业思想便 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和新教理:上帝认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 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