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C叫做受诱体。后一个反应叫诱导反应,前一个反应叫受诱反应。 诱导反应与催化反应不同,在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参加反应后又变回到原来的物质: 而在诱导反应中,诱导体和受诱体参加反应后都变成了其它物质,增加了作用体的消耗 量。如用KMnO,滴定Fe2·时,当有C存在时,将会使KMnO,溶液的消耗量增加, 而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因此诱导反应在滴定分析中往往是有害的。但是,利用一些诱 导效应很大的反应,可进行选择性的分离和鉴定。 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2.1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在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除了用电位法确定终点处,还可利用某物质在化学计量点 附近时颜色的改变来指示滴定终点,常用的指示剂有以下三种类型: ⑧.自身指示剂:利用标准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的颜色变化来指示终点,叫做自身 指示剂。 b.淀粉指示剂:有的物质本身并不具有氧化还原性,但它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产生 特殊的颜色,因而可以指示滴定终点。例如,可溶性淀粉与碘溶液反应,生成深蓝色的 化合物,当1,被还原为时,深蓝色消失,因此,在碘量法中,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c.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这类指示剂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 们本身具有氧化还原性质,其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如指示剂的氧化还原电 对:In0)+nenR,E=E。+002gnR, 当O】之10时,溶液现氧化 n In(R) 态的颜色,当nO) 代。时,溶液经现还原态的颜色,则指示剂变色的电势为 E±0059(伏,采用条件电势则为:E±0059(伏). n n 选择指示剂时,应使指示剂的变色电势落于滴定突跃的电势范围内,并尽量与反应 的化学计量点的电势一致。同时还要注意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前后的颜色变化是否明显。 2.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在氧化还原滴定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逐渐改变,电对的 电势也随之不断改变,这种情况可以用滴定曲线表示。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一般通过实验 测得,但对于可逆氧化还原体系,根据能斯特公式由理论计算得出的滴定曲线与实测所 得可较好地吻合。 2.2.1对称的氧化还原滴定反应 a.滴定曲线方程:设用浓度为才cmol-L-1,体积为Vml的滴定剂O,滴定浓度为c。 110110 − Cl 叫做受诱体。后一个反应叫诱导反应,前一个反应叫受诱反应。 诱导反应与催化反应不同,在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参加反应后 又变回到原来的物质; 而在诱导反应中,诱导体和受诱体参加反应后都变成了其它物质,增加了作用体的消耗 量。如用 KMnO4滴定 2+ Fe 时,当有 − Cl 存在时,将会使 KMnO4溶液的消耗量增加, 而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因此诱导反应在滴定分析中往往是有害的。但是,利用一些诱 导效应很大的反应,可进行选择性的分离和鉴定。 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2.1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在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除了用电位法确定终点处,还可利用某物质在化学计量点 附近时颜色的改变来指示滴定终点,常用的指示剂有以下三种类型: a.自身指示剂:利用标准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的颜色变化来指示终点,叫做自身 指示剂。 b.淀粉指示剂:有的物质本身并不具有氧化还原性,但它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产生 特殊的颜色,因而可以指示滴定终点。例如,可溶性淀粉与碘溶液反应,生成深蓝色的 化合物,当 2 I 被还原为 − I 时,深蓝色消失,因此,在碘量法中,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c.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这类指示剂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 们本身具有氧化还原性质,其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如指示剂的氧化还原电 对:In(O)+ne -=In(R), [ ( )] [In(R)] In O lg n 0.059 E = EIn + ° , 当 [ ( )] [ ( )] 10 In R In O ≥ 时,溶液呈现氧化 态的颜色,当 [ ( )] [ ( )] 10 1 In R In O ≤ 时,溶液呈现还原态的颜色,则指示剂变色的电势范围为: n 0.059 EIn ± ° (伏),采用条件电势则为: n 0.059 E ' In ± ° (伏)。 选择指示剂时,应使指示剂的变色电势落于滴定突跃的电势范围内,并尽量与反应 的化学计量点的电势一致。同时还要注意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前后的颜色变化是否明显。 2.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在氧化还原滴定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逐渐改变,电对的 电势也随之不断改变,这种情况可以用滴定曲线表示。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一般通过实验 测得,但对于可逆氧化还原体系,根据能斯特公式由理论计算得出的滴定曲线与实测所 得可较好地吻合。 2.2.1 对称的氧化还原滴定反应 a.滴定曲线方程:设用浓度为才 cmol·L-1,体积为 Vml 的滴定剂 Ot ,滴定浓度为 o c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