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D0I:10.13374/j.issn1001-053x.1982.02.024 北京钢铁学院孿报 1982年第2期 冷轧界面上摩擦规律与压力分布理论解 压力加工系第三教研室苏逢西李孟贤葆鸿原幕金棉 摘 要 用分截面组合测力辊测量了无润滑、无张力条件下冷轧合金铝带的法向应力P 与切向应力T。试验结果表明按比值T/P定义的“摩擦系数”f的值与分布形态不 仅取决于轧辊轧件的接触表面条件,还与塑性变形的条件(如1/伍、ε等)有关。在 其他条件不变时,f、[m、f值随I/h增加而增大。 为了深入认识影响变化的原因,引入了界面摩擦水平f◆。f与◆之差反映了变 形几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沿接触弧上「的分布具有由入、出口的较高值下降到中性点为零的总趋势,而 且下降的速事是变化的。一般具有“快速下降一平缓变化一快速下降”的形 式,其中平缓变化段随1/增加而增大。 在统计分析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接触弧上f分布的模型,将它用于压力分 布与轧制力的计算,可以提高计算精度,使理论更加严密。 轧件与轧辊接触界面上的正应力p、切向摩擦力t以及摩擦系数f(由í=T/P 所定义)的分布规律是重要的边界条件。在冷轧薄板的条件下,由于变形一般比较 均匀,数学力学的初等解析解的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这时所取用的边界 条件对轧制压力P、应力状态系数·,以及前滑S等项理论解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 尽管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边界条件的研究工作,但关于界面上摩擦规律的认识 还不很清楚。因此迄今为止的理论计算仍基于一些简化的边界条件假设上,使计算 的结果与实际的偏离较大。 本工作的重点是对冷带轧制接触界面上的摩擦规律作一些探讨。 一、试验与结果 试验是在D184毫米二辊轧机上进行的。上辊是分截面复合测力辊(图1)。径向单位压 力P是通过装在分截面活动块3中部的测压针4(直径d=1.2毫米)测量的。接触弧上切向 摩擦力的合力T由连接活动块3与固定套6的螺栓式传感器1检出。 1976届毕业生候爱萍、白家胸等参加了本工作。本文1981年9月16日收到1982年1 月22日修改。 30北 京 栩 铁 学 院 举 报 年第 期 冷轧界面上摩擦规律与压 力分布理论解 压力加工 系第三 教研 室 苏遗西 李孟 班 葆鸿照 称全梅 摘 要 用分截面 组合测 力辊测量 了无 润滑 、 无张力条件下 冷轧合金铝带的 法向应 力 与切 向应 力 。 试验结果表 明按 比值 叮 定义 的 “ 摩擦系数” 的值 与分布形态 不 仅取 决于轧辊轧件 的接触 表面 条件 , 还与塑性变形的 条件 如 压 、 “ 等 有关 。 在 其他 条件不变时 , 、 、 了值 随 压增加 而增大 。 为 了深入 认识影响 变化 的原 因 , 引入 了界面摩擦水平 。 与 之 差反映 了变 形几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 沿接触弧 上 的分布具有 由入 、 出 口 的较高值下 降到中性点为零的 总趋 势 , 而 且 下降的速率是变化的 。 一般具有 “ 快速下降— 平缓变化 —快速下降 ” 的形 式 , 其 中平缓变化段 随 压增加而增大 。 在统 计分析试 验结果 的基础 上给出 了接触弧 上 分布的模型 , 将它用 于压力分 布与轧制力的计算 , 可 以提高计 算精度 , 使理论更加严 密 。 轧件与轧辊接触 界面 上的正 应力 、 切 向摩擦力 以 及摩擦系数 由 所定义 的 分布规律是 重要 的边界条件 。 在冷轧薄板的 条件下 , 由于变形一般 比较 均 匀 , 数学力学的初等解析解的假设 条件与实际情况 比较接近 , 这时所取用 的边界 条件对轧制压 力 、 应 力状态系数 ,以 及前滑 、 等项理论解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 。 尽管 巳经进行 了很多关于边界条件的研究工作 , 但关于 界面 上摩擦规律的认识 还 不很清楚 。 因此 迄今为止的理 论计算仍基于一些简化的边界条件假设 上 , 使计 算 的结果 与实际 的偏 离较大 。 本 作的 重点是对冷带轧制接触界面 上的摩擦规律作一些探讨 。 一 、 试验 与结果 试验是在 毫米二辊轧机上进行 的 。 上辊是分 截面 复合测 力辊 图 。 径 向单位压 力 是通过装在分截面 活动块 中部的测压针 直径 毫米 测里 的 。 接触 弧 上切 向 摩擦力的合力 由连接活动块 与 固定套 的螺栓式传感器 检 出 。 届 毕业 生侯 爱 萍 、 白家驹 等参加 了本工 作 。 本文 年 月 日 收到 年 月 日修改 。 争 DOI :10.13374/j .issn1001—053x.1982.02.024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