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80年代初,一个计划还有2一3年的时间,然后作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在80年代中期,则 缩减到一年时间:到了80年代末,就变成一个季度了①。郑竹圆分析了1953一一1981年我 国的经济策略,发现在这3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增长战略能够延续6年以上 老百姓也晓得中国存在政策周期,“党的政策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这种形象的说法反 映了老百姓对政府政策易变性和周期性的普遍看法。从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米看,我国 确实存在政策周期现象,且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从一项具体政策来看,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体制、制 度不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我国,一项政策 并非完全按照制定一 一执行一 一评估 一监控 一终结的程序进行,而是表现为传达期、贯 彻期和变通期。这是中国政策周期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传达期,即“传达动员”阶段。传达动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 内部传达,这包括传达中央文件,中央领导人讲话,中央领导人指示,中央全会精神:另 种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动员,这包括公开发表中央全会公报,中央领导人正式报告,两报 刊(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或者《人民日报》社论。前者借助 共产党的组织系统,后者借助现代通讯工具。在很多场合下,先是内部传达,然后公开动员。 通过广泛使用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种政治动 员作用十分有效,能够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在极短的时间内集 中各种资源。 所谓贯彻期,即“贯彻实施”阶段。在传达中央精神之后,各地方开始制定具体政策和 措施。地方政府作为当地人民的“父母官”,受到当地人民迫切改变经济面貌的强大压力, “为政一方”就要“造福一方”。任何一个地方领导人都晓得,中央的发展目标是众所周知 的,如果他们提出一个较低经济增长率的目标,即便是符合当地发展条件,也会被当地人民 和下属官员视为无能,只能提出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目标。中央提出的发展目标等于规定 了地方发展目标的下限,只要中央变动和提高发展目标,就意味着地方必须变动和提高发展 目标的下限,党中央把经济增长率指标由6%提高到8~9%,这就逼使省的经济增长率指标 至少要提高到10%以上,相应地,地、市、县的经济增长率指标则会拍得更高,层层加码 逐级放大,结果,就出现相互攀比,一哄而上的局面。 所谓变通期,即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阶段。政策执行之后,决策者常常 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政策实施效果与决策者的预期目标不是相互矛盾,就是差距甚远,出现 “政策走样”、“南辕北辙”。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政策是对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地方政府 从本地区利益出发,以地方利益为标准,想出各种变通方法,不是我行我素,肢解、曲解、 抵制中央政策,就是另订对策,对付中央,阻碍了政策的顺利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 被迫实施调整,采取新的政策,又重新进入下一轮的政策传达期、政策贯彻期和政策变通期 从政策与政策之间的更替来说,我国的政策周期一般较短,政策目标不断调整,缺乏连 续性和稳定性。这在经济领域表现突出。这在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上,有不少事例可以证 ·湖酸队中国改策网期与经济周期希活:中国社会料学染第测5,19败 th and 15 80 年代初,一个计划还有 2—3 年的时间,然后作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在 80 年代中期,则 缩减到一年时间;到了 80 年代末,就变成一个季度了①。郑竹圆分析了 1953——1981 年我 国的经济策略,发现在这 30 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增长战略能够延续 6 年以上②。 老百姓也晓得中国存在政策周期,“党的政策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这种形象的说法反 映了老百姓对政府政策易变性和周期性的普遍看法。从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 确实存在政策周期现象,且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从一项具体政策来看,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体制、制 度不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我国,一项政策 并非完全按照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的程序进行,而是表现为传达期、贯 彻期和变通期。这是中国政策周期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③。 所谓传达期,即“传达动员”阶段。传达动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 内部传达,这包括传达中央文件,中央领导人讲话,中央领导人指示,中央全会精神;另一 种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动员,这包括公开发表中央全会公报,中央领导人正式报告,两报一 刊(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或者《人民日报》社论。前者借助 共产党的组织系统,后者借助现代通讯工具。在很多场合下,先是内部传达,然后公开动员。 通过广泛使用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种政治动 员作用十分有效,能够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在极短的时间内集 中各种资源。 所谓贯彻期,即“贯彻实施”阶段。在传达中央精神之后,各地方开始制定具体政策和 措施。地方政府作为当地人民的“父母官”,受到当地人民迫切改变经济面貌的强大压力, “为政一方”就要“造福一方”。任何一个地方领导人都晓得,中央的发展目标是众所周知 的,如果他们提出一个较低经济增长率的目标,即便是符合当地发展条件,也会被当地人民 和下属官员视为无能,只能提出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目标。中央提出的发展目标等于规定 了地方发展目标的下限,只要中央变动和提高发展目标,就意味着地方必须变动和提高发展 目标的下限,党中央把经济增长率指标由 6%提高到 8~9%,这就逼使省的经济增长率指标 至少要提高到 10%以上,相应地,地、市、县的经济增长率指标则会抬得更高,层层加码, 逐级放大,结果,就出现相互攀比,一哄而上的局面。 所谓变通期,即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阶段。政策执行之后,决策者常常 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政策实施效果与决策者的预期目标不是相互矛盾,就是差距甚远,出现 “政策走样”、“南辕北辙”。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政策是对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地方政府 从本地区利益出发,以地方利益为标准,想出各种变通方法,不是我行我素,肢解、曲解、 抵制中央政策,就是另订对策,对付中央,阻碍了政策的顺利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 被迫实施调整,采取新的政策,又重新进入下一轮的政策传达期、政策贯彻期和政策变通期。 从政策与政策之间的更替来说,我国的政策周期一般较短,政策目标不断调整,缺乏连 续性和稳定性。这在经济领域表现突出。这在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上,有不少事例可以证 ① Christopher M. Clarke ,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Post-Deng Era” .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 China’s Economic Dilemmas in the 1990s : The Problems of Reform , Modernization , and Interpendence. Joint Committee Print . April , 1990, pp.1~13 . ② Cheng Chu-yuan ,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 Westview Press , 1982. ③ 胡鞍钢.中国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4(8),第 90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