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经过明初宋濂等人大力提倡复古,超元越宋,趋归唐音,已经成为诗坛普遍的风气。然而,唐诗本身又是一个驳 杂、体调各异的混沌概念,若不对各体诗歌的发展脉络作出辨析,并从史的意义上大体确定主要诗人的地位,揭示 其创作特点以示人归向的目标,学唐的提倡仍不免模糊难从。自从严羽以后,闽人形成推崇盛唐气象的传统,至明 初出现了以林鸿等“十才子"为代表的学唐诗群。这些为《唐诗品汇》的问世营造了氛围,也创造了诗学条件。高棅 在这篇总叙里称,编选此书的目的是帮助学诗者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辩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 盛衰,本乎始以达其终,审其变而归于正。正反映出通过提高对唐诗的辨识力,促使诗歌创作归正的意图,而这 也是学唐诗进入“具体化"时代以后必然的要求 本文对唐诗分期明确作了初、盛、中、晚四段划分,使《沧浪诗话》等有关分期说更为完整,在唐诗硏究史上产生 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清初冯班等人曾举刘长卿亦盛唐亦中唐为例,讥议这种划分的机械性。从微观来说,类似的问 题难以避免,有所不足,但从宏观来看,这样的四段划分有利于揭示唐诗发展不同阶段的各自特点,有利于把握唐 诗整体的走向,利大于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诗品汇》指出:"然限断之例,亦论大概耳。寒温相代,必有半 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谓四时无别哉?不失为持平之论 高棅以九格区分诗歌创作成就的大小和诗人地位的髙低。九格为:正始(诗风转入正道的开始)、正宗、大家 名家、羽翼(以上四格赞美值最高,其中又由前而后呈由高而低递减)、接武(承前启后,过渡)、正变、余响 (以上二格皆是趋变,而余响是变的尾声)、旁流(指方外异人如僧、道、妇女及生平失考的作者)。真正具有文 学批评意义的是前面八格,而八格中其批评的理论意义强弱也有所不同。就时代而言,“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 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唐诗品汇凡例》)这样通过正变之辨,进 步阐明了唐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确立了以盛唐为宗的思想。就诗人的具体创作而言,高棅并非一概而论,而是以 诗歌体制为主,具体给予诗人的作品以定位。综而论之,李白是“正宗"的代表,杜甫独揽"大家"之美誉。“正宗"含纯 正的盛唐风调之意,“大家指集大成而又含较多变调因素,它们是《唐诗品汇》对神秀声律”艺术上最臻成熟的完 美的诗歌作品的评论术语。这反映了高棅基本上同尊李、杜,并学二家的主张。以宗盛唐为经,学李、杜为纬,正 是《唐诗品汇》宗趣所在 文章以"声律、兴象、文词、理致"为评诗之要,更抽象地说,又可归为神理、格调,而神理又在格调之中。高棅之 意即在通过审音辨格,以别诗歌正变,示人标准、规范。他在《五言古诗叙目》中说,梁、陈大雅不振",初唐至 神龙(武则天年号)以后,“品格渐高,颇通远调。这大致也代表了他对初唐其他各体诗歌的评价。盛唐诗歌的格 调更是备受高棅推崇,李白诗歌的"神秀声律ˆ尤受赞美,其他如孟浩然兴致凊远',王维词意雅秀",岑参“造语奇 峻,高适骨格浑厚ˆ,以及杜诗的体格完眢,都得到大力褒扬。髙棅此书有扬初盛唐、抑中晩唐的倾冋,以上对初 盛唐诗歌格调的赞赏实际上正代表了他对唐诗艺术价值的认识,以及指给后人学唐诗的方向,从而揭开了明代唐诗 格调论”的先声 怀麓堂诗话(选录)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七年(1463)进土。次年殿试后选翰林庶 吉士,授编修,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土。刘瑾擅权,欲辞职而未准,颇招 致士人讥议,然庇护善类,亦有令行。卒后谥文正。《明史》本传:“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土奇后,东阳而 已。"他的诗歌和雅温淳,弘丽清畅,真意实感稍富,露岀明代中叶文坛新机。李东阳是明代前期和中期文学批评 的过渡人物。他既使明初复古诗风进一步推衍,又与“台阁体"有复杂的联系,并在整体上出现明显突破;他力倡 以声"、“格辨诗,成为高棅等闽中十子"到前后七子诗论之间的桥梁,而他某些反对刻板摹拟的意见,又为后来反 复古主义的批评家所利用,从而显出他和以他为首的茶陵派作用和地位的特殊性。著有《怀麓堂集》,中有诗话- 卷,单行称《怀麓堂诗话》或《麓堂诗话》。 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1。乐始于诗,终于律,人声和则乐声和。又取其声之和者,以陶写情性, 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后世诗与乐判而为二,虽有格律,而无音韵,是不 过为排偶之文而已。使徒以文而已也,则古之教,何必以诗律为哉?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古律诗各有音节,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难。惟乐府长短句,初无定数,最难调叠。然亦有自然之声。古所谓声依 永者,谓有长短之节,非徒永也,故随其长短,皆可以播之律吕,而其太长太短之无节者,则不足以为乐。今泥古 诗之成声,平仄短长,字字句句,摹仿而不敢失,非惟格调有限,亦无以发人之情性。若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经过明初宋濂等人大力提倡复古,超元越宋,趋归唐音,已经成为诗坛普遍的风气。然而,唐诗本身又是一个驳 杂、体调各异的混沌概念,若不对各体诗歌的发展脉络作出辨析,并从史的意义上大体确定主要诗人的地位,揭示 其创作特点以示人归向的目标,学唐的提倡仍不免模糊难从。自从严羽以后,闽人形成推崇盛唐气象的传统,至明 初出现了以林鸿等“十才子”为代表的学唐诗群。这些为《唐诗品汇》的问世营造了氛围,也创造了诗学条件。高棅 在这篇总叙里称,编选此书的目的是帮助学诗者“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辩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 盛衰,本乎始以达其终,审其变而归于正”。正反映出通过提高对唐诗的辨识力,促使诗歌创作归正的意图,而这 也是学唐诗进入“具体化”时代以后必然的要求。 本文对唐诗分期明确作了初、盛、中、晚四段划分,使《沧浪诗话》等有关分期说更为完整,在唐诗研究史上产生 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清初冯班等人曾举刘长卿亦盛唐亦中唐为例,讥议这种划分的机械性。从微观来说,类似的问 题难以避免,有所不足,但从宏观来看,这样的四段划分有利于揭示唐诗发展不同阶段的各自特点,有利于把握唐 诗整体的走向,利大于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诗品汇》指出:“然限断之例,亦论大概耳。寒温相代,必有半 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谓四时无别哉?”不失为持平之论。 高棅以九格区分诗歌创作成就的大小和诗人地位的高低。九格为: 正始(诗风转入正道的开始)、正宗、大家、 名家、羽翼(以上四格赞美值最高,其中又由前而后呈由高而低递减)、接武(承前启后,过渡)、正变、余响 (以上二格皆是趋变,而余响是变的尾声)、旁流(指方外异人如僧、道、妇女及生平失考的作者)。真正具有文 学批评意义的是前面八格,而八格中其批评的理论意义强弱也有所不同。就时代而言,“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 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唐诗品汇凡例》)这样通过正变之辨,进一 步阐明了唐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确立了以盛唐为宗的思想。就诗人的具体创作而言,高棅并非一概而论,而是以 诗歌体制为主,具体给予诗人的作品以定位。综而论之,李白是“正宗”的代表,杜甫独揽“大家”之美誉。“正宗”含纯 正的盛唐风调之意,“大家”指集大成而又含较多变调因素,它们是《唐诗品汇》对“神秀声律”艺术上最臻成熟的完 美的诗歌作品的评论术语。这反映了高棅基本上同尊李、杜,并学二家的主张。以宗盛唐为经,学李、杜为纬,正 是《唐诗品汇》宗趣所在。 文章以“声律、兴象、文词、理致”为评诗之要,更抽象地说,又可归为神理、格调,而神理又在格调之中。高棅之 意即在通过审音辨格,以别诗歌正变,示人标准、规范。他在《五言古诗叙目》中说,梁、陈“大雅不振”,初唐至 神龙(武则天年号)以后,“品格渐高,颇通远调”。这大致也代表了他对初唐其他各体诗歌的评价。盛唐诗歌的格 调更是备受高棅推崇,李白诗歌的“神秀声律”尤受赞美,其他如孟浩然“兴致清远”,王维“词意雅秀”,岑参“造语奇 峻”,高适“骨格浑厚”,以及杜诗的体格完备,都得到大力褒扬。高棅此书有扬初盛唐、抑中晚唐的倾向,以上对初 盛唐诗歌格调的赞赏实际上正代表了他对唐诗艺术价值的认识,以及指给后人学唐诗的方向,从而揭开了明代唐诗 运动“格调论”的先声。 怀麓堂诗话(选录)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七年(1463)进士。次年殿试后选翰林庶 吉士,授编修,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刘瑾擅权,欲辞职而未准,颇招 致士人讥议,然庇护善类,亦有令行。卒后谥文正。《明史》本传:“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 已。”他的诗歌和雅温淳,弘丽清畅,真意实感稍富,露出明代中叶文坛新机。李东阳是明代前期和中期文学批评 的过渡人物。他既使明初复古诗风进一步推衍,又与“台阁体”有复杂的联系,并在整体上出现明显突破;他力倡 以“声”、“格”辨诗,成为高棅等“闽中十子”到前后七子诗论之间的桥梁,而他某些反对刻板摹拟的意见,又为后来反 复古主义的批评家所利用,从而显出他和以他为首的茶陵派作用和地位的特殊性。著有《怀麓堂集》,中有诗话一 卷,单行称《怀麓堂诗话》或《麓堂诗话》。 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1。乐始于诗,终于律,人声和则乐声和。又取其声之和者,以陶写情性, 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后世诗与乐判而为二,虽有格律,而无音韵,是不 过为排偶之文而已。使徒以文而已也,则古之教,何必以诗律为哉?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古律诗各有音节,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难。惟乐府长短句,初无定数,最难调叠。然亦有自然之声。古所谓声依 永者,谓有长短之节,非徒永也,故随其长短,皆可以播之律吕,而其太长太短之无节者,则不足以为乐。今泥古 诗之成声,平仄短长,字字句句,摹仿而不敢失,非惟格调有限,亦无以发人之情性。若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