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当哥伦布遇上郑和一一15世纪中西航海比较 Comparison between Columbus'Discovery and Zheng He's Voyages 张正强(理学院数学系,2011级) 中文摘要:在世界航海史上,15世纪是一个远洋航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历史造 就了两个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人物一一中国太监郑和与意大利水手哥伦布。前者七下 西洋,成就中国航海史,后者发现美洲,开创世界新纪元。15世纪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 与世界观,决定了两者不同的资金来源与目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后果及影响。 关键词:航海郑和下西洋哥伦布新大陆宗教精神比较研究 Abstract:The 15th century was a great era when human beings mad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the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During that time there appeared two eminent figures. One is Zheng He,the Chinese eunuch,the other being Columbus,the Italian sailor.The former voyages to the Western Ocean for seven times,which is remarkable in the Chinese history.The latter,however,discovers a brand new continent known as America,starting a new era.It i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views of the world that determine the aims of their adventures,and thus lead to different consequences. Key Words:voyage;Zheng He;Columbus;new world;the Ocean Spirit;contrast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开海远航的重大历史事件。自1405年伊始,中国伟大航海 家郑和七次出航,突破了东亚与西亚东非之间的重洋阻隔,开辟了从中国经印度洋直通 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的远航记录。几乎在同一个世纪,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意大利水 手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这块未知的大陆,并且到达了加勒比海群岛 及中美洲沿岸地区。两者同为远洋航海活动,时间段何其相似,然而中国自出现郑和后, 再未出现过第二个郑和级的航海家,反倒是西方继哥伦布之后,兴起了一股航海大潮, 涌现了诸如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巨擘。为什么看似完全相同的历史机遇,导致的结果 却大相径庭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国20世纪初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梁启超先生早有论 述: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之并肩者,何其寨也。郑君之初 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 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 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 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刚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感嘻,是岂郑君之 罪也?1 这个问题追溯到最远,自然就是郑和丧失的历史机遇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 有必要从哥伦布与郑和这两位中西航海家入手,对中西航海的差异做一番比较与探讨。 1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1985.06,p.28 1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1 当哥伦布遇上郑和——15 世纪中西航海比较 Comparison between Columbus’ Discovery and Zheng He’s Voyages 张正强(理学院数学系,2011 级) 中文摘要:在世界航海史上,15 世纪是一个远洋航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历史造 就了两个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人物——中国太监郑和与意大利水手哥伦布。前者七下 西洋,成就中国航海史,后者发现美洲,开创世界新纪元。15 世纪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 与世界观,决定了两者不同的资金来源与目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后果及影响。 关键词:航海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 新大陆 宗教精神 比较研究 Abstract: The 15 th century was a great era when human beings mad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the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During that time there appeared two eminent figures. One is Zheng He, the Chinese eunuch, the other being Columbus, the Italian sailor. The former voyages to the Western Ocean for seven times, which is remarkabl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latter, however, discovers a brand new continent known as America, starting a new era. It i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views of the world that determine the aims of their adventures, and thus lead to different consequences. Key Words: voyage; Zheng He; Columbus; new world; the Ocean Spirit; contrast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开海远航的重大历史事件。自 1405 年伊始,中国伟大航海 家郑和七次出航,突破了东亚与西亚东非之间的重洋阻隔,开辟了从中国经印度洋直通 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的远航记录。几乎在同一个世纪,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意大利水 手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这块未知的大陆,并且到达了加勒比海群岛 及中美洲沿岸地区。两者同为远洋航海活动,时间段何其相似,然而中国自出现郑和后, 再未出现过第二个郑和级的航海家,反倒是西方继哥伦布之后,兴起了一股航海大潮, 涌现了诸如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巨擘。为什么看似完全相同的历史机遇,导致的结果 却大相径庭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国 20 世纪初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梁启超先生早有论 述: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之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 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 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 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 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 罪也? 1这个问题追溯到最远,自然就是郑和丧失的历史机遇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 有必要从哥伦布与郑和这两位中西航海家入手,对中西航海的差异做一番比较与探讨。 1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1985.06,p.28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航海技术与规模的比较 翻开世界地图,欧洲似乎是被波罗的海、地中海等分割开来的一些岛屿,因此海洋 文明在欧洲文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反观我国,海岸线相对较短,华夏文明是以 中土文明为典型代表的农耕文明。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虑: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西欧是 否在航海技术上更胜东亚一筹,以致在探索世界的进程中占得先机呢? 事实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15世纪中华民族在航海领域的造诣,在世界范围内 是空前的。1405年,郑和奉命下西洋,其航行规模为“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 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航行船队由208艘海船组成,分 为宝船、水船、马船、粮船和战船5种,随行人员最多时达27800人。郑和的远洋船队, “云帆高扬,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2,实可谓是浩浩荡荡。 郑和船队不仅规模空前,航海技术更是发达。李约瑟博士对此有过如下评论: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 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内河船 只的数目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海军在1100一一1450年之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 的。3 事实也确是如此。在15世纪末的中国,航海技术已远远超过西欧数个世纪。拿最 重要的罗盘(即航海指南针)来说,在我国大致出现在11-12世纪,而在西欧这一技术 被采用则要等到12世纪末以至13世纪初。4不仅如此,郑和在远洋知识上,也比西方人 丰富得多。据记载,郑和对海洋气象观察入微,准确利用信风为动力,并创造性地运用 “过洋牵星”的航海术定向测距,指引航行。这充分证实了当时我国丝毫不逊于西欧的 海洋科技水平 再看哥伦布这边,技术条件则要艰苦得多,舰队仅有的三艘帆船中,主舰“圣玛利 亚”号是一艘三桅四帆船,载重仅100吨,另两艘则没有甲板,载重量分别为50和40 吨。三艘船共组成了共88人的探险远征队伍。无论在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还是使用罗 盘的水平方面,哥伦布都是不能与郑和比肩的。 郑和既然在技术上有如此大的优势,却为何在航海的历史影响方面显得后效不足 呢?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中国的航海优势得益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性。但有时候, 过多的优势可能带来长久的祸患。安于传统而拙于革新,这就是中国式的历史惰性。相 反,西方国家在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后,较为轻易地便能摆脱传统,具有广泛吸收外来技 术的能力。这也许也是西方航海能取得后来居上的成功的原因之一。 资金来源与航海目的的比较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资金来源与目的截然不同。 郑和的航行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派专人出使海外的活动,无论从其船队建造、商 品采办到船员招募全都由明朝政府一手包办。从它出海的那一刻起,它便代表了大明朝 经济、技术的顶尖水平。或者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皇家舰队。哥伦布的航行则更倾向 于一种海外探险,集资方式完全是私人的,哥伦布在航行之前到处奔走游说,向葡萄牙、 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求助,以得到特许状。船只装备则完全是自备的,更多的是 求助于投机者,是一种契约方式的利益结合。哥伦布早期的航行船只与人员都不多,正 1张廷玉,“郑和传”,《明史》(中华书局版),1984,p.1012 2郑天挺,“郑和下西洋”,《明清史资料》,1980.06,p.403 3李约瑟,“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李约瑟文集》,1896,p.258 4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1980,p.341-342 5赫·乔·维尔斯,《世界史纲》,1982,p841 2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2 航海技术与规模的比较 翻开世界地图,欧洲似乎是被波罗的海、地中海等分割开来的一些岛屿,因此海洋 文明在欧洲文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反观我国,海岸线相对较短,华夏文明是以 中土文明为典型代表的农耕文明。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虑: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西欧是 否在航海技术上更胜东亚一筹,以致在探索世界的进程中占得先机呢? 事实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15 世纪中华民族在航海领域的造诣,在世界范围内 是空前的。1405 年,郑和奉命下西洋,其航行规模为“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 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1航行船队由 208 艘海船组成,分 为宝船、水船、马船、粮船和战船 5 种,随行人员最多时达 27800 人。郑和的远洋船队, “云帆高扬,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2,实可谓是浩浩荡荡。 郑和船队不仅规模空前,航海技术更是发达。李约瑟博士对此有过如下评论: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 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内河船 只的数目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海军在 1100——1450 年之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 的。 3 事实也确是如此。在 15 世纪末的中国,航海技术已远远超过西欧数个世纪。拿最 重要的罗盘(即航海指南针)来说,在我国大致出现在 11-12 世纪,而在西欧这一技术 被采用则要等到 12 世纪末以至 13 世纪初。4不仅如此,郑和在远洋知识上,也比西方人 丰富得多。据记载,郑和对海洋气象观察入微,准确利用信风为动力,并创造性地运用 “过洋牵星”的航海术定向测距,指引航行。这充分证实了当时我国丝毫不逊于西欧的 海洋科技水平 再看哥伦布这边,技术条件则要艰苦得多,舰队仅有的三艘帆船中,主舰“圣玛利 亚”号是一艘三桅四帆船,载重仅 100 吨,另两艘则没有甲板,载重量分别为 50 和 40 吨。三艘船共组成了共 88 人的探险远征队伍。5无论在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还是使用罗 盘的水平方面,哥伦布都是不能与郑和比肩的。 郑和既然在技术上有如此大的优势,却为何在航海的历史影响方面显得后效不足 呢?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中国的航海优势得益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性。但有时候, 过多的优势可能带来长久的祸患。安于传统而拙于革新,这就是中国式的历史惰性。相 反,西方国家在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后,较为轻易地便能摆脱传统,具有广泛吸收外来技 术的能力。这也许也是西方航海能取得后来居上的成功的原因之一。 资金来源与航海目的的比较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资金来源与目的截然不同。 郑和的航行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派专人出使海外的活动,无论从其船队建造、商 品采办到船员招募全都由明朝政府一手包办。从它出海的那一刻起,它便代表了大明朝 经济、技术的顶尖水平。或者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皇家舰队。哥伦布的航行则更倾向 于一种海外探险,集资方式完全是私人的,哥伦布在航行之前到处奔走游说,向葡萄牙、 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求助,以得到特许状。船只装备则完全是自备的,更多的是 求助于投机者,是一种契约方式的利益结合。哥伦布早期的航行船只与人员都不多,正 1 张廷玉,“郑和传”,《明史》(中华书局版),1984,p.1012 2 郑天挺,“郑和下西洋”,《明清史资料》,1980.06,p.403 3 李约瑟,“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李约瑟文集》,1896,p.258 4 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1980,p.341-342 5 赫·乔·维尔斯,《世界史纲》,1982,p.841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符合资本主义远洋探险的性质。 至于航海的目的方面,郑和下西洋,乃是开展“朝贡贸易”一一这是一种以政治为 驱动力下的特殊贸易体制。其具体做法是向海外出口中国的绸缎、瓷器、铁器和手工艺 品,换取香料、染料、胡椒等奢侈品,以满足地主豪绅的生活需要。其贸易方针是“厚 往薄来”,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种不等价交换稍少则已,若长此以往, 势必造成国库空虚。在郑和航行的后期,朝野内外反对的声音远远盖过支持者的声音, 反对的理由多以“费钱粮数十万,此特一敝政”、“随行军士,或以舟败漂没异国”2为甚。 哥伦布的出海则更多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西欧中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于 商品和市场的需求,几乎己经达到顶峰。被东方的香料与金银所刺激,出海淘金便显得 自然而然了。1503年,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及王后的信中说: 热那亚人、威尼斯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都走遍天涯海角去交换黄金。黄金是一 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时 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放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3 从这封信中,可看出哥伦布航海心之所系,黄金,还是黄金。这使他对国外贸易和 海外扩张都显出狂热。无论是出于被恩格斯称为“卑劣的贪欲”还是促进重商主义繁荣 的强烈动力,哥伦布在海外探险的积极性方面都要比郑和高出一个档次。 世界观的影响 郑和与哥伦布航行后效的迥乎不同是与不同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天圆地方”。由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稳定的中原文明中心, 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这种自大的“天下”观阻碍了中国人对 外部世界的认真探索及研究。中国现存的14世纪地理制图“广舆图”中,仅绘有中国 周边四夷,其中高丽、印度有文字说明而无图。这种可稽还体现在儒家的华夷观上。“非 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求“四海宾服”。因此郑和所经之处,只是宣读圣恩,大行赏赐, 却未曾想过海外扩张。 西方的世界观很不相同。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地球形的概念便先从一些人脑中形成, 中世纪晚期地图绘制学的兴起改革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遗留下许多珍贵的制图作 品。这种认识在宗教上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传教精神。哥伦布每到达一处陆地,都要向印 第安人宣读圣经,公开宣告是奉上帝之命来征服和主宰“野蛮民族的”。这种狂热的宗 教精神是东亚民族所没有的,它推动着殖民者克服各种困难,占据道德主动一一以上帝 的名义一一建立一个“合法”的海外帝国。 如此种种,郑和下西洋也就注定未能也不可能激起民间航海热,君民皆无热情,以 至于永乐皇帝禁海一事,也便无伤大雅了。 结束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同为重大的历史机遇,然两者境遇不同最终导致西方 支配东方。说到底,15世纪是社会进行重大转型的前夜。内外复杂的条件使西方在相对 短时间内完成了这种转型,然而中国千年来一直在自己的轨道上,躲在“天朝”梦里迟 迟未能苏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在近代的失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顺应天命,转 变发展趋向,这是历史规律教给我们的东西,不管是15世纪,还是现代,相信都是有 所裨益的。 1张廷玉,“郑和传”,《明史》(中华书局版),1984,p.1022 2张廷玉,“夏元吉传”,“李时勉传”,《明史》,1984,p.841 3周一良,《世界通史资料选辑》,1964,p.304 4吴泽霖,《印第安人兴衰史》,1947,p.57-59 3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3 符合资本主义远洋探险的性质。 至于航海的目的方面,郑和下西洋,乃是开展“朝贡贸易”——这是一种以政治为 驱动力下的特殊贸易体制。其具体做法是向海外出口中国的绸缎、瓷器、铁器和手工艺 品,换取香料、染料、胡椒等奢侈品,以满足地主豪绅的生活需要。其贸易方针是“厚 往薄来”,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1。这种不等价交换稍少则已,若长此以往, 势必造成国库空虚。在郑和航行的后期,朝野内外反对的声音远远盖过支持者的声音, 反对的理由多以“费钱粮数十万,此特一敝政”、“随行军士,或以舟败漂没异国” 2为甚。 哥伦布的出海则更多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西欧中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于 商品和市场的需求,几乎已经达到顶峰。被东方的香料与金银所刺激,出海淘金便显得 自然而然了。1503 年,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及王后的信中说: 热那亚人、威尼斯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都走遍天涯海角去交换黄金。黄金是一 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时 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3 从这封信中,可看出哥伦布航海心之所系,黄金,还是黄金。这使他对国外贸易和 海外扩张都显出狂热。无论是出于被恩格斯称为“卑劣的贪欲”还是促进重商主义繁荣 的强烈动力,哥伦布在海外探险的积极性方面都要比郑和高出一个档次。 世界观的影响 郑和与哥伦布航行后效的迥乎不同是与不同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天圆地方”。由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稳定的中原文明中心, 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这种自大的“天下”观阻碍了中国人对 外部世界的认真探索及研究。中国现存的 14 世纪地理制图“广舆图”中,仅绘有中国 周边四夷,其中高丽、印度有文字说明而无图。这种可稽还体现在儒家的华夷观上。“非 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求“四海宾服”。因此郑和所经之处,只是宣读圣恩,大行赏赐, 却未曾想过海外扩张。 西方的世界观很不相同。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地球形的概念便先从一些人脑中形成, 中世纪晚期地图绘制学的兴起改革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遗留下许多珍贵的制图作 品。这种认识在宗教上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传教精神。哥伦布每到达一处陆地,都要向印 第安人宣读圣经,公开宣告是奉上帝之命来征服和主宰“野蛮民族的”。4这种狂热的宗 教精神是东亚民族所没有的,它推动着殖民者克服各种困难,占据道德主动——以上帝 的名义——建立一个“合法”的海外帝国。 如此种种,郑和下西洋也就注定未能也不可能激起民间航海热,君民皆无热情,以 至于永乐皇帝禁海一事,也便无伤大雅了。结束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同为重大的历史机遇,然两者境遇不同最终导致西方 支配东方。说到底,15 世纪是社会进行重大转型的前夜。内外复杂的条件使西方在相对 短时间内完成了这种转型,然而中国千年来一直在自己的轨道上,躲在“天朝”梦里迟 迟未能苏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在近代的失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顺应天命,转 变发展趋向,这是历史规律教给我们的东西,不管是 15 世纪,还是现代,相信都是有 所裨益的。 1 张廷玉,“郑和传”,《明史》(中华书局版),1984,p.1022 2 张廷玉,“夏元吉传”,“李时勉传”,《明史》,1984,p.841 3 周一良,《世界通史资料选辑》,1964,p.304 4 吴泽霖,《印第安人兴衰史》,1947,p.57-59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参考文献: 孔庆臻,“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美洲的比较”,《历史教学》第7期,1991,p.13-17。 罗荣渠,“为什么不会有中国哥伦布?”,《美洲史论》,商务印书馆,2009,p.103-130。 彭顺生,“郑和与哥伦布比较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第6期,1995,p.64-69。 陶松云等,“郑和与哥伦布比较探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4,p.100-103。 辛元欣,“郑和与哥伦布现象的比较研究”,《上海造船》第一期,2005,p.6471。 4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结业论文 4 参考文献: 孔庆臻,“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美洲的比较”,《历史教学》第 7 期,1991,p.13-17。 罗荣渠,“为什么不会有中国哥伦布?”,《美洲史论》,商务印书馆,2009,p.103-130。 彭顺生,“郑和与哥伦布比较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第 6 期,1995,p.64-69。 陶松云等,“郑和与哥伦布比较探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 期,1994,p.100-103。 辛元欣,“郑和与哥伦布现象的比较研究”,《上海造船》第一期,2005,p.64-71