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符合资本主义远洋探险的性质。 至于航海的目的方面,郑和下西洋,乃是开展“朝贡贸易”一一这是一种以政治为 驱动力下的特殊贸易体制。其具体做法是向海外出口中国的绸缎、瓷器、铁器和手工艺 品,换取香料、染料、胡椒等奢侈品,以满足地主豪绅的生活需要。其贸易方针是“厚 往薄来”,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种不等价交换稍少则已,若长此以往, 势必造成国库空虚。在郑和航行的后期,朝野内外反对的声音远远盖过支持者的声音, 反对的理由多以“费钱粮数十万,此特一敝政”、“随行军士,或以舟败漂没异国”2为甚。 哥伦布的出海则更多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西欧中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于 商品和市场的需求,几乎己经达到顶峰。被东方的香料与金银所刺激,出海淘金便显得 自然而然了。1503年,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及王后的信中说: 热那亚人、威尼斯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都走遍天涯海角去交换黄金。黄金是一 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时 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放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3 从这封信中,可看出哥伦布航海心之所系,黄金,还是黄金。这使他对国外贸易和 海外扩张都显出狂热。无论是出于被恩格斯称为“卑劣的贪欲”还是促进重商主义繁荣 的强烈动力,哥伦布在海外探险的积极性方面都要比郑和高出一个档次。 世界观的影响 郑和与哥伦布航行后效的迥乎不同是与不同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天圆地方”。由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稳定的中原文明中心, 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这种自大的“天下”观阻碍了中国人对 外部世界的认真探索及研究。中国现存的14世纪地理制图“广舆图”中,仅绘有中国 周边四夷,其中高丽、印度有文字说明而无图。这种可稽还体现在儒家的华夷观上。“非 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求“四海宾服”。因此郑和所经之处,只是宣读圣恩,大行赏赐, 却未曾想过海外扩张。 西方的世界观很不相同。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地球形的概念便先从一些人脑中形成, 中世纪晚期地图绘制学的兴起改革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遗留下许多珍贵的制图作 品。这种认识在宗教上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传教精神。哥伦布每到达一处陆地,都要向印 第安人宣读圣经,公开宣告是奉上帝之命来征服和主宰“野蛮民族的”。这种狂热的宗 教精神是东亚民族所没有的,它推动着殖民者克服各种困难,占据道德主动一一以上帝 的名义一一建立一个“合法”的海外帝国。 如此种种,郑和下西洋也就注定未能也不可能激起民间航海热,君民皆无热情,以 至于永乐皇帝禁海一事,也便无伤大雅了。 结束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同为重大的历史机遇,然两者境遇不同最终导致西方 支配东方。说到底,15世纪是社会进行重大转型的前夜。内外复杂的条件使西方在相对 短时间内完成了这种转型,然而中国千年来一直在自己的轨道上,躲在“天朝”梦里迟 迟未能苏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在近代的失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顺应天命,转 变发展趋向,这是历史规律教给我们的东西,不管是15世纪,还是现代,相信都是有 所裨益的。 1张廷玉,“郑和传”,《明史》(中华书局版),1984,p.1022 2张廷玉,“夏元吉传”,“李时勉传”,《明史》,1984,p.841 3周一良,《世界通史资料选辑》,1964,p.304 4吴泽霖,《印第安人兴衰史》,1947,p.57-59 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3 符合资本主义远洋探险的性质。 至于航海的目的方面,郑和下西洋,乃是开展“朝贡贸易”——这是一种以政治为 驱动力下的特殊贸易体制。其具体做法是向海外出口中国的绸缎、瓷器、铁器和手工艺 品,换取香料、染料、胡椒等奢侈品,以满足地主豪绅的生活需要。其贸易方针是“厚 往薄来”,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1。这种不等价交换稍少则已,若长此以往, 势必造成国库空虚。在郑和航行的后期,朝野内外反对的声音远远盖过支持者的声音, 反对的理由多以“费钱粮数十万,此特一敝政”、“随行军士,或以舟败漂没异国” 2为甚。 哥伦布的出海则更多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西欧中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于 商品和市场的需求,几乎已经达到顶峰。被东方的香料与金银所刺激,出海淘金便显得 自然而然了。1503 年,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及王后的信中说: 热那亚人、威尼斯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都走遍天涯海角去交换黄金。黄金是一 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时 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3 从这封信中,可看出哥伦布航海心之所系,黄金,还是黄金。这使他对国外贸易和 海外扩张都显出狂热。无论是出于被恩格斯称为“卑劣的贪欲”还是促进重商主义繁荣 的强烈动力,哥伦布在海外探险的积极性方面都要比郑和高出一个档次。 世界观的影响 郑和与哥伦布航行后效的迥乎不同是与不同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天圆地方”。由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稳定的中原文明中心, 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这种自大的“天下”观阻碍了中国人对 外部世界的认真探索及研究。中国现存的 14 世纪地理制图“广舆图”中,仅绘有中国 周边四夷,其中高丽、印度有文字说明而无图。这种可稽还体现在儒家的华夷观上。“非 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求“四海宾服”。因此郑和所经之处,只是宣读圣恩,大行赏赐, 却未曾想过海外扩张。 西方的世界观很不相同。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地球形的概念便先从一些人脑中形成, 中世纪晚期地图绘制学的兴起改革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遗留下许多珍贵的制图作 品。这种认识在宗教上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传教精神。哥伦布每到达一处陆地,都要向印 第安人宣读圣经,公开宣告是奉上帝之命来征服和主宰“野蛮民族的”。4这种狂热的宗 教精神是东亚民族所没有的,它推动着殖民者克服各种困难,占据道德主动——以上帝 的名义——建立一个“合法”的海外帝国。 如此种种,郑和下西洋也就注定未能也不可能激起民间航海热,君民皆无热情,以 至于永乐皇帝禁海一事,也便无伤大雅了。结束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同为重大的历史机遇,然两者境遇不同最终导致西方 支配东方。说到底,15 世纪是社会进行重大转型的前夜。内外复杂的条件使西方在相对 短时间内完成了这种转型,然而中国千年来一直在自己的轨道上,躲在“天朝”梦里迟 迟未能苏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在近代的失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顺应天命,转 变发展趋向,这是历史规律教给我们的东西,不管是 15 世纪,还是现代,相信都是有 所裨益的。 1 张廷玉,“郑和传”,《明史》(中华书局版),1984,p.1022 2 张廷玉,“夏元吉传”,“李时勉传”,《明史》,1984,p.841 3 周一良,《世界通史资料选辑》,1964,p.304 4 吴泽霖,《印第安人兴衰史》,1947,p.57-5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