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并在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及时地引导农民开展受到严格控制,小农个体成为公社的社员。不仅如 生产互助合作。这期间强调对生产中的困难,要求此,人民公社政经合一的管理体制和军事化的管理 开展灵活多样的互助合作来加以克服,尚未对小农方式,还事实上严密控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建立 经济改造做出全面布置,而是要求在农村工作中注起了小农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层级关联,使农民紧紧 意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起因于1953年的粮食依附于公社、听命于组织动弹不得。这样,传统小 等农产品供应紧张,使中央领导集体强化了小农经农开始直接进入国家行政调控体系,从形式上也似 济与工业化矛盾的认识,从而加速了对小农经济的乎消失了。然而人民公社二十余年的建设实践表 改造。1953年12月16日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明,这种通过个体小农捆绑式集体化所建立起来的 作社的决议》,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对小农经生产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小农的传统经营方 济大规模改造的序幕。由此,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式,小农经济的实质并未真正改变。在农业生产技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在短短3术进步有限和工业化战略的强势逻辑下,人民公社 年时间里,亿万分散的个体农民被组织起来,走上不仅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和方法,其经济 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道路。1958年8月,从更好生存状态也仍然是自给和半自给的,各公社之间缺 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和适应赶超战略出发,中共乏横向的直接联系。因此所谓的农业集体经济不过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是农民个体经济的袋装化。这种经营方式的弊端在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此后两三个月人民公社后期大量显现,人民公社后期很多公社“人 内,全国农村普遍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建立起一种齐才下地”,“出勤不出力,干活儿一窝蜂”,“集体偷 全新的社会形态。这种体制的突出特点表现为:懒”和“免费搭车”现象越来越多,生产效率逐渐下 政社合一”的组织体制、“一大二公”的组织规模、降,这也是人民公社体制最终无法维系的根本原因。 封闭集中的经营管理制度等。因此,人民公社从功 2.从认同逻辑看本体性价值转变。民以食为 能上说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天,传统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依赖而形成的小私有心 生产管理组织。此后,人民公社虽然进行了多次调理使中国共产党推动的集体化一开始并不为农民 适,但其作为中国农村基本经济体制的地位及其主所主动接受。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后通过 要的功能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这种模式一直持不断地政治运动强化集体化意识,改造农民的小私 续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长达20余年,成有心理。在持续在的政治运动中,“忆苦思甜”是 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组织模式。重要活动,通过回忆过去的痛苦生活,感受到今天 这一时期,农户总体上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的生活幸福。农民“向后看”的思维惯性和强烈的 1.从自身特点看成为集体化小农。从1953年感恩意识使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 农业合作化之后,尤其人民公社时期疾风骤雨式的党”,由此这种高度集中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得以迅 改造,使传统小农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首速建立。不仅如此,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先,人民公社确立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彻底颠覆了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 传统小农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建构起了农业生产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下,农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不 经营的全新基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小同于以往的新的期待,他们开始将个人的劳动与国 农之所以存在,在于家庭对小块土地的拥有。人民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人民的解放和子孙后代的 公社这一体制的设计显然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小土幸福联系起来,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有意义的,参加 地所有者“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它不仅事实上使生产劳动是当家做主人的光荣表现,人民公社由此 农民完全失去了小块土地,也几乎失去了与土地关为农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新的意义系统。当然,促 联的一切权利,直接解构了传统小农存在的物质前使农民的本体性价值逐渐移位的原因并非单纯的 提。其次,人民公社统一的“集中劳动”形式还彻底共产党政治宣传的组织高效,人民公社这一体制本 改变了传统小农“外在于国家”的局面,建构起了农身也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可以从生产和生活中获得 业生产经营的全新方式。在传统中国社会,“王权意义感。一方面,人民公社促进了小农的平等化。 止于县政”,小农社会由乡绅自治,农户除了纳粮与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是由家庭本位往上构成的 国家权力之间没有直接的交往关系。但到人民公等级社会,强调人伦秩序和道德规则,人与人之间 社时期,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在军事辈分差异尊卑分明。新中国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 化的政治组织推行的计划经济下,农民的经济活动轰轰烈烈开展,彻底铲除了剥削阶级、埋葬了人剥并在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及时地引导农民开展 生产互助合作。这期间强调对生产中的困难,要求 开展灵活多样的互助合作来加以克服,尚未对小农 经济改造做出全面布置,而是要求在农村工作中注 意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起因于1953年 的 粮 食 等农产品供应紧张,使中央领导集体强化了小农经 济与工业化矛盾的认识,从而加速了对小农经济的 改造。1953年12月16日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 作社的决议》,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对小农经 济大规模改造的序幕。由此,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在短短3 年时间里,亿万分散的个体农民被组织起来,走上 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道路。1958年8月,从更好 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和适应赶超战略出发,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此后两三个月 内,全国农村普遍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建立起一种 全新的 社 会 形 态。这种体制的突出特点表现为: “政社合一”的组织体制、“一大二公”的组织规模、 封闭集中的经营管理制度等。因此,人民公社从功 能上说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 生产管理组织。此后,人民公社虽然进行了多次调 适,但其作为中国农村基本经济体制的地位及其主 要的功能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这种模式一直持 续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长达20余年,成 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组织模式。 这一时期,农户总体上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从自身特点看成为集体化小农。从1953年 农业合作化之后,尤其人民公社时期疾风骤雨式的 改造,使 传 统 小 农 的 面 貌 发 生 了 极 大 的 改 变。首 先,人民公社确立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彻底颠覆了 传统小农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建构起了农业生产 经营的全新基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小 农之所以存在,在于家庭对小块土地的拥有。人民 公社这一体制的设计显然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小土 地所有者“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它不仅事实上使 农民完全失去了小块土地,也几乎失去了与土地关 联的一切权利,直接解构了传统小农存在的物质前 提。其次,人民公社统一的“集中劳动”形式还彻底 改变了传统小农“外在于国家”的局面,建构起了农 业生产经营的全新方式。在传统中国社会,“王权 止于县政”,小农社会由乡绅自治,农户除了纳粮与 国家权力之间没有直接的交往关系。但到人民公 社时期,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在军事 化的政治组织推行的计划经济下,农民的经济活动 受到严格控制,小农个体成为公社的社员。不仅如 此,人民公社政经合一的管理体制和军事化的管理 方式,还事实上严密控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建立 起了小农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层级关联,使农民紧紧 依附于公社、听命于组织动弹不得。这样,传统小 农开始直接进入国家行政调控体系,从形式上也似 乎消失了。然而人民公社二十余年的建设实践表 明,这种通过个体小农捆绑式集体化所建立起来的 生产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小农的传统经营方 式,小农经济的实质并未真正改变。在农业生产技 术进步有限和工业化战略的强势逻辑下,人民公社 不仅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和方法,其经济 生存状态也仍然是自给和半自给的,各公社之间缺 乏横向的直接联系。因此所谓的农业集体经济不过 是农民个体经济的袋装化。这种经营方式的弊端在 人民公社后期大量显现,人民公社后期很多公社“人 齐才下地”,“出勤不出力,干活儿一窝蜂”,“集体偷 懒”和“免费 搭 车”现 象 越 来 越 多,生 产 效 率 逐 渐 下 降,这也是人民公社体制最终无法维系的根本原因。 2.从认同逻辑看本体性价值转变。民 以 食 为 天,传统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依赖而形成的小私有心 理使中国共产党推动的集体化一开始并不为农民 所主动接受。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后通过 不断地政治运动强化集体化意识,改造农民的小私 有心理。在持续 在 的 政 治 运 动 中,“忆 苦 思 甜”是 重要活动,通过回忆过去的痛苦生活,感受到今天 的生活幸福。农民“向后看”的思维惯性和强烈的 感恩意 识 使 得 “吃 水 不 忘 挖 井 人,翻 身 不 忘 共 产 党”,由此这种高度集中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得以迅 速建立。不仅如此,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 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下,农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不 同于以往的新的期待,他们开始将个人的劳动与国 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人民的解放和子孙后代的 幸福联系起来,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有意义的,参加 生产劳动是当家做主人的光荣表现,人民公社由此 为农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新的意义系统。当然,促 使农民的本体性价值逐渐移位的原因并非单纯的 共产党政治宣传的组织高效,人民公社这一体制本 身也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可以从生产和生活中获得 意义感。一方面,人民公社促进了小农的平等化。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是由家庭本位往上构成的 等级社会,强调人伦秩序和道德规则,人与人之间 辈分差异尊卑分明。新中国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 轰轰烈烈开展,彻底铲除了剥削阶级、埋葬了人剥 8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