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航海技术与规模的比较 翻开世界地图,欧洲似乎是被波罗的海、地中海等分割开来的一些岛屿,因此海洋 文明在欧洲文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反观我国,海岸线相对较短,华夏文明是以 中土文明为典型代表的农耕文明。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虑: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西欧是 否在航海技术上更胜东亚一筹,以致在探索世界的进程中占得先机呢? 事实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15世纪中华民族在航海领域的造诣,在世界范围内 是空前的。1405年,郑和奉命下西洋,其航行规模为“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 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航行船队由208艘海船组成,分 为宝船、水船、马船、粮船和战船5种,随行人员最多时达27800人。郑和的远洋船队, “云帆高扬,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2,实可谓是浩浩荡荡。 郑和船队不仅规模空前,航海技术更是发达。李约瑟博士对此有过如下评论: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 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内河船 只的数目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海军在1100一一1450年之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 的。3 事实也确是如此。在15世纪末的中国,航海技术已远远超过西欧数个世纪。拿最 重要的罗盘(即航海指南针)来说,在我国大致出现在11-12世纪,而在西欧这一技术 被采用则要等到12世纪末以至13世纪初。4不仅如此,郑和在远洋知识上,也比西方人 丰富得多。据记载,郑和对海洋气象观察入微,准确利用信风为动力,并创造性地运用 “过洋牵星”的航海术定向测距,指引航行。这充分证实了当时我国丝毫不逊于西欧的 海洋科技水平 再看哥伦布这边,技术条件则要艰苦得多,舰队仅有的三艘帆船中,主舰“圣玛利 亚”号是一艘三桅四帆船,载重仅100吨,另两艘则没有甲板,载重量分别为50和40 吨。三艘船共组成了共88人的探险远征队伍。无论在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还是使用罗 盘的水平方面,哥伦布都是不能与郑和比肩的。 郑和既然在技术上有如此大的优势,却为何在航海的历史影响方面显得后效不足 呢?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中国的航海优势得益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性。但有时候, 过多的优势可能带来长久的祸患。安于传统而拙于革新,这就是中国式的历史惰性。相 反,西方国家在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后,较为轻易地便能摆脱传统,具有广泛吸收外来技 术的能力。这也许也是西方航海能取得后来居上的成功的原因之一。 资金来源与航海目的的比较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资金来源与目的截然不同。 郑和的航行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派专人出使海外的活动,无论从其船队建造、商 品采办到船员招募全都由明朝政府一手包办。从它出海的那一刻起,它便代表了大明朝 经济、技术的顶尖水平。或者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皇家舰队。哥伦布的航行则更倾向 于一种海外探险,集资方式完全是私人的,哥伦布在航行之前到处奔走游说,向葡萄牙、 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求助,以得到特许状。船只装备则完全是自备的,更多的是 求助于投机者,是一种契约方式的利益结合。哥伦布早期的航行船只与人员都不多,正 1张廷玉,“郑和传”,《明史》(中华书局版),1984,p.1012 2郑天挺,“郑和下西洋”,《明清史资料》,1980.06,p.403 3李约瑟,“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李约瑟文集》,1896,p.258 4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1980,p.341-342 5赫·乔·维尔斯,《世界史纲》,1982,p841 2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2 航海技术与规模的比较 翻开世界地图,欧洲似乎是被波罗的海、地中海等分割开来的一些岛屿,因此海洋 文明在欧洲文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反观我国,海岸线相对较短,华夏文明是以 中土文明为典型代表的农耕文明。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虑: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西欧是 否在航海技术上更胜东亚一筹,以致在探索世界的进程中占得先机呢? 事实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15 世纪中华民族在航海领域的造诣,在世界范围内 是空前的。1405 年,郑和奉命下西洋,其航行规模为“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 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1航行船队由 208 艘海船组成,分 为宝船、水船、马船、粮船和战船 5 种,随行人员最多时达 27800 人。郑和的远洋船队, “云帆高扬,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2,实可谓是浩浩荡荡。 郑和船队不仅规模空前,航海技术更是发达。李约瑟博士对此有过如下评论: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 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内河船 只的数目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海军在 1100——1450 年之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 的。 3 事实也确是如此。在 15 世纪末的中国,航海技术已远远超过西欧数个世纪。拿最 重要的罗盘(即航海指南针)来说,在我国大致出现在 11-12 世纪,而在西欧这一技术 被采用则要等到 12 世纪末以至 13 世纪初。4不仅如此,郑和在远洋知识上,也比西方人 丰富得多。据记载,郑和对海洋气象观察入微,准确利用信风为动力,并创造性地运用 “过洋牵星”的航海术定向测距,指引航行。这充分证实了当时我国丝毫不逊于西欧的 海洋科技水平 再看哥伦布这边,技术条件则要艰苦得多,舰队仅有的三艘帆船中,主舰“圣玛利 亚”号是一艘三桅四帆船,载重仅 100 吨,另两艘则没有甲板,载重量分别为 50 和 40 吨。三艘船共组成了共 88 人的探险远征队伍。5无论在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还是使用罗 盘的水平方面,哥伦布都是不能与郑和比肩的。 郑和既然在技术上有如此大的优势,却为何在航海的历史影响方面显得后效不足 呢?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中国的航海优势得益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性。但有时候, 过多的优势可能带来长久的祸患。安于传统而拙于革新,这就是中国式的历史惰性。相 反,西方国家在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后,较为轻易地便能摆脱传统,具有广泛吸收外来技 术的能力。这也许也是西方航海能取得后来居上的成功的原因之一。 资金来源与航海目的的比较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资金来源与目的截然不同。 郑和的航行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派专人出使海外的活动,无论从其船队建造、商 品采办到船员招募全都由明朝政府一手包办。从它出海的那一刻起,它便代表了大明朝 经济、技术的顶尖水平。或者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皇家舰队。哥伦布的航行则更倾向 于一种海外探险,集资方式完全是私人的,哥伦布在航行之前到处奔走游说,向葡萄牙、 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求助,以得到特许状。船只装备则完全是自备的,更多的是 求助于投机者,是一种契约方式的利益结合。哥伦布早期的航行船只与人员都不多,正 1 张廷玉,“郑和传”,《明史》(中华书局版),1984,p.1012 2 郑天挺,“郑和下西洋”,《明清史资料》,1980.06,p.403 3 李约瑟,“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李约瑟文集》,1896,p.258 4 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1980,p.341-342 5 赫·乔·维尔斯,《世界史纲》,1982,p.84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