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70%为中西伦理学名著,如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冯友兰 的《人生哲学》、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的《伦理学与生活》等。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组 合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本书进行精读,并于学期末交一份读书报告,可以是单独撰写, 也可以合著,以平均每人一千字为下限要求。从总体上看,立足于学术的视野讲解道德知识, 不但解决了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层面的困惑,更可以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窗户 其二,以道德知识积极回应生活事件,在人伦日用中彰显“德教”的应用性。教材内 容设置中另一个显见的问题是:教材中过于简炼的表述方式拉大了道德知识与人伦日用的距 离,由于缺乏对生活事件的有效回应,使得大学生们难以激起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很容易将 道德知识作为考试要点去死记硬背,而不能从中体味道德对于个人安身立命的意义。我们的 解决方案是:一是将“人伦日用”作为选择教学专题的重要依据。前文所述的几个教学专 题大部分皆与大学生活有密切的关联,而“儒家仁德漫谈”这一专题虽然并不直接关照大学 生活,但其中所展现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孝悌为本”等观点亦可以触动大学生对 当代人伦关系的反思。二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的道德知识对于生活中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如在“儒家仁德漫谈”专题讲授中,我 们列举了一个“陈喜芳带着父母上大学”的例子,要求学生反思“孝”的当代价值与内涵 在“中西文化视野中的社会公德”专题讲授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的公 德事件,制作成PPT在课前发到教师的邮箱中。我们从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优秀作品在课 堂上播放,并要求学生结合公德理论进行讨论。等等。如此,“德教”因为能够直面人伦日 用而易于获得价值认同,不复被悬置于半空成为单纯的理论说教。 我们认为,在道德教育内容的设置中,学术性与应用性是内在融合的关系。学术性必 须以应用性为导向,着力于关注“人伦日用之道”;应用性亦应以学术性为支持,使“人伦 日用之道”获得理性的解释。如此,“德教”方可以实现“在心为德”的目标 2、以直面生活的实践机制作为“行教”的形式 我们将”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定位为“行教”。“行教”的目标在于“施之为行”, 即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道德的要求实施相应的行为。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与 判断能力已经逐渐成熟,加之“在心为德”的支持,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为 行教”实施主体的条件。由是,我们建立了一种直面生活的实践机制,力图在教师的引导 下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将“行教” 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行为训练。 其一,以道德小品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道德情境。自2002年起,我们将道德小品列为 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组成10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结合所学的道德知识 以扬善抑恶为主题,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件编写成小品,在课堂中进行10分钟左右的演 出。近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教学形式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大量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江 苏教育电视台曾在“新闻事件”栏目中对我校的优秀道德小品汇演进行了为时15分钟的报 道。同学们一致认为,道德小品的编写与演出是一种道德情景的展现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注 入了善恶评价,对他们的实际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二、以道德调查的形式反思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自2005年起,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增 设了道德调查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所关注的道德问题进行调查,在 学期末提交一份书面调查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陈述。这一教学环节 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以课题立项的形式给予了经费资助,每年投入的经费约为 万元左右。此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心”设立了评奖制度,在教师推荐的基础上, 组织专家评选岀校级优秀道德调査报告。这些举措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调査热情,每年都涌 现一批优秀的调査报告。近5年来的道德调查成果表明,道德调查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引导了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反思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中 70%为中西伦理学名著,如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冯友兰 的《人生哲学》、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的《伦理学与生活》等。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组 合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本书进行精读,并于学期末交一份读书报告,可以是单独撰写, 也可以合著,以平均每人一千字为下限要求。从总体上看,立足于学术的视野讲解道德知识, 不但解决了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层面的困惑,更可以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窗户。 其二,以道德知识积极回应生活事件,在人伦日用中彰显“德教”的应用性。教材内 容设置中另一个显见的问题是:教材中过于简炼的表述方式拉大了道德知识与人伦日用的距 离,由于缺乏对生活事件的有效回应,使得大学生们难以激起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很容易将 道德知识作为考试要点去死记硬背,而不能从中体味道德对于个人安身立命的意义。我们的 解决方案是:一是将“人伦日用”作为选择教学专题的重要依据。前文所述的几个教学专 题大部分皆与大学生活有密切的关联,而“儒家仁德漫谈”这一专题虽然并不直接关照大学 生活,但其中所展现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孝悌为本”等观点亦可以触动大学生对 当代人伦关系的反思。二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的道德知识对于生活中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如在“儒家仁德漫谈”专题讲授中,我 们列举了一个“陈喜芳带着父母上大学”的例子,要求学生反思“孝”的当代价值与内涵; 在“中西文化视野中的社会公德”专题讲授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的公 德事件,制作成 PPT 在课前发到教师的邮箱中。我们从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优秀作品在课 堂上播放,并要求学生结合公德理论进行讨论。等等。如此,“德教”因为能够直面人伦日 用而易于获得价值认同,不复被悬置于半空成为单纯的理论说教。 我们认为,在道德教育内容的设置中,学术性与应用性是内在融合的关系。学术性必 须以应用性为导向,着力于关注“人伦日用之道”;应用性亦应以学术性为支持,使“人伦 日用之道”获得理性的解释。如此,“德教”方可以实现“在心为德”的目标。 2、以直面生活的实践机制作为“行教”的形式 我们将”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定位为“行教”。“行教”的目标在于“施之为行”, 即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道德的要求实施相应的行为。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与 判断能力已经逐渐成熟,加之“在心为德”的支持,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为 “行教”实施主体的条件。由是,我们建立了一种直面生活的实践机制,力图在教师的引导 下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将“行教” 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行为训练。 其一,以道德小品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道德情境。自 2002 年起,我们将道德小品列为 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组成 10 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结合所学的道德知识, 以扬善抑恶为主题,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件编写成小品,在课堂中进行 10 分钟左右的演 出。近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教学形式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大量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江 苏教育电视台曾在“新闻事件”栏目中对我校的优秀道德小品汇演进行了为时 15 分钟的报 道。同学们一致认为,道德小品的编写与演出是一种道德情景的展现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注 入了善恶评价,对他们的实际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二、以道德调查的形式反思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自 2005 年起,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增 设了道德调查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所关注的道德问题进行调查,在 学期末提交一份书面调查报告,并以 PPT 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陈述。这一教学环节 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以课题立项的形式给予了经费资助,每年投入的经费约为 3 万元左右。此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心”设立了评奖制度,在教师推荐的基础上, 组织专家评选出校级优秀道德调查报告。这些举措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调查热情,每年都涌 现一批优秀的调查报告。近 5 年来的道德调查成果表明,道德调查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引导了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反思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