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NENM1018 大纲执笔人:李婧 课程名称:新媒体与社会 大纲审稿人:易前良 英文名称:New Media&Society 课程学时:36 课程设计学时:36 授课单位:数字传播系 指导方式:集中指导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l.[英]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著,何道宽译,《媒介、社会与世界: 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2.[荷]简·梵·迪克(D冰JV)著,蔡静译,《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 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3.[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著,胡泳、范海燕译,《数 字化生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 4.邱林川、陈韬文编,《新媒体事件研究》(传播与社会丛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1年. 5.[英]詹姆斯·库兰著,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6年 6.[荷]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 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章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第 六章新媒介一新理论) 7.[美]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著,徐桂权译,《新闻社会学》, 华夏出版社,2010年 8.[美]邓津、林肯主编,风笑天等译,《定性研究(第1卷):方法论基础》、 《定性研究(第2卷):策略与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以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路径为基础,结合前 沿的传播现象展开教学,探讨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新 媒体的产生如何源自社会现实,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讨论新媒体传播在社会重 要问题建构中的作用和方式,培养学生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交融的视角来观察和分 析问题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NENM1018 大纲执笔人:李婧 课程名称:新媒体与社会 大纲审稿人:易前良 英文名称:New Media & Society 课程学时:36 课程设计学时:36 授课单位:数字传播系 指导方式:集中指导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英]尼克·库尔德利 (Nick Couldry)著,何道宽译,《媒介、社会与世界: 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年. 2. [荷]简·梵·迪克(Dijk J.V.)著,蔡静译,《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 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年. 3.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著,胡泳、范海燕译,《数 字化生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年. 4. 邱林川、陈韬文编,《新媒体事件研究》(传播与社会丛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1 年. 5. [英]詹姆斯·库兰著,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6 年. 6. [荷]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 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四章 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第 六章 新媒介—新理论) 7. [美]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著,徐桂权译,《新闻社会学》, 华夏出版社,2010 年. 8. [美]邓津、林肯主编,风笑天等译,《定性研究(第 1 卷):方法论基础》、 《定性研究(第 2 卷):策略与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年.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以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路径为基础,结合前 沿的传播现象展开教学,探讨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新 媒体的产生如何源自社会现实,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讨论新媒体传播在社会重 要问题建构中的作用和方式,培养学生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交融的视角来观察和分 析问题
主要课程目标和要求是: (1)认识和理解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范式与研究路径,在既有的新闻传播学 知识基础上,初步引入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理解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以传播学和社会学交融的视角分析当 前的新媒体传播,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现象: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新媒 体传播在重要社会问题中的建构作用及其方式。 (3)掌握基本的媒介社会学研究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质性的经验性研究方 法):培养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把握主要的问题域:学习并 掌握新媒体研究中的网络虚拟民族志研究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教学日标 认识并理解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及研究路 绪论: 径:认识近年来媒介社会学视角下有关新媒体的主 媒介社会学与新媒体研究 要研究 认识新做体及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历程,理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及其产生的 解新媒体的产生如何源自于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对 社会环境 新煤体的使用产生怎样的影响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煤体所带来的新的传播活动,以 及由此而来的对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影响。如, 社交煤体的使用对社会交往及社会关系的影响:网 新媒体、新的传播活动与新型 络社群的形成等:近年来的研究还涉及对传统意义 社会交往 上新媒体使用的弱势样体一一老年人的新媒体使用 与传播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老年人的新社会交往 活动与再社会化的考察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对新闻内容生产、新闻组织 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一) 机构、媒介产业等的影响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专业性的影 5 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二) 响,能够结合当前问恩进行分析,如新媒体时代的 客观性、把关问题:娱乐化问题等 理解赋权、集体行动、社会运动等相关概念,学会 新媒体与赋权、集体行动 分析新媒体带来的赋权现象及由此产生的集体行 动,分析其中新媒体的使用及作用方式
主要课程目标和要求是: (1) 认识和理解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范式与研究路径,在既有的新闻传播学 知识基础上,初步引入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 理解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以传播学和社会学交融的视角分析当 前的新媒体传播,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现象;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新媒 体传播在重要社会问题中的建构作用及其方式。 (3) 掌握基本的媒介社会学研究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质性的经验性研究方 法):培养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把握主要的问题域;学习并 掌握新媒体研究中的网络虚拟民族志研究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绪论: 媒介社会学与新媒体研究 认识并理解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及研究路 径;认识近年来媒介社会学视角下有关新媒体的主 要研究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及其产生的 社会环境 认识新媒体及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历程,理 解新媒体的产生如何源自于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对 新媒体的使用产生怎样的影响 3 新媒体、新的传播活动与新型 社会交往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传播活动,以 及由此而来的对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影响。如, 社交媒体的使用对社会交往及社会关系的影响;网 络社群的形成等;近年来的研究还涉及对传统意义 上新媒体使用的弱势群体——老年人的新媒体使用 与传播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老年人的新社会交往 活动与再社会化的考察 4 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一)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对新闻内容生产、新闻组织 机构、媒介产业等的影响 5 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二)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专业性的影 响,能够结合当前问题进行分析,如新媒体时代的 客观性、把关问题;娱乐化问题等 6 新媒体与赋权、集体行动 理解赋权、集体行动、社会运动等相关概念,学会 分析新媒体带来的赋权现象及由此产生的集体行 动,分析其中新媒体的使用及作用方式
新媒体与公共领域 理解公共领域的概念、理论发展,学会分析新媒体 对公共额域产生的影响 理解媒体/媒介事件、新煤体事件的概念,以及“新 新媒体事件 媒体事件”研究主要涉及的议题,学习分析某一新 媒体事件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时代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对 奥论的影响:网络舆论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等。 9 新媒体、奥论与情绪 结合当前奥论研究中对情感、情绪的关注,分析新 煤体奥论中的情绪因素及其影响。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的产生与使用对环境/环保 问题的影响,以及公民通过新媒体进行的环保维权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一) 结合具体案例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讨论,如系列反 新媒体与环境/环保问题 X事件、反垃圾焚烧运动、PW25议题的生成与建 均等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的产生与使用对“民意与司 法”这一传统问题的新影响,新媒体如何使其中的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二) 矛盾更加影显,应如何避免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 新媒体时代的民意与司法 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邓玉娇案、夏俊峰 案、辱母案、江歌案等 理解社会流动、社会融入概念及相关基本问恩和研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三): 究,学会分析渐媒体使用对社会流动、社会融入的 新媒体与社会流动、社会融入 影响,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的使用对医患交往、医患关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四) 系产生的影响,讨论新媒体使用与近年来突出的医 新媒体与医患矛盾 患矛盾间的关系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五): 认识并理解大数据、隐私权概念,学会分析大数据 大数据与隐私权 时代对隐私权带来的影响及现实困境 研究方法(一): 认识并理解媒介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核心问思 煤介社会学的问题域与研究问 域,学习如何建构研究间题 题的建构 研究方法(二): 学习基本的常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参 质性研究方法基础 与式观家等 研究方法(三): 学习基本的网络虚拟民族志研究方法 网络虚拟民族志
7 新媒体与公共领域 理解公共领域的概念、理论发展,学会分析新媒体 对公共领域产生的影响 8 新媒体事件 理解媒体/媒介事件、新媒体事件的概念,以及“新 媒体事件”研究主要涉及的议题,学习分析某一新 媒体事件 9 新媒体、舆论与情绪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时代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对 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等。 结合当前舆论研究中对情感、情绪的关注,分析新 媒体舆论中的情绪因素及其影响。 10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一): 新媒体与环境/环保问题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的产生与使用对环境/环保 问题的影响,以及公民通过新媒体进行的环保维权。 结合具体案例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讨论,如系列反 PX 事件、反垃圾焚烧运动、PM2.5 议题的生成与建 构等 11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二): 新媒体时代的民意与司法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的产生与使用对“民意与司 法”这一传统问题的新影响,新媒体如何使其中的 矛盾更加彰显,应如何避免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 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邓玉娇案、夏俊峰 案、辱母案、江歌案等 12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三): 新媒体与社会流动、社会融入 理解社会流动、社会融入概念及相关基本问题和研 究,学会分析新媒体使用对社会流动、社会融入的 影响,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13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四): 新媒体与医患矛盾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体的使用对医患交往、医患关 系产生的影响,讨论新媒体使用与近年来突出的医 患矛盾间的关系 14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五): 大数据与隐私权 认识并理解大数据、隐私权概念,学会分析大数据 时代对隐私权带来的影响及现实困境 15 研究方法(一): 媒介社会学的问题域与研究问 题的建构 认识并理解媒介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 域,学习如何建构研究问题 16 研究方法(二): 质性研究方法基础 学习基本的常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参 与式观察等 17 研究方法(三): 网络虚拟民族志 学习基本的网络虚拟民族志研究方法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以小组汇报的形成呈现。具体要求为: 1.根据选课人数进行分组,每组不超过4人,共同完成小组汇报,须制作 PPT进行展示,并选一位同学现场报告:从第8周开始。 2.内容要求: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一个主题,简单梳理相关理论文献,并 选取新近的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围绕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新媒体传播在 重要社会问题中的建构作用及方式展开讨论。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勤:10% 2.课堂表现(包括提问、互动、发言等):10% 3.期中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4人,结合课程中的内容,选取具体 案例进行分析,在课堂上作报告:30% 4.期末考查:以媒介社会学的视角,以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为选题范围,写作 一篇课程论文。50% 五、其他要求 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绪论媒介社会学与新媒体研究 2 新堪体的发展阶段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 3 新媒体、新的传播活动与新型社会交往 4 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一) 5 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二) 6 新媒体与赋权、集体行动 7 新媒体与公共领域 8 新媒体事件 9 新做体、奥论与情绪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一): 10 新媒体与环境/环保问题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二): 新煤体时代的民意与司法 12 新煤体与社会问题(三):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以小组汇报的形成呈现。具体要求为: 1.根据选课人数进行分组,每组不超过 4 人,共同完成小组汇报,须制作 PPT 进行展示,并选一位同学现场报告;从第 8 周开始。 2.内容要求: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一个主题,简单梳理相关理论文献,并 选取新近的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围绕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新媒体传播在 重要社会问题中的建构作用及方式展开讨论。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 考勤:10% 2. 课堂表现(包括提问、互动、发言等):10% 3. 期中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 4 人,结合课程中的内容,选取具体 案例进行分析,在课堂上作报告:30% 4. 期末考查:以媒介社会学的视角,以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为选题范围,写作 一篇课程论文。 50% 五、其他要求 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周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1 绪论 媒介社会学与新媒体研究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 3 新媒体、新的传播活动与新型社会交往 4 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一) 5 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二) 6 新媒体与赋权、集体行动 7 新媒体与公共领域 8 新媒体事件 9 新媒体、舆论与情绪 10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一): 新媒体与环境/环保问题 11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二): 新媒体时代的民意与司法 12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三):
新媒休与社会流动、社会融入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四): 13 新媒体与医患矛盾 14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五): 大数据与隐私权 研究方法(一): 媒介社会学的问题域与研究问题的建构 研究方法(二): 16 质性研究方法基础 17 研究方法(三): 国络虑拟民族志
新媒体与社会流动、社会融入 13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四): 新媒体与医患矛盾 14 新媒体与社会问题(五): 大数据与隐私权 15 研究方法(一): 媒介社会学的问题域与研究问题的建构 16 研究方法(二): 质性研究方法基础 17 研究方法(三): 网络虚拟民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