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苏州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新媒体与社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36.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NENM1O18 课程名称:新媒体与社会 英文名称:New Media&Society 课程学时:36 指导方式:学生研讨+教师点评总结 适用专业:新闻、广告、网新、播主 大纲执笔人:陈秋心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技术常被视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力,但技术常常也以复杂的方式体现着社会的 价值变迁。在《新媒体与社会》课程中,我们会试图理解应该如何以一种明智和 批判性的方式思考媒介技术,以及它们是否真的在“重写”社会、推动社会变革? 它们如何反映社会中的价值观和分歧?本课程拟基于STS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Studie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这一领域的理论框架 帮助学生习惯深度思考,最终更理解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本周,我将绕有关理解技术的一些入门问题进行 阐述一一当我们谈论“技术”时我们在表达什么? “技术”在哪里结束,“社会”又从哪里开始?为 了理解这件“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阅读 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绪论: 1 L.Leo Marx的经典论文"Technology:The 什么是技术? Emergence of a Hazardous Concept.The Ide of Technology'and Postmodern Pessimisn 2.《规训与惩罚》(福柯) 3.《技术的本质》(布菜恩·阿瑟 4,《枪炮、病菌与钢铁》(戴蒙德】 前人的回答:STS与媒介技术理 在第二周的课程中,我们要探讨关于“技术塑造社 会”的著名观点、理论和苦作,理解前人关于技术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NENM1018 课程名称:新媒体与社会 英文名称:New Media & Society 课程学时:36 指导方式:学生研讨+教师点评总结 适用专业:新闻、广告、网新、播主 大纲执笔人:陈秋心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技术常被视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力,但技术常常也以复杂的方式体现着社会的 价值变迁。在《新媒体与社会》课程中,我们会试图理解应该如何以一种明智和 批判性的方式思考媒介技术,以及它们是否真的在“重写”社会、推动社会变革? 它们如何反映社会中的价值观和分歧?本课程拟基于 STS 研究(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这一领域的理论框架 帮助学生习惯深度思考,最终更理解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绪论: 什么是技术? 本周,我将围绕有关理解技术的一些入门问题进行 阐述——当我们谈论“技术”时我们在表达什么? “技术”在哪里结束,“社会”又从哪里开始?为 了理解这件“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阅读 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1. Leo Marx 的经典论文"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a Hazardous Concept."和 The Idea of 'Technology' and Postmodern Pessimism 2. 《规训与惩罚》(福柯) 3. 《技术的本质》(布莱恩·阿瑟) 4. 《枪炮、病菌与钢铁》(戴蒙德) 2 前人的回答:STS 与媒介技术理 论 在第二周的课程中,我们要探讨关于“技术塑造社 会”的著名观点、理论和著作,理解前人关于技术

与社会之关系已经做了哪些思考和回答,介绍STS 中的各种流深例如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与行动 者网络理论,并阐释机构、观众和技术之间的“反 馈回路”。课程将重点介绍传播学领域的媒介技术 理论。阅读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1.《帝国与传播》(英尼斯) 2.《留声机、电影、打字机》(基特勒) 3.(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Lawrenc Lessig) 4.《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介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传播活 动,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影响 包括新媒介技术与敦有、性别、弱势群体、亲密关 3 系、新闻业、工作、隐私、身体、自我等9个子议 新媒介技术与新型社会交往 题。课程会根据同学们的分组和子议题选择情况(通 常是9个子议题中选择6个)安排接下来的主体内 容,教师将根据同学们子议题选择拟定阅读材料清 单 小组汇报一一至少提前两周与敦师讨论大纲,通过 子议趣1汇报 之后方讲行准备, 5 子议题1点评 教师对上周汇报进行点评和理论总结。 6 子议题2汇报 同上 7 子议题2点评 同上 8 子议题3汇报 同上 子议题3点评 同上 10 子议题4汇报 同上 11子议题4评 同上 12子议题5汇报 同上 13 子议题5点评 同上 14子议题6汇报 同上 15 子议题6点评 同上 本部分将针对学期内各子议题的讨论进一步提出引 讨论课:什么是“新媒体”? 申问题,引导同学们进入问趣本质:技术和社会的 它如何与社会互动? 互动是怎么讲行的,媒介技术到底在社会变迁中到

与社会之关系已经做了哪些思考和回答,介绍 STS 中的各种流派例如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与行动 者网络理论,并阐释机构、观众和技术之间的“反 馈回路”。课程将重点介绍传播学领域的媒介技术 理论。阅读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1.《帝国与传播》(英尼斯) 2.《留声机、电影、打字机》(基特勒) 3.《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Lawrence Lessig) 4.《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3 新媒介技术与新型社会交往 理解并学会分析新媒介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传播活 动,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影响, 包括新媒介技术与教育、性别、弱势群体、亲密关 系、新闻业、工作、隐私、身体、自我等 9 个子议 题。课程会根据同学们的分组和子议题选择情况(通 常是 9 个子议题中选择 6 个)安排接下来的主体内 容,教师将根据同学们子议题选择拟定阅读材料清 单。 4 子议题 1 汇报 小组汇报——至少提前两周与教师讨论大纲,通过 之后方可进行准备。 5 子议题 1 点评 教师对上周汇报进行点评和理论总结。 6 子议题 2 汇报 同上 7 子议题 2 点评 同上 8 子议题 3 汇报 同上 9 子议题 3 点评 同上 10 子议题 4 汇报 同上 11 子议题 4 点评 同上 12 子议题 5 汇报 同上 13 子议题 5 点评 同上 14 子议题 6 汇报 同上 15 子议题 6 点评 同上 16 讨论课:什么是“新媒体”? 它如何与社会互动? 本部分将针对学期内各子议题的讨论进一步提出引 申问题,引导同学们进入问题本质:技术和社会的 互动是怎么进行的,媒介技术到底在社会变迁中到

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有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释、 哪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你将采取何种视角来观察 这个世界?阅读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1.《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阴 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 2.(Societ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Rudi Volti) 3。《现实的中介化建构》(库尔德利等) 本部分将对学期主体内容进行系统性回顺,并且完 学期回顾与理论总结 善STS理论系统的构建,带领同学们重新审视学科 发展、技术进步与当下社会的变迁。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平时考勤10% 2.课堂表现与小组汇报(含大纲)60%:考察课上的互动积极程度,小组汇报 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文献与思考 3.期末报告30%:由整体完成度来评价,主要看学生思考的深度、论述的逻辑 四、成绩评定等级说明 1.课堂表现积极,小组汇报完成度高且思想性强:90-100 2.课堂表现一般,小组汇报完成度中等:80-90 3.有缺勒记录,小组汇报参与不积极、完成度较低:80以下

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有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释、 哪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你将采取何种视角来观察 这个世界?阅读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1. 《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 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 2. 《Societ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Rudi Volti) 3. 《现实的中介化建构》(库尔德利等) 17 学期回顾与理论总结 本部分将对学期主体内容进行系统性回顾,并且完 善 STS 理论系统的构建,带领同学们重新审视学科 发展、技术进步与当下社会的变迁。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 平时考勤 10% 2. 课堂表现与小组汇报(含大纲) 60%:考察课上的互动积极程度,小组汇报 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文献与思考 3. 期末报告 30%:由整体完成度来评价,主要看学生思考的深度、论述的逻辑 四、成绩评定等级说明 1. 课堂表现积极,小组汇报完成度高且思想性强:90-100 2. 课堂表现一般,小组汇报完成度中等:80-90 3. 有缺勤记录,小组汇报参与不积极、完成度较低:80 以下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