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个方面,包括美国亚太战略的意图、美日安全保障同盟的性质,等等。对于中国 公众来说,就是担心像美国这样一个空前强大的国家越来越自行其是的话,世界 将会变成什么样?中国实现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和平与安宁是否还会存在?美国 如果随心所欲地将中国视为敌人,中国怎么办?从“历史记忆”的层次上看,许 多中国人在怀疑,将美国视为“先生”时,“美国先生”是不是还要欺负“学 生 从事情的发展过程看,中国人的疑虑最初产生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天安门 事件与苏联集团的崩溃几乎同时发生。美国政府以人权问题为理由制裁中国和在 国际上孤立中国,以及在历次有关中国最惠国地位的争论中,美国国内各方面充 满意识形态色彩的议论和攻击,在中国人中引发了这种疑问,即为什么在苏联集 团崩溃前,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存在那么严重的人权问题可以置诸脑后,而 在苏联东欧巨变后,却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大张挞伐?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中国人的反感和疑问导致的是被侮辱和被抛弃感,而不 是怀疑美国处理对华关系的战略意图。而且基于中国人对国际关系的独特理解, 他们对“老朋友”布什总统(在中国经过与美国的错误政策坚决斗争后)最终会 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是抱有希望的。因此中国决策层对布什政府的一些行动 (包括布什在1992年大选期间宣布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的反应, 比较而言是相当有节制的。而这些有节制的决策也为中国公众所接受 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前后的有关言行,导致中国决策层的看法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克林顿在竞选期间严厉谴责布什政府对华政策软弱无力,而且他领 导的政府从执政伊始便公开宣布,其对华政策就是支持中国的政治反对派,并在 1993年5月宣布,为延长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地位附加人权条件。 克林顿政府的言行使中国决策层几乎断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就是“西化” 分化”中国。中国领导人的这种认定一经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其影响也 是相当深远的。从那以后,中国决策层显然一直认为,有必要对美国的意图保持 警惕,要警钟长鸣。挫败被认为确实存在的美国的此类政策,成为中国一些重要 的内外政策的起因和动力 1993年夏季,美国根据莫须有的情报,在公海上拦截中国的“银河”号 商船,并进行检查,从而引起中国公众的极大愤慨。随后美国国会的议员门以中 国人权状况恶化为由,阻挠中国申办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再次点燃了中国人 的反美情绪。这两起事件导致了中国公众心目中的美国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直到海湾战争后,中国人还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是一个主持正义和敢于负责任 的国家。但美国现在在他们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的国家。 中国人的美国形象变化并不是表面性的,它的严重后果在于引起了深层的疑 问,即:美国为什么对中国采取如此霸道的、与推行民主自由没有多大关系的行 为?这种疑问在本世纪初就存在,因此引起的共鸣也是巨大的。它与对美国反感 的情绪相结合,成为后来那种断定美国企图阻止中国成为强国的看法的主要根源 那种看法目前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即使不是占主流的,也是相当相当普遍的。在这 样的背景下,美国在中美关系方面不论作出何种积极的努力,在中国人看来都是 为形势所迫或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总之决不会是出于良好的愿望。 1993年中国决策层与中国公众在对美政策上开始形成共识,其契合点即 在于对美国的意图的怀疑。中国决策层认为,美国的政策至少部分地包含着颠覆 中国政府的企图。中国公众则相信,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很可能是不怀好意的。上个方面,包括美国亚太战略的意图、美日安全保障同盟的性质,等等。对于中国 公众来说,就是担心像美国这样一个空前强大的国家越来越自行其是的话,世界 将会变成什么样?中国实现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和平与安宁是否还会存在?美国 如果随心所欲地将中国视为敌人,中国怎么办?从“历史记忆”的层次上看,许 多中国人在怀疑,将美国视为“先生”时,“美国先生”是不是还要欺负“学 生”?…… 从事情的发展过程看,中国人的疑虑最初产生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天安门 事件与苏联集团的崩溃几乎同时发生。美国政府以人权问题为理由制裁中国和在 国际上孤立中国,以及在历次有关中国最惠国地位的争论中,美国国内各方面充 满意识形态色彩的议论和攻击,在中国人中引发了这种疑问,即为什么在苏联集 团崩溃前,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存在那么严重的人权问题可以置诸脑后,而 在苏联东欧巨变后,却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大张挞伐?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中国人的反感和疑问导致的是被侮辱和被抛弃感,而不 是怀疑美国处理对华关系的战略意图。而且基于中国人对国际关系的独特理解, 他们对“老朋友”布什总统(在中国经过与美国的错误政策坚决斗争后)最终会 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是抱有希望的。因此中国决策层对布什政府的一些行动 (包括布什在1992年大选期间宣布向台湾出售 150 架F-16 战斗机)的反应, 比较而言是相当有节制的。而这些有节制的决策也为中国公众所接受。 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前后的有关言行,导致中国决策层的看法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克林顿在竞选期间严厉谴责布什政府对华政策软弱无力,而且他领 导的政府从执政伊始便公开宣布,其对华政策就是支持中国的政治反对派,并在 1993 年 5 月宣布,为延长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地位附加人权条件。 克林顿政府的言行使中国决策层几乎断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就是“西化”、 “分化”中国。中国领导人的这种认定一经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其影响也 是相当深远的。从那以后,中国决策层显然一直认为,有必要对美国的意图保持 警惕,要警钟长鸣。挫败被认为确实存在的美国的此类政策,成为中国一些重要 的内外政策的起因和动力。 1993年夏季,美国根据莫须有的情报,在公海上拦截中国的“银河”号 商船,并进行检查,从而引起中国公众的极大愤慨。随后美国国会的议员门以中 国人权状况恶化为由,阻挠中国申办 2000 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再次点燃了中国人 的反美情绪。这两起事件导致了中国公众心目中的美国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直到海湾战争后,中国人还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是一个主持正义和敢于负责任 的国家。但美国现在在他们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的国家。 中国人的美国形象变化并不是表面性的,它的严重后果在于引起了深层的疑 问,即:美国为什么对中国采取如此霸道的、与推行民主自由没有多大关系的行 为?这种疑问在本世纪初就存在,因此引起的共鸣也是巨大的。它与对美国反感 的情绪相结合,成为后来那种断定美国企图阻止中国成为强国的看法的主要根源。 那种看法目前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即使不是占主流的,也是相当相当普遍的。在这 样的背景下,美国在中美关系方面不论作出何种积极的努力,在中国人看来都是 为形势所迫或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总之决不会是出于良好的愿望。 1993年中国决策层与中国公众在对美政策上开始形成共识,其契合点即 在于对美国的意图的怀疑。中国决策层认为,美国的政策至少部分地包含着颠覆 中国政府的企图。中国公众则相信,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很可能是不怀好意的。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