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大纲执笔人:高博文 课程名称:社交媒体 大纲审商人:王国燕 英文名称:Social Media 课程学时:54 课程设计学时:一一 授课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指导方式:集中指导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Simon,L.(2017).Digital Media and Society.SAGE Publications A Enduring Principl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其它阅读材料将于课堂发放 一、 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含了对社交媒体多样化文本与用户行为的直接观察与分析,全面审视中 外社交媒体的存在形式、运载内容、使用者、社会影响与潜在后果,学习传播学 领域的传统研究方法,与新时代伴随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而生的新型研 究方法,为个人的新形式文化素养的构建以及独立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课程意在帮助学生掌握社交媒体领域的理论、概念与技术,在写作与话语上做到 学术化、专业化:将所学灵活运用到学术研究或专业工作当中,以便今后从事高 级社交媒体研究或管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全球化视野与批判性眼光,为 国家形象的正确塑造与文化的有效传播作出贡献。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第一周 (1)数字社会与社交媒体 9.6-9.12 ·数字社会与社交媒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模型和消息类别 第二周 (2)互联网悖论之互动与认同 9.13-9.19 ·互联网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学者的预期与实际结果 科技决定论与社会构造论 第三周 (3)社交媒体使用与收益:社群与社交网络 ·社交媒体的多样使用方式与用户期待 920.926 社交媒体对个人与社群的连接作用 第四周 (4)数字化体验之生活可视化与能见度 9.27-10.3 ·社交媒体对生活视觉化的推动 ● 视觉文化的特征与影响
《社交媒体》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大纲执笔人:高博文 课程名称:社交媒体 大纲审稿人:王国燕 英文名称:Social Media 课程学时:54 课程设计学时:—— 授课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指导方式:集中指导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Simon, L. (2017). Digital Media and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2) Ashlee, H. (2016). Social Media: Enduring Principl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其它阅读材料将于课堂发放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含了对社交媒体多样化文本与用户行为的直接观察与分析,全面审视中 外社交媒体的存在形式、运载内容、使用者、社会影响与潜在后果,学习传播学 领域的传统研究方法,与新时代伴随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而生的新型研 究方法,为个人的新形式文化素养的构建以及独立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课程意在帮助学生掌握社交媒体领域的理论、概念与技术,在写作与话语上做到 学术化、专业化;将所学灵活运用到学术研究或专业工作当中,以便今后从事高 级社交媒体研究或管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全球化视野与批判性眼光,为 国家形象的正确塑造与文化的有效传播作出贡献。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第一周 (1)数字社会与社交媒体 9.6-9.12 ⚫ 数字社会与社交媒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模型和消息类别 第二周 (2)互联网悖论之互动与认同 9.13-9.19 ⚫ 互联网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学者的预期与实际结果 ⚫ 科技决定论与社会构造论 第三周 (3)社交媒体使用与收益:社群与社交网络 9.20-9.26 ⚫ 社交媒体的多样使用方式与用户期待 ⚫ 社交媒体对个人与社群的连接作用 第四周 (4)数字化体验之生活可视化与能见度 9.27-10.3 ⚫ 社交媒体对生活视觉化的推动 ⚫ 视觉文化的特征与影响
第五周十一假期 10.4-10.10 第六周 (5)数字市民与数字力量 ·数字市民的特征及被赋予的新型力量 10.11-10.17 ● 社交媒体对个人权利的增强与削弱 第七周 6)数字鸿沟:年龄、阶级、种族、性别 ·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定义与作用 10.18-10.24 ● 数字世界的资源分配不均与歧视现象 第八周 (7)移动文化与数字激进主义 10.25-10.31 ·互联网便携化进程 数字化社会运动 第九周 (8)软件、算法与数据 11.1-11.7 ·软件研究对社会数字化的贡献 社交媒体中算法的角色与大数据的应用 第十周 期中考核 11.8-11.14 第十一周 (9)社交媒体行销 ●信息经济与劝说箭略 11.15-11.21 数字广告与多样渠道 第十二周 (10)社交媒体上的文化再现 11.22-11.28 ●参与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数字群众的文化创作 第十三周 (11)数字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与立法结构 ·社交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129.125 社交媒体对政治与国家立法的影响 第十四周 (12)社交媒体的测量 ● 社交媒体参数:关注度、延伸率、频率、参与度等 12.6-12.12 用科学的方法提取、分析、呈现社交媒体上的内容 第十五周 (13)数字社会研究 数字研究的道德规范与科学导引 1213.1219 传统社会研究方法在新媒体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六周 (14)数字社会的绘制与数据提取 1220-12.26 ·适用于现代媒体研究的新型方法 ● 运用社交媒体上的大数据进行社会研究
第五周 十一假期 10.4-10.10 —— —— 第六周 (5)数字市民与数字力量 10.11-10.17 ⚫ 数字市民的特征及被赋予的新型力量 ⚫ 社交媒体对个人权利的增强与削弱 第七周 (6)数字鸿沟:年龄、阶级、种族、性别 10.18-10.24 ⚫ 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定义与作用 ⚫ 数字世界的资源分配不均与歧视现象 第八周 (7)移动文化与数字激进主义 10.25-10.31 ⚫ 互联网便携化进程 ⚫ 数字化社会运动 第九周 (8)软件、算法与数据 11.1-11.7 ⚫ 软件研究对社会数字化的贡献 ⚫ 社交媒体中算法的角色与大数据的应用 第十周 期中考核 11.8-11.14 —— —— 第十一周 (9)社交媒体行销 11.15-11.21 ⚫ 信息经济与劝说策略 ⚫ 数字广告与多样渠道 第十二周 (10)社交媒体上的文化再现 11.22-11.28 ⚫ 参与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 数字群众的文化创作 第十三周 (11)数字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与立法结构 11.29-12.5 ⚫ 社交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社交媒体对政治与国家立法的影响 第十四周 (12)社交媒体的测量 12.6-12.12 ⚫ 社交媒体参数:关注度、延伸率、频率、参与度等 ⚫ 用科学的方法提取、分析、呈现社交媒体上的内容 第十五周 (13)数字社会研究 12.13-12.19 ⚫ 数字研究的道德规范与科学导引 ⚫ 传统社会研究方法在新媒体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六周 (14)数字社会的绘制与数据提取 12.20-12.26 ⚫ 适用于现代媒体研究的新型方法 ⚫ 运用社交媒体上的大数据进行社会研究
第十七周学生期末报告 12.27-1.2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 占总成绩比例 课堂参与 10% 阅读与写作 25% 期中考核 15% 小组报告 30% 期末考试 20% 总计 100% 1)每位学生无特殊情况,需准时出席课程,并积极参与课堂问答与小组讨论。 2)每位学生盂独立完成所部罗的阅读任条与读后成。 3)期中考核将以试卷的形式测试每位学生对于己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 4)每位学生需实时关注由社交媒体引发的社会问题,期末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口头报告,运用课堂所学,分析所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最终形成文字报告。 5)期末考试将以闭卷的形式测试每位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 五、其他要求 1)任何学生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学术欺诈,包括但不限于作业抄袭、考试作弊、 将他人功劳占为己有等。 2)每位学生被给予2次有理由请假的机会,但需出具相应证明,可不按旷课计。 无故旷课一次,总分扣5分,超过三次将按挂科处理。 3)每位学生需按时到达班级,迟到在20分钟以内,计迟到一次,总分扣1分, 超过20分钟,按旷课处理。 版本:2020/12/29
第十七周 学生期末报告 12.27-1.2 —— ——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 占总成绩比例 课堂参与 10% 阅读与写作 25% 期中考核 15% 小组报告 30% 期末考试 20% 总计 100% 1)每位学生无特殊情况,需准时出席课程,并积极参与课堂问答与小组讨论。 2)每位学生需独立完成所部署的阅读任务与读后感。 3)期中考核将以试卷的形式测试每位学生对于已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 4)每位学生需实时关注由社交媒体引发的社会问题,期末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口头报告,运用课堂所学,分析所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最终形成文字报告。 5)期末考试将以闭卷的形式测试每位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 五、其他要求 1)任何学生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学术欺诈,包括但不限于作业抄袭、考试作弊、 将他人功劳占为己有等。 2)每位学生被给予 2 次有理由请假的机会,但需出具相应证明,可不按旷课计。 无故旷课一次,总分扣 5 分,超过三次将按挂科处理。 3)每位学生需按时到达班级,迟到在 20 分钟以内,计迟到一次,总分扣 1 分, 超过 20 分钟,按旷课处理。 版本: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