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NENM1018 大纲执笔人:李婧 课程名称:新媒体与社会 大纲审稿人:易前良 英文名称:New Media&Society 课程学时:36 课程设计学时:36 授课单位:数字传播系 指导方式:集中指导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l.[英]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著,何道宽译,《媒介、社会与世界: 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2.[荷]简·梵·迪克(D冰JV)著,蔡静译,《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 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3.[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著,胡泳、范海燕译,《数 字化生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 4.邱林川、陈韬文编,《新媒体事件研究》(传播与社会丛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1年. 5.[英]詹姆斯·库兰著,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6年 6.[荷]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 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章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第 六章新媒介一新理论) 7.[美]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著,徐桂权译,《新闻社会学》, 华夏出版社,2010年 8.[美]邓津、林肯主编,风笑天等译,《定性研究(第1卷):方法论基础》、 《定性研究(第2卷):策略与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以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路径为基础,结合前 沿的传播现象展开教学,探讨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新 媒体的产生如何源自社会现实,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讨论新媒体传播在社会重 要问题建构中的作用和方式,培养学生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交融的视角来观察和分 析问题。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NENM1018 大纲执笔人:李婧 课程名称:新媒体与社会 大纲审稿人:易前良 英文名称:New Media & Society 课程学时:36 课程设计学时:36 授课单位:数字传播系 指导方式:集中指导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英]尼克·库尔德利 (Nick Couldry)著,何道宽译,《媒介、社会与世界: 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年. 2. [荷]简·梵·迪克(Dijk J.V.)著,蔡静译,《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 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年. 3.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著,胡泳、范海燕译,《数 字化生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年. 4. 邱林川、陈韬文编,《新媒体事件研究》(传播与社会丛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1 年. 5. [英]詹姆斯·库兰著,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6 年. 6. [荷]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 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四章 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第 六章 新媒介—新理论) 7. [美]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著,徐桂权译,《新闻社会学》, 华夏出版社,2010 年. 8. [美]邓津、林肯主编,风笑天等译,《定性研究(第 1 卷):方法论基础》、 《定性研究(第 2 卷):策略与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年.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以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路径为基础,结合前 沿的传播现象展开教学,探讨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新 媒体的产生如何源自社会现实,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讨论新媒体传播在社会重 要问题建构中的作用和方式,培养学生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交融的视角来观察和分 析问题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